来自陕西的高校毕业生求职观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2 09:02

原标题:毕业生“走还是留”——来自陕西的高校毕业生求职观察

  新华网西安3月28日电(程靖峰、陈晨)去往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享受更多的发展机会,还是留在家乡拥有亲情和较低的生活成本?记者近日在教育大省陕西采访了解到,“走还是留”成为应届毕业生普遍“心结”,而薪资高低和工作环境优劣仍是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关键。

   “先就业、后择业”已被普遍接受

  庞大的就业人数、人满为患的招聘会现场、石沉大海的网投简历……在经历了一次次求职失败的打击之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小李不得不降低就业期待。“现在工作不好找,应聘的人太多了,工作能找到哪就哪吧,先就业后择业嘛!”在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门前,小李刚说完就转身扎进招聘会现场。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大多降低了求职要求,普遍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记者在西安多个人才市场采访了解到,一些二三本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薪资要求仅为月薪2500元左右,已与人力资源市场上蓝领工作的薪资标准不相上下。

  咸阳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一位云南籍学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记者问及其就业目的地时,他说:“其实去哪儿都行,只要能让人生活得下去。第一份工作嘛,主要还是积累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学到东西就好。如果去外地,主要就得看薪金和待遇了。”

   去北上广还是留在家乡?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依然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其高企的生活成本、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让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

  “我叔叔在上海工作,每个月要还5000元房贷,压力非常大,对家人几乎没什么照顾。每年过年回家都非常不易,老人想过去更是不方便。”西安工业大学测控专业的杨阳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回家,父母明确表示希望他能留在本地工作,“北上广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在家乡工作,父母也能有个帮衬。”

  对不少观念较为传统的毕业生而言,在家乡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和生活便捷,直接左右了其就业选择。在外漂泊一年后,西安理工大学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肖超最终回到家乡。此前在东北的一家大型国企做工程师助理的他告诉记者:“虽然工资比较高,待遇也很好,但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回到陕西后,他经常穿梭于各大招聘会现场,希望能找到一份专业相关的工作。

  “高校众多、人才集中是西安地区就业竞争激烈的首要原因。同时,随着陕西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人才也出现了回流的现象。”智联招聘西安分公司总经理李小安认为: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大企业,80%的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薪资高低与发展机会成抉择关键因素

  如今,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劣比较在网络上是个时髦话题,尽管大城市的生活诸多不适——高企的房价、拥堵的交通、淡漠的人情……还是有很多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义无反顾。这不仅是关乎梦想的抉择,更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何蕊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去一线城市一试锋芒。研二在读,还未正式毕业的她已经拿到了华为、海尔等公司总部的offer,给出的薪资待遇也非常可观。何蕊告诉记者,只要个人有能力,在一线城市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其实在招聘过程中,我发现内地学生去外地工作的意愿是很高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组织人事部副主任王亚红告诉记者,东部沿海城市较高的薪资水平,舒适的气候和环境是吸引毕业生前往的重要原因。她建议,毕业生应努力提高沟通能力以获得优秀企业的青睐。

  对于决意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薪资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大小是他们尤为看重的。西北政法大学英语专业的尹雯雯在一场校园招聘会开始没多久就决定离开,“来招聘的大多是陕西本地的企业,给出的工资水平太低了。”她跟记者说,“他们能给的工资只有一两千元,但我觉得起码应该在3000元左右吧,我更希望能去东部沿海工作。”

  “无论是去北上广,还是留在家乡工作,都需要毕业生对自己有清晰定位,对自身实力有清醒认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认为,现在的难题在于,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一方面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毕业生都想进大型企业和单位,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想一想,你是想做一份事业,还是想寻得一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