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襄阳名次争夺的产业视角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8 02:25

原标题:洛阳、襄阳名次争夺的产业视角

□ 席升阳

洛阳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名的位置,已经几十年了。可是,这几年的局面却让人很不安。

4月23日,我们发表了“知弱而图强:榆林反超洛阳的步伐与产业分析”一文。今天我们再从产业角度谈谈襄阳的咄咄逼人。

一、从经济总量上看

2021年,陕西的榆林和湖北的襄阳双双逼宫:榆林的GDP仅比洛阳少了11.9亿元;襄阳的GDP也只比洛阳少了137.67亿元。

2022年,洛阳被这两市反超,排名从全国第45名降至第48名。

请看《今日榜单》2023年2月20日的发布数据与排名:

二、从GDP增速上看

GDP代表着经济的总量,它不能体现经济的活力和后劲。活力和后劲可以通过经济增速来观察。先看下表:

可看出:2021年襄阳GDP的增速是洛阳的3.06倍;2022年是洛阳的1.8倍;今年第一季度,尽管洛阳的总量超过襄阳217.25亿元,但是在增速上仍然低于襄阳1.7个百分点。这说明:洛阳要想把襄阳甩下去,必须在增速上下功夫。

三、从一、二、三产的产业总量和增速上看

进一步的探究,就需要对2022年的一、二、三产进行总量和增速的分析。请看下表:

可看出:襄阳第一产业的总量是洛阳的2.35倍,比洛阳多出347.71亿元。这说明襄阳农业发展已由大转强,在反超洛阳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与襄阳成功创建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直接相关。

第二产业虽然襄阳只比洛阳多出260.66亿元,但其增速却是洛阳的2.97倍。这说明襄阳对洛阳的反超就是第二产业的崛起,洛阳必须向襄阳学习第二产业的发展理念与技法。

襄阳的做法主要是:出台《襄阳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重点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特色鲜明、安全稳定、竞争有力的产业体系。

第三产业是洛阳的强项,总量比襄阳多出455.76亿元,增速也高出0.9个百分点。但是,也扭转不了由于一产、二产的失分所形成的败局。

四、从外循环的角度看

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开放式的。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共享,才能够将他人的资源作为自己的资源,将他人的市场作为自己的市场。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面才会永远不干。请看下表:

可看出:洛阳从2021到2022年的开放度在收缩,进出口总量在下降,增速在锐减。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出现了回暖。

如果和襄阳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2021年襄阳进出口总量比洛阳多出50.7亿元,增速高出洛阳9.1个百分点。到了2022年总量超出洛阳162.3亿元,增速比洛阳高出30个百分点。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仅仅三个月,总量就比洛阳多了59.5亿元,增速高出洛阳59.2个百分点。用“一路高歌”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看来,洛阳再不致力于“外循环”,何以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洛阳的定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下达的目标: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五、从人均看

仅仅从总量上比,还是不能说明管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指标,这就是:人均平均劳动效率。我们先比较一下人均GDP:

可看出:襄阳2022年的人均GDP是洛阳的1.38倍,人均多出3.03万元。

由此衍生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2021、2022年襄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洛阳10995元和12307元。增速之差也由2021年的1.7个百分点扩大为2.0个百分点。请看下表:

六、洛阳立马甩掉襄阳的产业思考

一个城市,交通是血管,资金是血液,产业是骨骼,企业是肌肉。没有骨骼,将无法站立。产业兴,则洛阳兴,产业强,则洛阳强。

1.第一产业的短板要尽快变长

襄阳粮食种植面积1188.5万亩,是洛阳粮食种植面积743.2万亩的1.6倍,但是第一产业的经济总量却是洛阳的2.35倍,这说明洛阳农业每亩的产出与襄阳有巨大的落差。

我们再看看下图所反映数据:从2016年到2021年这六年间洛阳粮食产量几乎就是在原地踏步。

这个短板实在是太有 “定力”了,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产业手术。应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推动:

第一,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第三,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第四,农业服务社会化;第五,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第六,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第七,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第八,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第九,农民生活现代化。

2.第二产业要脱胎换骨

我们先来看一看先进制造业的图谱:

显然,工业3.0的实现就是在2.0基础上形成的“规模化”的“自动化”。4.0的实现就是具有“自动择优,自动纠错”功能的“自动化”和“无人化”的生产线,这些设备不仅可以“互联互通”“云计算”和“虚拟现实”,而且还能像人一样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进步”。

若以此为坐标,就会发现洛阳的制造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上一世纪2.0的版本上,少数头部企业的一些生产线也只是进入了3.0,在洛阳看不到4.0的影子。

让人看到曙光的是,在2022年洛阳的第二产业有了明显的“变道”,开始向“风口”集聚,并收获了很好的数据:规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25.9%、11.6%;“风口”产品锂离子电池制造增长81.1%、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增长27.8%。

但是,这种增长是基于“新生儿”的增长,成长很快,增速很高,但仍然是“小孩”,难以承担“挑大梁”的重任。洛阳的第二产业必须要象引进宁德时代、铸造中国氢城、快上大乙烯等那样的“大手笔”来进行“腾笼换鸟”,才能够在3-5年内有根本性的改观。真的不能象近30年以来,拼命地进行“返老还童”式的产业救治了。

3.第三产业的长板要拉的更长

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象征。虽然也知道第三产业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产业群,但是到底哪些属于第三产业尚不清楚。今天我们先来进行初步的廓清:

根据国家对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计入GDP的为:第一,流通部门的产值: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产值: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部门的产值: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依据以上的门类,洛阳第三产业的产值从2016到2021年,从1601亿元上升到2219.1亿元,到2022年又上升到2943.4亿元。说明了它强势增长的可持续性。

面对咄咄逼人的襄阳,洛阳不能仅仅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短板拉长,因为这两个产业的“变性”和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立竿见影,立马改变洛阳城市位次的还是要靠第三产业。我们必须在2023、2024年间把这个长板拉得更长,最能出彩的就是文旅业。

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特别是大街小巷的“汉服姑娘”,已经把洛阳今年的牡丹花会和“五一”长假烧的通红。

相信大家都有“热”中的“冷”思考:下来怎么办?如何让它四季常火?

常火必须有“薪柴”,“ 薪柴”必须变成剧本,剧本必须变成剧本杀,使年轻人或老年人不管何时来洛阳,都可在线下沉浸在剧情中,并通过自媒体,在线上来传播。这些剧本的素材,一定要来自专属洛阳典故中的人和事。

例如:武则天。她与洛阳血浓于水,没有洛阳就没有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将她与洛阳之间的情与怨、是与非、功与罪等点点滴滴,分别编写成几十集的短剧本,对洛阳来说不在话下。把这些短剧本来形成剧本杀,也不难。

可是,我们已经多次呼吁倡导,却未见有反响。今天再一次发声,也是为了洛阳赶快甩下襄阳。

结束语:

襄阳和洛阳真的很像:襄阳古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现在是湖北的副中心。洛阳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如今是中原的副中心。

襄阳和洛阳真的很不同:从古到今,洛阳都“盖过”襄阳,可是,当前我们却不得不写这篇文章来让洛阳扬鞭。

备注:文中主要数据均来自洛阳、襄阳统计局等官方网站。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席升阳,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洛阳市国土空间资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黄河战略规划评审组组长,洛阳都市圈规划、十四五规划评审专家,洛阳市地方金融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