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产”成就“大产业” 农特产品赋能乡村振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4 03:58

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王登海 北京报道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话题,再度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倾力“带货”,大力宣传驻地土特产品,也有政协委员就如何做好“土特产”建言献策。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特产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未来农特产品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加快补齐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的短板,修建好物流“快车道”,让农产品“走出去”。

走产业化之路

阳春三月,正是西北的备耕时节。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肃昌忙于辗转在各个杨秸秆种植基地调研。

杨秸秆是杨肃昌教授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发展有机农业,是健康农业的引领者和扶贫战线的新典型,因而得了一个“杨秸秆”的绰号。根据他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种植的蔬菜,在市场上被称作“杨秸秆菜”,广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大田作物上的规模化种植已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杨秸秆农业多年的实践创新已具备引领有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以及有机健康食品全系列开发的经验与可能。”杨肃昌表示,杨秸秆农业就是秉承自然生态的农耕法则,杜绝一切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激素等投入品,以“秸秆替代化肥、以疫苗替代农药”为核心,种植和生产加工一系列健康、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业态。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杨肃昌就开始在榆中县李家庄种菜了。近些年,随着杨秸秆品牌的打响,杨秸秆形成了包括27个合作(自营)基地、24个合作社、30个专营店等在内的供销网络平台,带动农户3560户,产品分布于蔬菜、药材、油籽、粮食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事实上,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不少地方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少地方还将一些“土特产”发展成了“大产业”。例如,陕西洛川县充分发挥苹果产业优势,不断提升苹果产业发展质量,洛川苹果已经走向了产业化之路。

延长产业链

“洛川的苹果产业叫得响,就在于有完善的包装加工、农资配送、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集聚。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三产加速融合,延链补链,形成了聚合效益。”陕西省一高校教授表示,当前,全国各地虽然涌现出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农特产品,但是大部分还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的问题。

“就以陕西省来说,南北狭长,地貌多样,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有很多特色农产品,陕北红枣、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镇安板栗、陕南黑木耳、秦岭深山的土蜂蜜等。”上述教授告诉记者,陕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就有10多个,还有不少知名度高、历史悠久、品牌特色明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农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但是不少土特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苹果产业集群化发展,洛川县先后建成了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洛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洛川苹果产业后整理示范园区,按照“1+3+X”总体规划布局,高标准建设苹果关联产业加工区,引导配套产业和果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也指出,发展“土特产”,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就如何发展土特产也提出了建议。

昝林森表示,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土特产”的类型繁杂多样,但目前对于“土特产”的内涵界定不清晰、认定不规范,也存在生产体系和标准不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要构建“土特产”的理论体系,为科学评判界定“土特产”、持续健康推动“土特产”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制定“土特产”产品清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土特产”资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编制“土特产”资源名录,为今后“土特产”的有序开发奠定基础;要完善“土特产”生产的标准体系,创新“土特产”市场的准入机制,加强“土特产”产品品牌体系建设等。

建好“快车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要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这点燃了不少在农村从事特色农产品人员的激情。

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是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许多客商、游客离村后想继续回购,但由于包装、寄送时效等问题,最终都无法实现新鲜的猕猴桃批量销售。”陕西省眉县一农户告诉记者,随着这些年快递下乡进村工程的推进,农村的物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也不再担心猕猴桃的销路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4年,国家邮政局提出“快递下乡”工程。2020年升级为“快递进村”工程。2022年,“快递进村”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建成990个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27.8万个村级快递服务站点,全国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累计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年业务量超千万件金牌项目117个,邮政农特产品出村“一市一品”项目822个,有力服务乡村振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提出,要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物流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效率较低、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农村物流覆盖面。”上述教授表示,未来,随着农村数字化流通体系和商业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农特产品将会通过快递网实现全国直销,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也会持续释放农村消费市场的潜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