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书香,让城市更有灵魂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21:54

城市空间被景色装点,被高楼构建,当褪下层层炫目的的外衣时,留下的是便是人和物。人是城市的灵魂,书是灵魂的驿站。

书店,不是没有温度的存书仓库,它用自己的灵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懂它的人。

故事流通的终点和起点

“这可是小寨!如果是夏天,即使是在凌晨,这里也依然是有人的。”

小寨,西安最繁华的商圈之一,在距它不到500米的兴善寺西街上沿路铺满的书摊,是城市打造书香西安的产物。

兴善寺西街长街

10年前,舒谭从稳定的铁路岗位上离职来到了西安,几身衣服和两箱书是他的全部家当。迫于生计,他卖掉几本书,又收了几本书,慢慢地结识了很多同好。

经营书摊不仅是他的营生,同样是爱好,他着迷于书里的故事,不只是书的内容,还有前主人留在书中过往。

就这样,舒谭成为了一个故事收集者。“有的书我10块钱收来,10块钱卖出,中间赚了个故事。”在收集中阅读、在传播中发现故事 ,是他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进实体书店追求的就是互动的关系。”人与人的互动有多种方式,面对面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许许多多的“见字如晤”都是以书籍、信件、笔记的形式在西安这个空间之中流转。

这本《水浒后传》是舒谭第二次收到,第一个读者1963年在上海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至1994年已经破烂不堪,结尾缺页,不知如何辗转到了西安史犇家族的手中,经修补后,家族长辈在封底写下一段家训。

“祖传无私产,只有些古籍书。珍惜如金玉,代代相传千金也不售。爷爷 一九九四、十、廿”

看着封底的这段话,舒谭有些感慨,爷爷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却依然没有唤起儿孙们太多的共情,两次回到自己的手边,它的下一个所有者又会是谁。

我们不仅仅在阅读书中的内容,也在体会着书所承载的历史的印记与代际的传达,体验着不同的人生。

一本书从书店售出,可能因为一些变故成为故人遗物来到二手书摊,被一名偶然经过的人看中,带回他的家中,看完后又来到书摊进入下一轮的流转。至于最后到了哪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读者出售书籍

韩山是书店的常客,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大一学生,阅读对于韩山而言不仅是专业要求,更是爱好。

“猜测、想象以及某种过去的碎片是我从二手书里寻找到的宝藏。”书店于他而言就像一个故事流通处。

读之前淘到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中前主人的笔记,韩山与有着将近20岁年龄差的他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建立了超越时空的连接,听他诉说着自己的迷茫;看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夹杂的药方,他猜测那是一位每天都要吐血的古稀老者,总是不记得每天的药量;在毛姆的《面纱》里,有一封情书,那是一个男孩送给女孩的生日礼物,而女孩连包装都没打开,从未曾读到他的衷肠。

韩山读到的书中随想

“我的思绪就像一粒树的种子,可以在二手书的土壤里面自由地扎根,是属于我的,而碎片显现的那一部分,是属于这个世界,但我保存了碎掉的那一部分,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实体书店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情感寄托,这也是区别于互联网交流更加偶然、更加小概率的浪漫相遇。

书总是能留住人的

书店是城市的记忆空间,这是城市人文风貌的重要来源。

舒谭又在小摊上见到了这位熟客,他常常搜集上世纪出版的红色书籍,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每次来买十几本,顺便聊聊天。他说,“只有在这儿才能淘到这些资料。”

相比于线下一本本搜寻,或许上网搜索更加快速,从书里找答案是或许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但舒谭解释说,“对于一些做研究的人来说,这反而是为了节约时间。”

作为天天和书打交道的人,舒谭认为书籍最大的优点就是筛选与整合,“你所读到的,就是最精华的。书就是有为大家他们节约时间的能力。”二手书摊首先留住了这些有特定书籍需求的人。

读者选购旧杂志

留住人的不只是书本身,以及随着时代变迁各式各样的空间形式。

柳响在西安老菜场文化创意街区经营着一家复合书店,名为“回音公园概念书店”。回音寓意“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希望每一位来过的顾客都能对书念念不忘,而概念则是指“书店+文化体验”这一形式。

“2013年开店的时候,‘书店+空间’的这种类型还比较少,当时为了和传统书店进行区分,就加了概念这两个字,但现在这样的复合型书店已经越来越多了。”

在她看来,书店对不同年龄层的人有不同的功能。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书店是课堂的延续,是阅读量的增加,是逻辑思维的课外应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书店承载着社会化的功能;对于已经工作的人而言,书店为他们提供了社交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10年间,书店包含的外在形式随着大众的需求不断发展,加入了咖啡、文创、展览等创新形式,可她认为书店的核心功能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回音公园

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柳响也观察着来这里的读者。“有的人来书店就是来看书、买书的,有的人是来消磨时间,还有一类人来实体书店的初衷特别纯粹,就是不想让实体书店消失。”这样看来,读者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热爱的事物,期待它有一天能再次熠熠生辉。

人们对书仍充满留恋,在图书行业日渐式微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创新与转型也是经营者们想要留住书的而做出的努力,人与书永远无法舍弃彼此,一定是在双向奔赴。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事物瞬息万变,但总有些从未改变过,书就是其中之一,柳响很坚定地说:“书总是能留住人的。”

我们乐于见到多元的书店形式,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但同时仍然需要允许人们已经习惯的旧事物存在。

转向的十字路口

陈宥在环城北路经营着一家二手书店,门面虽小,店内的书籍也是杂乱无章,但顾客需要什么书,他很快就能找出来。

“最开始也是因为喜欢读书才入行,早先就在天桥上摆书摊,慢慢地就有了这家天桥书店。”谈及刚入行的那几年,陈宥难掩心中的自豪。2000年是图书出版的高峰期,最新一期的《读者》和《青年文摘》往往在收到货的当天就能卖完。

在如今电子产品不断冲击图书产业的时代下,他依然对二手书店的生存状况持乐观的态度,“虽然现在的二手书店数量不及以前,但最后肯定不会消失。”

2019年,有人找陈宥合作开一家复合书店,由对方负责饮品和文创,陈宥自己负责图书经营,但他拒绝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存活率太低。“确实是没有那个经济实力,这样做书店也会变得不够纯粹。”

在转向的十字路口,摇摆和犹豫是大多人的写照,内心的憧憬与现实的因素相互碰撞,将人们置于矛盾的中心。有人选择坚持直行,有人打灯转向,无论如何都是前行。

天桥书店内景

维稳和转型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和陈宥不同,柳响选择了坚持做自己理想中的概念书店。

回顾经营初期,她过得很挣扎,店面的租金、店内的运营,有太多的“数字”困扰着她。在那段执着于盈利的日子里,面对“老朋友”回音公园,她总是觉得书店很痛苦,她也很痛苦。直到柳响放弃了执念,回想起经营书店的初心,才慢慢平和起来,“现在只要它不赔本或者少赔一点,我都能接受。”

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是每个卖书人的梦想,舒谭也憧憬过,但现实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政府用各种方式想让书店活下来,但事实上书店的运作仍然举步维艰”,店面的租金、书籍的生存空间被挤占、补贴政策的不灵活、越来越多的混合书店出现,都可能是限制因素。

有些咖啡店把自己打扮成书店,所有摆放的书籍均不拆塑封,平放展览,贴上请勿触摸的标签,“可是真正的书店并不是这样,它巴不得你翻看,知道里面的内容把它买走。”舒谭为此感到惋惜,但他仍然对书摊目前的建设感到满意,“目前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街道,这将会是一个更加与众不同的旅游热点。”

游客翻看旧笔记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西安的书香城市建设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城市,2020年西安在全国新开书店榜单中排名第二,实体书店数量在全国跃居第四。“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可以变得更好。”

柳响也这样认为,这几年,人们选择出行目的地的侧重点发生了转变,从自然转向了人文。“这将是未来旅游业的巨大的转身,相信西安也能成为人文旅游的受益者之一。”

一个充满书香的城市让灵魂变得生动的同时,也会成为城市的另一张名片,它会是居民的港湾,疗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更踏实、更有趣、更充实,人与城市相处时也会更自在,更温暖,更舒心。

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不只是文物百八十件、景点十里八村,更是万物共存,是早晨公园大爷的沾水毛笔大字,是书院街钟楼的15元画像,是城市有趣的人,是斗酒诗百篇,你能看出他读书万卷,妙语连珠,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像西安一样,一城春色,半城神仙。”

所以,文化是软的。当一个城市拥有内核的时候,城市的差异化自然显现,只有这方水土,养出一方人,才能有你爱的城市。

(以上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