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日报:西秦村 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2018-08-20 22:25
考古专家说,西秦村的黄土下面,埋藏着一部中国通史;文化专家说,西秦村的村史馆里,收藏着一部新中国农村发展史;西秦村的村民说:我们只是按着老祖宗留下的家风家训生活,养育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到西秦村参观的党员说:西秦村的发展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赶超越、砥砺前行。这个拥有仰韶文化遗存、清代民居建筑、丰富文化遗址、陈仓外八景之一的村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千年历史静卧村庄之中
西秦村的村名,值得说道说道。
出了陈仓区虢镇城区,顺着西宝中线再往东走几百米,路北就是西秦村了,路边高大的牌楼正中写着“西秦村”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走进村里,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光秀丽,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如今的西秦村,是由阁底堡、李家村、下庵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其实,西秦的名字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宝鸡一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西秦其实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名字,是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位于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其国号为“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中第一次用西秦这个称谓,以别于前秦和后秦,于是后世便沿袭了下来。西秦从公元385年建国到公元431年亡国,经历了46年。
这个西秦和西秦村有何关系呢?
这就要回到上世纪50年代了。宝鸡解放后,西秦人民总算盼到了好日子。在党的领导下,西秦村村民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地改革法》,在宝鸡县委土地改革工作组的支持下,于1951年11月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西秦村的三个自然村也是在那个时候合而为一村的。就在那时,村民们让一位有文化的驻村土改工作队干部给村子起个名字,这位驻村干部经翻阅古籍,起名西秦村,西秦村的名字就这么叫开了。
为什么说村子有千年的历史呢?这要从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说起。
几年前,西秦村要筹建村史馆,于是村民借阅了大量宝鸡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李家村曾经出土过青铜器”这一条记录,引起了西秦村党总支书记李亚林的注意。“我当时想着,既然曾经出土过青铜器,那我们最起码要搞清楚出土了哪些青铜器,长啥样子,青铜器后来去了哪里。”
就是这么一较真,西秦村的历史浮出了水面。
“这里出土过几件西周的青铜器,有几件还是有铭文的。之后,我们专门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在我们村进行了考古研究,本来只想把1982年的考古工作确认一下,顺便再看看还有啥新发现没有,结果一部‘中国通史’就这么被发现了。”李亚林说道。考古学家之所以说西秦村下埋藏着一部中国通史,是因为经过实地勘探,西秦村中先后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的李家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阁底堡遗址,还有西周青铜器窖藏、西汉墓葬遗址、唐代民居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等。一个村子,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然,西秦村拥有的历史不仅限于此。在西秦村北隅,耸立着一座被称为陈仓外八景之一的“小蓬壶”,自隋唐起,这里便有著名的南昌宫,又称蓬壶仙观。据残留的《重修玉泉观丛林碑记》记载,该宫系南宋全真七子马丹阳、丘长春栖隐之处,亦称南昌宫、玉泉观、通明阁。据碑石载,小蓬壶始建于隋代,整个古建筑群鸟兽青脊、斗拱翘檐、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宝鸡县志》云:“殿阁崇隆,松柏蓊郁。”
家风家训是传家宝
搞清楚祖先从哪里来,是明晰一个村子发展脉络的首要问题。而西秦村的历史,要复杂一些。
在西秦村村委会以北100米处,1982年进行过考古发掘,现已回填并保护起来的李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可以证实,人类先祖早在7000多年前就生息繁衍于此。不过在很多村民看来,他们的李姓先祖,应该是来自于甘肃天水一带。当然,在漫长岁月中,人口不断迁移。据已被损毁的高新区天王镇胥家村《胥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战乱频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百姓亡者十有八九,地广人稀。明朝初年,朝廷下令组织山西百姓向临近的、人口少的省份迁移,胥姓族人先迁到虢镇西秦村,最后移居到现在的天王镇胥家村。
虽然经历了历史变迁,但西秦村中“仁义、孝顺、友爱、勤劳”的家风家训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秦村的家风家训园。
西秦村家风家训园共分为家范传世、风范长存、和合新风三大展示板块。在家风家训园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家训被作为专门单元,摆在突出位置。
“十多年前,村子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能记起来,那时候大家都穷,可是只有十年光景,现在的西秦人生活完全不一样了。这靠的是党的好政策,所以我们认为,要从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中汲取养分,要以英模光辉事迹浸润心灵,以红色家训引领家风。”李亚林说道。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西秦村家风家训园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为村民生动阐释了共产党人无私为民的“红色情怀”和律己育人的“持家之道”,让家风家训教育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与此同时,家风家训园中还把从村中善行义举榜、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好事等评议活动中评选出来的优秀村民代表和优秀家庭事迹整理出来放置其中。李亚林认为,伟人的品质激励我们前行,对村干部的影响特别大,但有的人可能觉得普通人与伟人差距太大,于是就专门整理了村民自己的故事;同住一个村、同吃一井水,同样是持家、育人,看看别人的故事,就能让家风家训的教育更生动感人。
如今的西秦村村民邻里和睦、团结友爱,正如村中怡乐园里总结的五句话:造就好队伍、建设好家园、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
撸起袖子要把文化留住
今年6月,西秦村建设社区博物馆的事情终于落地,据了解,博物馆将通过“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形式,实现对老百姓身边文化印记的集中展示、保护和传承。其实在2017年,西秦社区博物馆就已经是省文物局命名的全省首批社区博物馆之一。
西秦社区博物馆凭什么成为全省首批社区博物馆之一,这源于一次没人陪同的领导视察。
去年夏天,一位“看起来像领导,但却没人陪同”的人来到西秦村,说想看看村里的村史馆。热情的村民带着他到村史馆里详细地参观了一番。这一看不要紧,这位参观者为西秦村村史馆中保留完好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秦村所获得的奖状、奖章、锦旗和手工刻印的村志、社报及报纸、杂志、老照片等所深深震撼。
“这就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啊!难得你们把这些资料保存得这么好!”这位参观者感叹道,而他就是省文物局原局长赵荣。
西秦村的村史馆,确实不一样。
村史馆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省级劳动模范李双印为主题,从土地改革、建社入社、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四个方面,以36个篇目、3万余文字、100多幅图片和大量实物,记载和印证新中国成立以来西秦村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会”依靠党的好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在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致富奔小康、保持市区先进村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图片和实物,浓缩了西秦村的发展史,记载了西秦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实干兴村”的光辉历程。
村民李志保喜欢带年轻人参观村史馆。在他看来,每次到村史馆参观,可以把西秦人坚持不懈、勤劳勇敢的创业过程像看电影一样重温一遍,可以让年轻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除了本地人之外,西秦村村史馆还吸引了一批批外地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如今,西秦村村史馆已经被陈仓区委组织部命名为“党员教育基地”,先后有陈仓区、陇县、西安及甘肃、青海等地的5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创办村史馆的目的是让广大村民和下一代始终不忘老前辈艰苦创业的奋斗历史,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淳朴的民风和好家风代代相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老前辈的传统美德。”李亚林的想法却不止这些,“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在我看来,振兴就是三部分,一是产业振兴,二是文化振兴,三是红色基因。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我们希望今后可以把文化做成亮点,把亮点做成景点,把景点串成景区,最终打造出一个既能展现村子历史,又能实现共同富裕,还能传承家风家训的田园综合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