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背后的真相:张学良不全为了民族大义,更多的是“自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8 16:30

发布于:山西省

1936年10月22日,老蒋抵达西安。

老蒋从南京大老远跑到西安,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催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尽快对红军发起进攻,并要求务必在三个月内彻底“剿灭”红军。

而那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还有红军已经达成了“三位一体”停战协议,张、杨二人肯定不愿意打。

面对老蒋的强硬指令,张学良和杨虎城只好以“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内战的延续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苦难”为由拒绝了老蒋。

与此同时,两人甚至还苦口婆心地劝说老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老蒋听后怒不可遏,暴跳如雷。

他严厉斥责张、杨二人,声称如果他们拒绝“剿共”,他将派遣中央军接手,并将张学良和杨虎城调往福建和安徽,让他们远离抗日前线,坐“冷板凳”。

不久后,老蒋前往洛阳。

张学良抓住机会,以祝寿为名,带着阎锡山一同前往,试图再次劝说老蒋放弃内战,团结一致抗日。

那一刻,老蒋彻底意识到张、杨二人已无法再承担“剿共”的重任。

那么,张学良为何一直劝说老蒋呢?真的是为了民族大义吗?

其实不然。张学良也是有着自己的思量的:

1、张学良、杨虎城刚刚与红军达成了“三位一体”的停战协议,如果再贸然进攻,就是失了诚信。

2、张学良此前与红军交过手,两个月的功夫就损失了3万人,还损失了几名高级将领,让张学良痛惜不已。

如果继续下去,东北军将会全军覆没,那样的话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还玩个啥呢?

3、最重要的是,张学良与我组织合作,我组织会帮助他打通苏联的通道,使其获得苏联的援助,然后红军可以帮助他打回东北,收复失地。

要知道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痛失东北后,不仅遭受了全国人民的骂名,更是成为他内心深处最大的伤痛,他无时无刻不再想收回失地,一雪前耻。

4、还有一点,东北军内部也出现了哗变。很多人已经看清形势,与红军内斗,即便死了,也不会留下好名声。

要是抗日死了,至少还能留个好名声。由此到了最后,张学良要是还要坚持围剿红军,下边的人可能都已指挥不动了。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张学良不再想和红军为敌,于是开始建议老蒋,先攘外,再安内。

不久后,张学良又听到了一则消息,此前老蒋安排他围剿红军,而背地里却在和红军进行和谈。

这算怎么回事呢?明显是要将其当傻子看待吗?张学良一下子心生愤慨,也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那么,老蒋为何会与红军谈和呢?这一切都与当时的局势有关:

第一, 红军已经被赶到了陕北那个穷乡僻壤,且人数也大减。

在老蒋看来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与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剿灭,远不如用“政治收编”的方式解决更划算。

第二,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加上国内舆论压力,老蒋开始打算着手于和日本开战的准备。

而作为一个贫弱的农业国,他很清楚要和日本开战,必须要争取到外援,而这个争取的对象,就是苏联。

而当时苏联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老蒋放弃“剿共”,跟红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那么,苏联的这波操作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苏联并是不“活雷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国家和利益的考虑。简单说就是,“祸水东引”。

当时德国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一路东进。那时苏联已经意识到,与德国早晚一仗要打。

而日本又一直对苏联的远东地区虎视眈眈,且日俄还是“世仇”,20年前两国曾经打过几次打仗。

要是苏德作战,日本再在背后捅刀子,即便苏联的工业再强大,也难以应付“两线作战”。

由此,拉拢中国就成了必选题。

那么,老蒋为何没有听从苏联的建议呢?原因有两个:

1、苏联出卖了红军。

当时苏联为了尽快与老蒋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对陈立夫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要紧的事,是支持你们国民党开展抗日,而红军这事,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也就是说,苏联把红军抛弃了,没有苏联的支持,老蒋肯定想“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2、当时困扰老蒋多时的“两广事变”,终于得到了解决,老蒋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付两广事变的兵力完全可以调到陕北去收拾红军。

正因如此,才有了文章开头,老蒋直飞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之事。

可以说,各有各的算盘。

而从当时张学良的局势出发看,他确实没有心思和力量去执行老蒋的命令,与红军为敌。

话说,张学良从洛阳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心情十分迷茫。当他将老蒋的强硬态度告诉杨虎城后,杨虎城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学良听后大吃一惊,他没有同意杨虎城的建议。毕竟与杨虎城与老蒋的关系比起来,张学良与老蒋可谓是知己朋友,况且中间还夹着宋美龄。

于是张学良安慰杨虎城道:“余非卖友求荣之辈,请勿担心。不过汝之策,在余有不能之者”。

那么,张学良为何又同意了杨虎城的建议呢?一句话,形势所逼。

1936年12月4日,离西安事变发生还有八天的时候,老蒋又来到西安。这次他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跟张、杨摊牌的。

当时老蒋提出了两个方案,让张、杨选择。

第一, 服从命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力投入剿共前线。

第二, 如不服从剿共命令,东北军调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剿共的任务交给中央军。

这等于是把张、杨逼入了绝境,选哪个都是必死之局。

看到那种情况,张学良又想起了杨虎城的建议,“兵谏”,可面对昔日的老朋友,他实在下不了手。

5天后,12月9日,发生了两件大事:

1、12月9日清晨,西安城内突然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他们高举标语,高呼口号,要求老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面对学生的请愿,老蒋态度十分强硬,逼迫张学良出面劝导,若学生不听,便以武力镇压。

张学良深知,自己早已因九一八事变愧对国人,又怎能忍心对那些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

2、同一天,张学良得知,老蒋计划在12月12日公开宣布撤销他“西北剿总”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蒋鼎文。

那一举动,可以说老蒋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离,让中央军接手“剿共”的任务。

张学良的心中瞬间被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被背叛感填满。

针对于此,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实行“兵谏”,扣押老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老蒋在华清池被东北军抓住扣押,而住在西安城内的文武官员,则都被杨虎城扣押。

至于后来张学良为何又放了老蒋,这背后也有着复杂的原因,后期文史君再为大家做解读。

读者们,关于“西安事变背后的真相”,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