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演变:河北承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4:11

承德,河北省辖地级市,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承德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承德位于燕国北部边缘,是华夏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


战国时期,承德仍属燕国。


战国中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崛起,开始了对东方诸侯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并在统一过程中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承德属右北平郡。


秦朝灭亡后,西汉王朝在继承秦代郡县制度的基础上,推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即承认部分地区存在分封诸侯国的需要。西汉中后期以后,又在郡县以上增设州牧(刺史部),其原为监察机关,后逐渐演变为郡县以上的军政机关,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承德属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依旧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承德属辽西鲜卑部落。


东汉后期,地方势力不断膨胀,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三国时期,承德属辽西鲜卑部落。


三国后期,长期维持同盟关系的吴蜀两国相继走向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势逐渐被打破,而曹魏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朝政被司马氏控制。西晋王朝建立后,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但承德位于边境附近,属鲜卑宇文部落。


在完成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国家很快再次陷入分裂与战乱。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地方行政也相对混乱。北魏时期,承德属安州。


“侯景之乱”之后,南朝彻底走向衰落,丧失了再次统一的机遇,北朝在东西分裂之后,西魏(北周)集团由弱转强,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隋朝建立后,再次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并且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承德属奚部。


唐朝建立后,在隋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并在部分地区设置都督府与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权力,地方势力再次崛起。唐代时,承德属河北道饶乐都督府。


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政权占领,辽代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承德属中京道,北安州。


辽代后期,伴随着契丹政权的日益衰落,女真族逐渐崛起,并最终联合北宋消灭契丹政权。在地方行政上,金代继承了北宋与辽代的制度,承德属北京路大定府。


元朝建立后,疆域空前广阔,地方行政上在继承了两宋与金代制度的基础上,增设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承德属中书省上都路。


明代初期,统治者沿用了前代的行省制度,并对行省边界进行调整,由此产生了众多全新的行省,与此同时,明代改称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靖难之役后,明朝迁都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度,明代前期承德属北直隶,后为蒙古部落控制。


清代初期,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对行省边界再次进行调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清代时取消南京国都的地位,撤销南直隶,承德属直隶承德府,因避暑山庄的修建,政治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