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开展质询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18:3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外出务工劳动力选择返乡就业的趋势明显。面对当前农民工返乡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稳增长、稳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的形势,省人大常委会聚焦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加大了监督工作力度。

近日,杨照辉等11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的质询案》。11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质询会议,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进行了质询。

会上,提出质询案的领衔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照辉宣读了《质询案》。《质询案》指出,据了解,返乡农民工不仅期望在家乡找到稳定的工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还期望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加快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和岗位需求。调研发现,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存在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群众期盼、适应新的工作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与当地产业要求、劳动力条件、就业需求结合不够,技能培训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促进就业供需匹配力度不大,强化群众就业培训意识、有效组织引导和宣传教育不到位,难以满足群众期盼。三是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向基层延伸不够、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贴近群众服务。四是对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缺乏监管,个别培训机构无培训资质,资金使用存在隐患。

麒麟职教集团打造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培训关系1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既是全省人社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亟需攻克的难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刘立志对质询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汇报了当前全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工作情况,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工作改进方向和举措。

刘立志在答复中说,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求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想办法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劳动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共同增收致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重发挥人力资源助力经济发展的优势,以产业带就业,多措并举推动返乡农民工有岗位、能就业。持续健全“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返乡农民工有渠道、好就业。目前全省建成州市级以上“幸福里”社区56个、标准化零工市场17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4万个,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28家,就业组织化水平得到提升。在技能培训方面,在全省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能云南行动”等,构建以培训机构、技工院校、行业企业、公共实训基地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结合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方式,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37万人次;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加243万人,达到593万人;农村劳动力平均务工收入增长1204元,达到4721元。

“此次质询抓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当前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培训成效不理想。”刘立志表示,由于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培训能力,只能依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培训成效不理想的根源是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不发达、培训主体“小散弱”。从数据上看,全省2023年只有352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营收431亿元、占全国2.75万亿元的1.6%,与我省就业人口占全国3.7%的比重不相符,供给严重不足。由于培训主体“小散弱”,也带来市场不规范、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出现一些培训和评价乱象。刘立志坦承,出现这些问题,还是工作没有抓到位,没有把提高培训实效摆在突出位置去抓,对技能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判不够深入,解决措施跟不上、管用办法还不多。

企业和玉溪市工匠学院联合补齐人才短板。

针对改进和加强工作,刘立志提出,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优化培训供给,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补齐市场化培训机构“小散弱”的短板;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产业需求、就业导向,提升培训质量;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培训乱象,发现违规违法问题依法严厉惩戒;完善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培训+评价+就业+增收”全链条工作体系,促进就业增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技能成才”浓厚氛围,加快补齐我省技能人才不足的短板。

质询现场“六问”——研究问题明方向 改进工作促发展

质询会议上,6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培训针对性不强、防范违规培训和虚假评价行为、培训资金监管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质问和追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同志逐一答复。一问一答中,大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问题一:做好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采取了哪些对策和措施?

省委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对促进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晓就工作开展情况提问。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胡小兵在回答中介绍,近期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摸底调查及就业帮扶工作。截至11月21日,全省县外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32.97万人,其中26万人已自主返岗就业,6.97万人需提供就业帮扶,已帮扶就业5.55万人,剩余1.42万人因自身健康、照顾家庭、在家务农等原因暂未就业,全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曲靖海生润新材料有限公司重视工人技能培训。

胡小兵从做实动态监测、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家门口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兜牢就业底线5个方面介绍了情况。工作中,省人社部门不断健全农民工返乡监测帮扶机制,多渠道多维度摸清底数,努力将返乡人员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服务。在服务保障方面,着力建强“四位一体”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16条措施,制定“幸福里”就业社区、零工市场评审办法,开展了省级示范项目建设等。

同时,我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就业的着力点,“一县一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业提质扩容。积极盘活就业帮扶车间,全省正常运营2190个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9.3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58万人,兑现补贴2200余万元。同时,加大政策、金融支持,建强平台载体,支持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加大政策供给,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抓实重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问题二:如何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斌在调研中发现,我省返乡劳动力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同时,县、乡、村就业培训服务与当地产业发展要求、劳动力就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他提问:“为加快解决上述问题,省人社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刘立志列举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如,目前有的培训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培训层次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群众培训后还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培训灵活性不够,组织时间、培训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群众需求。

“解决这些问题,要抓住‘产教融合’这个关键。”刘立志表示,要从4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紧扣重点产业谋划实施培训,不断拓展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匹配度。如,紧扣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动选取11个县开展高原特色农业技能促增收试点,开发咖啡工、核桃工等专项能力考核标准88个,目前已培训1.37万人,82.7%的参训人员取得技能证书、79.3%实现定向就业;围绕我省特色优势工业,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开展培训15.5万人次。二要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增强针对性。目前,全省27家技工院校为568家企业开设订单班62个,现有在籍学生1.2万人,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8.9万人。三要贴合群众实际优化培训方式,利用“两节”、周末等时机,在田间地头、种植养殖场所、加工场所等场地,积极推行“村企合作”“周末培”“田间训”等新模式,增强灵活性。四要紧跟发展步伐调整培训补贴目录,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培训、评价标准体系,增强适应性。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多样化的培训选择。

问题三:如何整治违规培训、虚假评价等行为?

通过前期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外事与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艳波了解到,我省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存在无培训资质和挂课刷课现象,对培训机构的评价工作存在虚假评价、违法认定等行为。此类问题涉及资金770余万元,不合格培训机构有89家。她关注的是,针对违规培训和虚假评价行为,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整治监管。

“我省培评机构‘小散弱’、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量跟不上,确实存在违规培训、虚假评价、违法认定等问题。”胡小兵坦言,提问实事求是、一针见血,与年检、审计发现问题一致。去年,我省集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1097家培训机构、478家评价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发现的37个问题已全部整改、涉及的3152.25万元资金已全部追回。今年接续开展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回头看”,发现3个方面问题、涉及资金770余万元,已全部整改到位。通过两年努力,违规培训、虚假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问题时刻面临反弹回潮的风险,下一步将如何整治监管?胡小兵表示,我省将加强规范管理,用2至3年编制细化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全覆盖开展达标评估。同时,用好信息化监管系统,完善培评机构惩戒机制。对失信、违纪违规、问题整改不力、年检不合格的培评机构,采取约谈提醒、停业整顿、暂停资质、移除备案、吊销资质等方式予以惩戒。

问题四:如何强化培训资金监管?

部分地区存在培训资金不足、套用培训资金、资金被地方统筹、拖欠补助资金……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管国芳提问:“有何对策强化培训资金监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郭品坦陈问题确实存在。人社部门管理使用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和就业补助资金,同时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企业职工和失业职工提升技能。2023年,只有省本级和5个州市配套了就业补助资金,资金总量有限,加上有的地方资金被统筹,导致出现资金不足、拖欠补贴等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将在积极筹措培训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资金支出过程监管,加大事后检查监督力度。对疏于管理、预算执行不到位、绩效评价结果差的,相应扣减下一年度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对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人员、机构,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严厉打击“靠训吃训”、内外串通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等问题。

问题五:是否建立了以提高农民工就业收入为目标的培训跟踪问效机制?

掌握近年来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的使用情况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瑞才很关心是否建立了有力的培训跟踪问效机制,以确保培训达到促农增收的根本目的。

胡小兵介绍,人社部门在培训后就业监测、引导激励机制、培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技能人才薪酬指导机制等方面推进了一些工作,但培训跟踪问效仍存在问效不精准、服务不及时、促增收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为确保培训以就业增收为导向,人社部门将在培训前,引导培训机构做好参训学员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形势、就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项目;培训中,将政策宣传、职业介绍、就业见习等服务融入培训过程;培训后,向未就业的学员推荐就业岗位,根据不同群体特点,组织专业化、小型化招聘会。并与统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统计调查合作机制,依托1.2万村(社区)就业信息员队伍,做好跟踪调查服务工作。

“今年升级改造了云南省职业培训评价系统。”胡小兵表示,将依托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培训满意度测评及培训后就业增收综合评价。对培训、就业服务满意度高的培训机构,优先审批培训项目、列入机构遴选范围、增加培训工种;对满意度不高的责令抓好整改。对促就业、促增收效果明显的项目,实施补贴标准定向提标;效果不明显的,及时移出补贴目录。

问题六:在加大培养技能人才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周文曙通过调研了解到,我省技能人才占比仅为19.69%,远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补齐这一短板势在必行。

刘立志表示,我省技能人才比例偏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下一步将改进和加强工作,力争3年内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

首先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抓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品牌机构,壮大市场化培训资源。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力争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年营收达到1000亿元。强化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打造一批名校、名师、名专业。发挥企业培养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确保60%以上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

其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推进企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深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在培训项目上,结合我省特点更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工学一体”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培训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大力推行针对企业特定生产任务、具体工程项目的项目制培训。

在技能评价扩面行动中,鼓励企业自主评价,面向院校学生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遴选一批社会培训评价机构推进社会化评价。同时,认真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构建云南特色竞赛体系,强化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营造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现场观察

深思“特”性 主动作为

“咖啡工”“核桃工”“鹤庆银匠”“中药材产业专项技能提升”……“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的质询现场,一批极富云南特色的培训项目让人耳目一新,激发与会人员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考虑我省“特”性,主动作为。

“特”体现在特色产业。围绕“老三样”“新三样”“特三样”“大三样”等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我省探索打造咖啡、中药材、核桃种植加工,民宿、康养服务,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光伏应用技术等培训项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很多培训还处在试点或者起步阶段,培训的规模还比较小,服务产业的能力还比较弱。”“希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就业路径模式,一县一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业提质扩容。”

“特”还体现在劳动力技能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特殊困难。

调研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技能弱,技能人才占比仅为19.69%,远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匹配企业需求开展的一些培训,需要数理化或者英语基础时,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受训人员。”“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甚至还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我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营收仅占全国的1.6%,且机构分布地域极度不均。“云南缺什么呢?大的、强的、综合性的培训机构。”“省外招引的机构,能不能考虑和人家合伙?能不能建设西南地区的总部?自己培育的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投入、完善的监管、充分的激励?”“院校、企业的培训积极性怎么调动?”

“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不能等、不能靠。”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以培训补贴目录为例,全国性职业目录、职业标准有时不能完全覆盖我省产业发展的情况,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开发、动态调整并积极向国家争取把我省的特色培训项目纳入进去。”

跟评

同向发力盯紧这件民生“要事”监督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外出务工劳动力选择返乡就业的趋势明显。拿出真招实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增收,是当前重大的民生课题和紧迫的民生工作。此次省人大常委会精准定位“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成效不明显问题”开展质询,力求以小切口破题,促进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助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我省返乡农民工人数近33万人,涉及相当数量家庭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求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想办法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劳动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共同增收致富。

质询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围绕返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培训工作抓手,就目前存在的一些工作短板、弱项,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开展质询。6个现场提问客观真实、专业性强、直击痛点,为政府部门抓好整改提升进一步明确方向、开出良方,这是对全省就业工作的一次“现场体检、把脉开方”,必将大幅提升农民工返乡就业培训质效,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