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飘风自南 惟德是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0 15:54

岐山周公庙是后人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专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岐山周公庙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存明清以来古建筑31座。2006年5月25日,岐山周公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大门(12月7日摄)。

寒冬时节,岐山县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内古柏苍翠,殿宇轩昂,肃穆庄严。许多游客在这里游览访古,缅怀圣贤。

我国多地建有周公庙,为什么岐山周公庙备受后人尊崇?12月7日,记者来到岐山县周公庙追踪溯源。

■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周公庙坐北朝南,傍山而建,东、西、北三面环山。记者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那三棵参天古树。其中,两棵为侧柏,唐代种植,树龄1300多年;另一棵为国槐,据传为汉代所栽。三棵古树傲然挺立,历经风雨沧桑仍枝繁叶茂,树干直径都超过了两米。

一棵饱经风霜的古树挺立在周公庙景区内(12月7日摄)。

进入门内,通过一条清幽安静的主干道,记者便看到了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

“周公庙的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以周公殿、太公殿、召公殿为主体,姜嫄殿、后稷殿等为辅,另外还有药王洞、老君洞、八仙洞等20余孔洞窟。”岐山县周公庙讲解员张蓉介绍,“这些建筑与庙中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构成了宝鸡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后人祭奠、缅怀周公的重要场所。”

周公庙最初建于何时?2004年,在凤凰山南麓土梁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发现了多处西周建筑基址,出土了众多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和2万多片刻辞甲骨,其中包括4枚有“周公”字样的甲骨文。经专家推断,这里是周公家族的墓地。

周公庙所在之地古称卷阿。卷意曲,阿指大陵,卷阿即弯曲的大陵。历史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晚年归隐于卷阿。周公逝世后,周人即立庙祭祀。西周末年,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得以重修。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在卷阿创建周公祠。此后,来此祭祀的皇家和地方官员络绎不绝。

古建筑群中有一座乐楼,屋顶四角上翘,屋脊上有一个宝瓶,古朴典雅。乐楼两侧的壁画描绘了周朝宫廷、宗庙乐舞的场景。

周公殿是整个庙宇的主建筑,单檐五间,前檐有4根柱子,屋脊上有奔马、飞凤装饰。周公殿左侧为太公殿,右侧为召公殿。

周公庙内有一尊全身洁白如雪的玄武像。玄武身着戎装,披发无冠,手拿宝剑,脚踏蛇龟,当地人称之为“玉石爷”。据传,该玄武像为1300多年前唐代工匠所雕刻。

周公对后世到底有哪些影响?

张蓉介绍,在周朝的建立过程中,周公旦功勋卓著,辅佐武王灭商建周,助力武王治理周国,稳定周初政局,分封诸侯拱卫王都,营建成周洛邑城池,制礼作乐奠定万世基业。

■ 以德治国,以礼立序

周公以德政治理天下,摄政七年期间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汉代学者贾谊在《新书·礼容下》这样评价他:“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庙内的“德”字展板(12月7日翻拍)。

周公庙内的很多展板都记录着周朝“以德治国”的故事。“德治思想是周人实现灭商大计和国家振兴的一面大旗。”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介绍,周文王勤勉于政、率先垂范,带动了周公“握发吐哺”的勤政。周公推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使得周王室在良好家风熏陶中,储备了大量人才。

周公庙内有历代留存的50多座石碑。历史上,韩愈、苏轼等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游览诗文歌颂周公。

刘剑峰说:“周人的德政理念集中体现在‘敬天保民’上。夏商两个朝代无视民命,滥杀无辜。到了周朝,统治者以爱护的心态治理百姓,让百姓广受恩德,此为大德。”

周公的德治思想中,以人为本是纲领,德是中心,礼和乐是基础。周公庙乐楼内摆放着一个乐鼓,加上两边摆放的编钟乐器,让记者联想到3000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的情景。周公创作的礼乐制度,对后来诸子百家思想影响深远。

周人还利用乐舞艺术呼唤人心向善,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崇尚礼制、移风易俗。周公不仅直接参与了《诗经》的收集整理和前期编纂工作,还通过《诗经》的主题和内容来反映和体现礼乐思想文化。

■ 飘风自南,德润古今

周公庙内一座古建筑的正中悬挂着一块楷书横匾,写着“飘风自南”四个大字。“飘风自南”是何寓意?

周公庙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大雅·卷阿》篇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意思是从南方飘来的和风滋润了这块土地。所以,有了“凤鸣岐山”的典故,即在卷阿之地有凤凰展翅亮嗓,风和日丽;在卷阿之地梧桐枝繁叶茂,水甜食足。

周公在七年致政成王中用“飘风自南”比喻德政,告诫周成王:周朝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兴盛、崛起,是因为先辈用优良德行开创了清明仁和的社会风气,吸引了天下大批像凤凰一样的名士贤才来辅佐;是因为君臣一心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治国理念,迎来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后来者要牢记先辈创业的艰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勤勤恳恳,爱国爱民,明德慎罚,这样才能有更多像凤凰般优秀的人才蜂拥而至,护佑盛世雄风。

以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太公和召公等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励精图治、敬天保民、勤政廉政,为后世树立的德政典范奠定了中国勤廉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3000多年的雨雪风霜,德治天下的理念依旧闪耀着时代光芒。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慧敏告诉记者,周公庙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先后被省、市、县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宝鸡市纪委监委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20多所院校把周公庙确定为教学基地、干部培训基地。

如今,岐山县依托周公庙景区,开发周文化体验、历史古迹参观、文化创新展示等研学项目,形成了特色研学品牌。为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岐山县在将周公庙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也让这里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优良品德规范的德育场所,吸引了一批批年轻学子前来参观学习。

12月7日,在岐山县周公庙研学的学生。

12月7日,来自西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周公庙研学。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的学生卓一婷感叹:“通过游览周公庙,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还感受到周公胸怀天下、以德治国的崇高境界。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杜玮文/图)

记者手记 | 给“德”添“心”

史料记载,周人的始祖后稷,别姓姬氏,掌管农事。周人把先祖后稷奉为农神。甲骨文中的“周”,字形像种满庄稼的田园,表示周人“以农为本”的坚守。3000多年前,周人首领古公亶父(后稷子孙)因为受到戎狄族侵扰,带领部落迁徙到陕西岐山。此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众多历史人物,让德政走进了中华文明史册。

甲骨文中的“德”字右下不带“心”;左边是“彳”,表示道路;右边有一只眼睛,表示把眼睛看到的东西拿过来,同“得”。

右下带“心”的“德”字最早出现在西周何尊铭文中。周人提倡以德治国,在“得”字的右下部加上了一个“心”字,意思是想要得到,心要先正。周人给“得”字添了“心”,从此有了“德”字,表示人要有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

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慧敏补充,有心的“德”字,不仅体现在周时期个人品德的修养上,也体现在周时期的德政理念上。

采访时,杨慧敏向记者介绍了“握发吐哺”典故。周公多次停止沐浴握束头发,多次停止进食吐出食物去处理政事,接见贤士。这体现了周公的个人修养,也说明了周公勤于政事,丝毫不懈怠工作,还体现了周公广纳贤才、思贤若渴、惜贤如玉的品格。

周公辅佐成王摄政七年。周成王主政后,周公毅然还政于周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尚书·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这是周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丝毫没有谋私之心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表明周公始终将“德治”体现在治国理念中。

周公制礼作乐明确了宗法等级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强调明德慎罚,要求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推进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

周公在辅政时期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节酒令”—— 《酒诰》,规范人们只有在祭祀时方可按礼仪饮酒,平常禁止饮酒;同时禁止大小官员和邦国君主沉湎于酒。

正是周朝的德治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管理阶层重视个人素养、自我约束、率先垂范、以身教重于言教的传统,孕育和护佑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