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小剧场生态网络建设:让戏剧融入人民生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7 02:06

  由南京市文化发展专项(人才类)资金资助、南京市文联实施的博士工作站项目《南京市小剧场演艺空间与城市文化建设政策研究》专家研讨会于12月9日在南京市文联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该项目负责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茜主持,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委会成员、一级调研员冯雯兰、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田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饶泽安、南京市文联创作研究部主任张颖、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蒋灿灿等嘉宾。

  随着南京青年戏剧节及“金陵剧本奖”剧本评选活动接近尾声,今年以来,包括南京新剧荟、南京戏剧节等活动在内的南京市大型戏剧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0余个,基于剧场的小型展演季更是不胜枚举,实现了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旅局提出的“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的剧场活跃态势。这些演出不仅为南京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居民前来参与,据南京市文旅局统计,今年南京市演出市场中约有30%的票房来自本市以外的观众,戏剧演出这一文化活动形式作为南京城市文化名片的成果已经显现。与众多旅游演出剧场形态不同,南京市没有引入耗资巨大的旅游演出项目,而是采取了散点式、书签化的小剧场生态网络建设模式,将小剧场演艺空间分散化分布到商业区、生活区、产业园区以及旅游景区,使得剧场文化与居民生活交融更深刻,这些小剧场也如城市导引般令外地游客深入南京,以观看戏剧演出体验南京的城市文化。南京小剧场生态网络建设模式或为其他城市开拓文旅建设方式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挖掘城市文脉、另辟小剧场建设蹊径

  南京市选择以小剧场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其城市文脉密不可分。昆剧、锡剧等一直活跃至今的地方戏曲自古以南京作为发展根基之一,而自话剧引入中国以来,南京市就成为了中国戏剧活动的重镇,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即发端于南京。及至20世纪80年代末影响颇深的中国小剧场运动肇始于南京市话剧团发起的“小剧场探索运动”,此后南京又举行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涌现出了林兆华、孟京辉等一代中国戏剧领军人物。宋宝珍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回顾了中国小剧场建设的历史进程,她认为中国小剧场戏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着不同的诉求;当代小剧场戏剧不再刻意强调自身艺术姿态的先锋反叛,而是在艺术的多层面、多环节上,彰显小剧场戏剧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从而达成了多种类型演出并存,娱乐化、市场化、商业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南京市正是基于这一独特的小剧场文化历史脉络,南京市政府将城市文化建设聚焦于小剧场文化建设,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实践,如今南京市小剧场遍布全市,闲暇之时去小剧场看一场演出已经成为众多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小剧场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演出内容的先锋实验性以及时代特征,与大剧场承载的厚重感不同,小剧场空间特性给予了表演者及观众以极大的交互和创新空间。相较于大剧场更多承担展示国家戏剧演出最高水平的责任,小剧场演出呈现出更为本地化、更加亲民的特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小剧场戏剧映射了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趋向和审美质感。

  街头巷尾小剧场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南京市政府大力建设“小剧场生态网络”旨在打破百姓与剧场的心理间隔,让剧场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如商超、电影院一样随处可见、简便易得的文化消费场所。夏波教授认为南京市对各层级的小剧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不同种类的小剧场空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可供展示、交流和创作的空间。由于南京市小剧场生态建设的核心定位于“街头巷尾、随手可得”,在这一建设理念的架构之下,南京市集中改造城市中闲置的空间,将一些老建筑、废弃空间、社区资源重新激活成为戏剧表演空间,不拘泥于传统的镜框式剧场或黑匣子的剧场形制,而将展演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打破观演界限的同时,也打破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让戏剧真正走入百姓生活,真正实现街头巷尾均有小剧场。

  夏波教授提出,小剧场演出的核心是精神情感的流动,是对生活的真实表现,因此在创作和演出小剧场剧目时,要注重发挥场地的灵活多样性特点,从选材阶段就注重让小剧场聚焦于个人化、私密化的情感体验,达到与观众的交流作用。从内容供给来看,南京市对这百余家展演空间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内容功能定位,包括有立足于打造经典文化品牌的梅花小剧场、都市潮流文化的星空剧场、文旅融合的雨花剧场等省级示范性小剧场,同时还有立足于城市微更新的古戏台改造空间。改造后的展演空间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与城市的联结程度,同时也增强了百姓的文化归属感,推动了南京市民的身份认同与社区文化重塑。南京大学九乡河黑匣子剧场的建设思路印证这一路线,该共建着重强调空间的开放性,陈恬教授介绍说:“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就是要将过去长久以来仅面向专业演出者开放的舞台开放给更多人,将城市的繁荣和幸福尽可能公平地带给每一个人。”她提到九乡河黑匣子小剧场希望走出封闭的审美空间,将剧场空间建设成为一个具备高度可及性和丰富可能性的公共领域。南京市经由遍布全市的小剧场文化传播网络建立起戏剧生活方式,由此散发出的城市活力已初步显现。

  小剧场成为城市地图引领全域旅游

  与众多城市选择建设大型标志性旅游演出项目的路线不同,南京市走的是散点化、书签式的小剧场网络建设,所谓“书签式”,就是将小剧场演出作为城市旅行的一个个书签,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戏剧文化生活,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了解南京城市文化的小贴士,将南京市的小剧场串联起来构成城市文化地图。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固然可以以其规模扩大影响力,拉动旅游人次和消费水平,但也存在其弊端,即更新速度慢、投资规模大。英国艺术家崔斯坦·夏普谈及英国“梦想说剧团”创作场域回应型演出的经验时说道,每个场地都是非常独特的,创作者需要以独特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来做回应,一个运转良好的场域回应型作品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吸引观众消费,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够激励当地艺术家进行其他创作,塑造地区的整体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城市更新作出贡献。南京市小剧场生态网络模式发挥了小剧场内容快速更新、种类多元的优势,为不同喜好的戏剧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而个性化的演出内容、多样化的展演空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构建了南京市整体的城市文化,从小观到大观,带动了城市全域的文化展示,令游客如本地人一样感受南京市的城市文化氛围。

  南京市小剧场分布广、演出题材本地化程度高,小剧场演出成为众多游客前往南京旅游的必选项目。这种网络化的小剧场排布,也提升了南京市全域的游客规模,旅游目的地不仅集中于传统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由“戏剧+”引领的旅游目的地遍布全市,从而促进全域经济和文化平衡发展。1913国民小剧场总经理丁翔在发言中谈到,商业化小剧场应当与周边地区实现产业联动,倡导将小剧场融入产业园区,以小剧场演出带动园区内其他消费,让戏剧成为消费的纽带,快速把观众消化到园区的消费平台里,用戏剧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戏剧,让小剧场呈现城市特质。南京市107家小剧场中,大部分小剧场分布于城市非核心区域,这些展演空间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观众前往,形成了周边地区居民微度假的热门目的地,据悉,今年十一国庆假期期间位于南京市与江西省交界的高淳开发区共举办各类演出30余场、吸引周边地区旅游人次八十余万。

  发挥政府支持性作用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南京市十分钟小剧场生态圈建设不仅有赖于其本身的良好基础,南京市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为小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南京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南京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南京小剧场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小剧场建设纳入各个行政区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之中,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南京市政府坚持在小剧场建设过程中重点发挥服务作用、支持作用,而弱化管理职能。南京市政府提出,南京小剧场建设思路是“政府主导推动,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源参与”,重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出一批活跃的小剧场表演团体和运营主体。在南京市的示范性小剧场中,民营小剧场占据多数,同时小剧场的演出活动也大多来自民营戏剧表演团体、大学生社团等非国有文艺院团。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政策支持下,南京文投集团以科技赋能小剧场发展,搭建起“金陵小剧场”平台,服务于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南京文投集团数字营销中心主任、文客网总经理龚龑龑介绍说:“‘金陵小剧场’平台发挥数字科技优势,注重保护小剧场自身特点,通过打通经纪公司跟小剧场之间的通道,辅助小剧场打造特色品牌和进行自身定位,发展戏剧爱好者。”对此,《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认为南京经验为全国小剧场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未来,南京小剧场要更加注重放眼全国,重点打造“出圈”的小剧场品牌,积极探寻新时代南京的文化品格、城市品格,不仅仅将小剧场打造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空间,还要让小剧场成为曹禺所说的“创造高度戏剧文明的园地”。

  在南京市政府政策支持下,南京市也涌现出一批小剧场精品剧目,其中国民小剧场推出的“街巷三部曲”、雨花紫麓剧场推出的话剧《长明》都获得了优秀的市场表现,依托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创作的沉浸式小剧场戏剧《红色记忆》在刚刚结束的南京青年戏剧节上收获广泛好评。南京文投集团企业管理部副部长李晓龙介绍道:“文投集团在政策引导下改变经营策略,打造‘十朵金花’小剧场演艺空间创新联合体,做到了‘花开十朵,各表一枝’,将高品质演出作为核心环节。”同时,南京艺术基金也非常重视对小剧场的专项扶持,截至目前共资助12个民营院团的小剧场剧目和17个高校原创舞台剧,补贴项目经费共计580万元。南京大学十分注重学生的戏剧教育,多个学生剧目都走出了南京,在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多个戏剧展演活动中获得好评。马述智教授充分肯定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小剧场建设的政策方向,他认为小剧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演出各类艺术,还可以借助城市景观演出特定题材的环境戏剧,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投入成本较小、风险较低。目前演出市场上的小剧场演出存量尚有不足,需要更多新创作品来增强小剧场演艺空间的实力和文化影响,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为民营团体和民间资金投入小剧场演艺空间的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小剧场戏剧演出很大程度上映射着一个城市的青年活力和时代气息,南京市政府对于小剧场生态建设的支持长久来看也塑造着南京市未来的城市个性和生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