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探访杭州:千年古城留“古韵”展“新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08:26

2.jpg


在胡庆余堂内感受中药文化。


3.jpg


媒体记者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观摩油纸伞制作工艺。


4月23日晚,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浙江杭州。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访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上城区清河坊历史街区等,全面了解杭州在古建筑保护、老街区活化及文化传承方面的显著成果,领略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和独特魅力。


探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沉浸式体验古韵今风

“春水潺潺绕岸流,月色朦胧花影重”。媒体记者齐聚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式感受古建筑老街区的别样韵味。

第一站要打卡的,自然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拱宸桥。作为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拱宸桥不仅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来参观,还曾化身亚运会吉祥物“宸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网友的目光。

“我从大运河最北端的北京过来,现在站在了运河的最南端,这种感觉很奇妙,江南水乡的韵味扑面而来。”法治日报记者蒲晓磊忙着用手机记录夜幕下拱宸桥畔的美景,“能明显感受到杭州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所下的功夫……作为一名法治条线的记者,通过今天的参观采风,今后在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法律法规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让更多这样的美景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绽放。”

沿台阶拾级而下,媒体记者们跨过京杭大运河,来到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手工体验基地——手工艺活态馆。走进馆内,仿佛置身于非遗手工的大课堂,竹编、油纸伞、造纸术等近20项非遗技艺都能在此逐一体验,瞬间激发了大家参与的热情。

“我注意到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年轻人,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很多人觉得非遗就是在橱窗里展示的技艺,但我在这里看到了年轻人给非遗技艺注入的活力。”中国文化报记者王彬表示,要让非遗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就需要更多新鲜的创意加入,“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比如这两年国潮的兴起,就证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是很有兴趣的。这些非遗在当年都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现今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让这些技艺和产品再次焕发风采。”

上完别开生面的手工课之后,媒体记者们接着参观以皮雕为主题的仝仺美学馆、从事大运河文创品牌策划10多年的觅会、浙派古琴非遗传承基地徐门琴馆、杭州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和晓风书屋运河分店,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景象,全方位领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

“这次采风让我感受到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比较超前的意识,比如将曾经的国营大厂修旧如旧,再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展示、体验的平台,这是很好的经验做法。”农民日报记者朱颖颖说道。


访清河坊历史街区

深度感受宋韵杭风

“小桥连老铺,流水绕古街”。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夜晚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更显韵味,临街商铺人来人往,彩旗迎风招展,灯笼高高悬挂,媒体记者走在青石板路上,不禁放慢了脚步,细细地去品味去发现……

一进入街区,鼓楼旁的南宋书房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家复合业态主题书店巧妙地融合了宋代与现代元素,有青砖黑瓦、玻璃幕墙、阶梯状的书架、LED屏幕的楼梯,而且还“藏”着千种宋韵文化普及类读本和部分历代古籍影印本。

“南宋书房真是个艺术精品,它接住了流淌的千年时光,用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亲近宋韵文化的大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严格说,据他了解,800多年前,南宋书房这个位置也有个书坊,叫荣六郎书坊。所以走到南宋书房,他感觉历史就在眼前、古人就在身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南宋。在他看来,清河坊作为杭州宋韵文化的最集聚区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突然,一阵悠扬动听的唱腔传来,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露天音乐节正在书房外的空地上演。市民和游客们随着音乐摇摆身体,享受着这美妙的夜晚。科技日报记者李忠明感慨道:“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有趣了,不仅展示了杭州的传统文化,还增添了现代都市的活力。”

随后大家走入大井巷,这里一面是韵味悠长的文保古建筑,一面是以咖啡为特色的宝藏小店,两者相得益彰。此外,胡庆余堂古朴的建筑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以及江南铜屋独特的铜雕艺术和民族传统铜文化,更是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一路走下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刘亚彤感触颇深:“传统文化是非常吸引人的,清河坊保护好了传统街区和古建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而且如今这里还讲好了新故事,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可以说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十分难得!”

考察过程中,记者们不仅领略了杭州的宋韵文化,还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们纷纷表示,将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将这里的美丽与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