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举行“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西宁市专场新闻发布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09:54

原标题:青海举行“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宁市专场

12月15日下午3时,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宁市专场,邀请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维珍,西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生龙、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乔占才、市林草局局长周仁义、市民政局副局长马淑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海霞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问题。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任芮昀主持发布会。

任芮昀: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新时代、新青海、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下午是西宁市的专场新闻发布。我们有幸邀请到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维珍女士,西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生龙先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乔占才先生、市林草局局长周仁义先生、市民政局副局长马淑萍女士、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海霞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西宁市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刘维珍女士介绍西宁市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作表率的整体情况。

刘维珍: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走在前作表率”工作要求,扛牢中心城市首位责任,制定印发《西宁市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工作方案》,构建“1+5+N”工作体系,切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转化为西宁工作具体思路、落实措施和实践成果。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研究提出并全面推进“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统领高质量发展,坚决扛牢生态保护关键底板和重要窗口的首位责任,聚力在守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后方上走在前作表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销号、考核等工作机制,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开展西宁市湟水流域系统治理研究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西宁北川河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良案例,城西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探索工地抑尘“红黑榜”和信用联合惩戒机制,扎实开展臭氧污染管控、主城区燃煤散烧等专项检查整治,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南川园区率先在全省试点绿电溯源认证机制,甘河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加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支撑全省作用凸显

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进一步强化省会担当,彰显省会作为,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持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以赴稳工业,多点发力扩投资,千方百计促消费,多措并举抓招商,用情用力育主体,从实现“开门红”,到超额“双过半”,再到三季度“持续向好、量质齐升”,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中向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3.4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和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49.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以上。特别是,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1和17.8个百分点,连续33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增速持续领跑全国。

产业“四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深刻把握西宁发展定位、特色优势,扛牢产业“四地”中心城市的首位责任,组织开展“每月一地”专项调度,精准有力推进“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加强与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合作,编制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行动方案,支持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支撑平台等项目建设。启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围绕系统制定建设路径、电力转型等8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1+7”体系研究成果,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搭建西宁旅游景区智慧服务监管平台、开行“大美青海号”等旅游专列,新增3A级以上景区5家。有序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大通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国家级试点项目,建立“夏都蔬生”标准化蔬菜生产、“夏都薯香”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个,累计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71个,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8%,“茶马互市”牦牛藏羊集散中心加快建设。

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工业经济增速全国领先

以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光伏制造产业链更趋完整,晶科能源40GW单晶拉棒切方、天合光能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建成锂电正负极材料、锂电隔膜、锂电池、电解铜箔等项目,构建形成覆盖锂电关键材料及锂电池的完整产业链;天然气化工、盐化工、铝及铝深加工等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初具规模,中复神鹰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全面投产,“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总投资比重达77.2%。多晶硅、单晶硅、碳纤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倍、1.4倍、1.2倍。

助企暖企成效显著,服务业发展稳步恢复

常态化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制定促进批发业持续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选派4461名干部开展助企联络工作,入企帮扶8876人次,解决各类问题1299项。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为28.22万户次市场主体退、减、缓税23.02亿元。搭建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为6913家企业新增信贷投放1024.22亿元,为1.56万户个体工商户新增信贷投放59.22亿元,累计为还款困难企业提供延期、展期、续贷111.59亿元。前三季度,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842.38亿元,增长5.1%,占全省比重达61.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19%、24.1%、138.4%;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5.2%、19.1%。

乡村产业加速培育,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扎实开展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行动,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油菜产业集群、青稞产业集群项目,打造奶牛产业强镇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大力发展牦牛、藏羊、油菜等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全市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持续激发乡村旅游活力,完成田家沟自驾营地提升改造、青绣文化产业传承研发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星级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1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平台优势,持续推进“宁品进宁”,实现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销售额1.1亿元,入选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

建立健全项目机制,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力优结构、挖潜力,大力实施投资项目攻坚行动,建立完善“3+6”攻坚行动+专班推进的闭环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机制,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债、一般债项目专项调度,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市111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争取各类建设资金64.5亿元,全力保障昆仑路快速化改造等300余个项目建设。建立1062项、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项目储备库,持续强化项目储备,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1-10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7%,占全市投资比重达28.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0%、88.0%。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市场消费回升向好

始终把促消费作为稳经济的基础,出台促进家居等消费若干措施,先后举办汽车、家电等各类促消费活动,累计投入资金2030万元,拉动消费17.2亿元。汽车、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7.3%、25.7%。深入开展“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举办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FIRST青年电影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文旅市场加速复苏,1-11月,全市接待游客2438.78万人次,同比增长76.13%,实现旅游总收入266.55亿元,同比增长126.87%。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

始终围绕“双循环”格局下国家所需、西宁所能,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建成运营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和综合服务平台,引进培育青海炎通等25家外贸企业,引进落地大龙网“龙工场”跨境电商西北区域总部、敦煌网跨境数字贸易生态运营项目。协调编发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专列24列。1-10月,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全省比重79.1%。主要出口商品大幅增长,机电、高新技术、磷酸铁锂等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倍、2.4倍、57%。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3.37亿元,同比增长134%,有力支撑全市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全城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1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设立“综合帮办代办服务专区”,10大类52项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帮办代办。缩短受理时间、纳税服务升级等13项改革创新举措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连续两年入选央视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和以企引企行动,持续推动产业链建补延强,促进招商引资提质扩量,积极做好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引进落地光伏制造垂直一体化大基地等项目,截至11月底,完成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210.6亿元。

坚定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动能逐步释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青海)等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推介科技成果315项,签约金额1.32亿元。完成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技术合同登记81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7.59亿元。争取专项资金4.82亿元,立项支持6—8微米锂电复合铜箔关键技术、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开发等55个科技项目,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运,多晶硅生产热能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项目加快推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9家、企业研发中心14家。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四地”建设等方面坚决扛牢西宁作为中心城市的首位责任,一以贯之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加力抓产业、稳投资、促消费、惠民生,持续巩固经济增长良好态势,努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

任芮昀:

谢谢刘维珍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

我们关注到,西宁市在主题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效。能不能具体介绍有哪些好的做法、亮点和特色?

王生龙: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五个更加注重”“三个实实在在”重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认真谋划“五个实践载体”,加强分类指导,一体推进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5项重点措施,精准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3项重点任务,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力量、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理论学习方面,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围绕“8+X”学习内容,通过举办读书班、专题辅导、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1045次,专题研讨703次,讲专题党课608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集中开展理论学习3.92万次。在调查研究方面,102个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确定204个重点调研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1075次,梳理问题815个,制定针对性措施933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207个。在推动发展方面,认真落实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要求,持续深化抢抓机遇“1+9”系列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和平安建设“十大专项行动”等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检视整改方面,聚焦6个方面对照内容,采取“三级联审”方式,查摆出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突出问题294个,检视出基层党组织问题短板7594个,运用清单、转办、会商、调度“四项机制”,动态销号。在建章立制方面,坚持“废、改、立”并行,结合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等,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254项,修订完善82项,废止2项。

从亮点成效上来讲,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以上率下。我们聚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将督促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牵头抓总、履职尽责贯穿主题教育始终,信访积案由市县两级领导干部领办包保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专项整治以及一些急难险重任务也由市县两级领导干部牵头推动解决,带动党员干部群众扎实有序推进。特别是建立了“一联三下”工作机制,34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联76个乡镇(街道),常态化下沉督学;185名正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以“3+N”方式联点925个基层党组织领学;140名“党课讲师团”成员全覆盖包联乡镇(街道)和6个商圈党委,为农村社区和“三新领域”党员讲学;100名“专家服务队”成员深入164个产业发展薄弱村宣讲理论政策、梳理发展思路,推动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二是突出了攻坚克难。刚才,我也提到了市县领导牵头解决“老大难”问题。按照市委工作安排,我们在依托“信、访、网、电”起底排查的基础上,深入摸排梳理75个“老大难”事项,由市级领导挂帅,215名党员干部组成“攻坚组”,在主题教育期间集中攻坚,目前已成功化解14个,53个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每月一地”工作机制,深入分析制约产业“四地”建设的短板弱项,系统研究谋划提出了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向,一批支撑性、引领性的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我们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本地表现突出、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安排开展攻坚克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谋划开展了10个专项整治工作,比如,群众普遍关注的不动产“登记难”的问题、干部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搞“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主题教育当中重点整治的问题,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的还在奋力推进。我也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这些问题必将会被“一一攻克”,以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的成果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三是突出了群众有感。主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30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新改建公共临时停车泊位”等25个项目已经办结。主题教育启动后,我们同步聚焦为民办实事,通过开门纳谏,收集梳理了485项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项目清单,已办结308项。同时,我们持续深化“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服务机制,组织在职党员常态化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通过“点单帮办”解决群众“微心愿”1.67万个。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及时办结群众诉求7.66万件,办结率96.7%,确保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四是突出了强基固本。我们把从严从实推进主题教育和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部署开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1+14”行动,细化分解59项具体任务,逐一推动落实。特别是针对解决好夯实社区、农村基层基础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建立了“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每月专题听取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统筹调度破解制约基层基础的突出问题。比如,我们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体量等实际因素,按照“A、B、C、D”四类对全市社区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共性和个性管理措施,差异化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建立了农村分类管理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机制,按照“强村、中等村、弱村”动态分类管理,常态化对农民党员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定,推动农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城北区开展“组团式”下沉试点工作,组织公安、城管、司法、市场监管、律师等单位行业121名党员组成31支“组团式下沉服务队”,及时解决单靠社区自身无法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央广网记者:

西宁是首个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请问西宁市围绕“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乔占才:

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就西宁市自党的二十大以来争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工作作一简要介绍。

西宁市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会城市,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5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6%,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示范城市”,2017年和2023年两度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殊荣。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西宁市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先行先试,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主要成效有:西宁市作为首个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七个县区均实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荣誉全覆盖;是首个中央文明委、国家民委“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联系点;首次在中央民干院、中央党校汇报交流西宁创建工作。率先在全省研究出台创建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得到国家民委肯定推广。西宁创建工作实践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汇编。

西宁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经略祖国西部边疆、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落实好省委“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争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的工作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表率,具有关乎全市、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重大意义。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政治基础。我们健全完善了各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责任制,制定《西宁市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实施方案》《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样板行动工作方案》和100项责任清单,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市委主要领导领题《西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实践与思考》,全面剖析短板弱项,深入思考谋划,进一步探索创建工作实践路径。

二是深化教育引导,凝聚思想共识。我们立足干部教育,把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课程,与“五史”教育等有机结合。立足社会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整理、宣传西宁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创作了《尕布龙》《湟水河畔》《河湟》等一批新时代文创产品。立足国民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初中学校全面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思想。

三是注重宣教实效,积极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致力于讲好“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民族文化节庆等活动,大力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相继建成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城东区主题展馆、柴达木路主题公园和全省首个宗教活动场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

四是搭建载体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把社区作为创建工作主阵地,先后打造60家市级、94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依托东西部协作,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和“十项行动”,打响“牵手相伴·共同绽放”各族青少年交流品牌,借助“青洽会”“城洽会”等平台,吸引各族群众来宁就业创业,举办“大美青海·南京西宁文化旅游周”,开发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三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五是注重联创共建,推动创建为民惠民。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以“创建日”为载体统一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呈现“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西宁市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和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显担当、有作为”的工作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示范”目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治保障,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致力于探索制定一份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探索构建一种“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出台一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性法规;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务实的测评指标体系;探索推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示范性工程的“五个一实践路径”,着力打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六个好样板”,见事见人见思想见作风,以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为聚力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走在前作表率。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青海省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西宁市打造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生态环境尤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宁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请问西宁市在“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后方”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周仁义: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

“用生态之美,造百姓之福,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丽的发展底色”,这是林草人的执着与坚守,更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现。

近年来,我们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要”,以更高站位更严作风更实举措坚决扛起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的政治责任,持之以恒植绿播绿,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奋力书写在绿水青山之间的美丽画卷,努力谱写在人民心中的幸福西宁答卷。

一方面,我们坚持绿色涵养生态本底,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园林绿地景观提升,构建城乡森林生态体系。通过实施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南北山四期等重点生态项目,两年完成国土绿化103.8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6.5%提高到37.4%,全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逐步提升,区域水土流失、生态脆弱问题逐步改善,生态绿化成效更加凸显。作为西北首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绿化为民、绿化惠民为目标,不断加大园林绿地建管力度,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公园游园、街头绿地290余处,其中建成开放公园达38个,每年常态化对单位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开展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至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3平方米,实现了老百姓出门500米即能享有公园休闲绿地的目标,北山美丽园、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公园绿地更是成为了市民群众漫步、赏景、锻炼的绝佳去处。

每年围绕“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活动,我们在城市广场、重点街道等营造花街、花桥,并打造花卉景点。市级公园按照季节开展郁金香、牡丹、月季等多彩园事花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今年,我们对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等11个公园及胜利路等9处沿街绿地开展拆墙(围)透绿工作,共拆除围栏3万余米,改造边界绿化景观4300平方米,增设出入口13处,并完善了园路、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一批优质的公园绿地与城市街区无界融合,有效提升了城市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以更加通达便利的出入方式让市民享有绿色、融入绿色、享受绿色,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绿色福祉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以最严密法治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协同保护,全面构建更加稳定的林草湿生态系统。一是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我们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优化整合1处自然保护区和8处自然公园现状边界,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监测,在林区、湿地、草地布设生态监测点36处,基本建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实施湟水湿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45亿元,已成为全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积极发挥自然保护地宣教作用,打造“湿地学校”4所,多个自然保护地入选国家、全省自然教育基地,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二是资源管护力度逐步增强。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进林(草)长制,健全四级管理体系,全市1564名林(草)长、4903名林草管护员实现网格化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林草湿资源等涉林案件,严格征占用林草湿地审批和事后监管,建立了湟水国家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加大灾害防控体系建立,着力保护生态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资源管护和护林防火“市、县、乡(林场)、村、护林员”五级“双护”责任体系,发挥防火视频预警监控中心“前哨”作用,实施24小时林地监测预警,利用无人机加强对盲区巡查巡控,落实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全市连续36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连续20年未发生重大林草有害生物入侵和灾害。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推进。我们联合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公安等多部门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全链条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依规办理野生动植物繁殖利用审查审批。加强重点区域巡护巡查,年内收容救护野生动物36种102头(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繁育成活为全国唯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高山兀鹫、兔狲繁育实现国内“零”的突破,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植物园,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新名片,推进忍冬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城市生态定位站建设,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种群扩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各位记者朋友,当前,全市林草生态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定位,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之以恒厚植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在坚决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上显担当、有作为,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上走在前、作表率,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西宁市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请介绍一下相关部门如何在“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新标杆”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指数的?

马淑萍: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西宁时的讲话要求,紧紧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以“走在前 作表率”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社会救助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我们集中开展民政为民暖心行动,全面掌握因疫因灾遇困等隐性群众基本生活状况,对全市所有城乡居民启动全覆盖“起底式”专项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对象纳入保障范围,全口径摸排65.28万户170.36万人,全市纳入城乡低保对象40834人,特困供养对象3920人。我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强化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联动,落实低保扩围增效,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我们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累计监测困难人群15.3万人次,对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我们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加强政策制度衔接,合理拓展社会救助范围,实现救助帮扶精准高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4.31亿元,有力保障了4.5万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精准服务幸福养老,提升西宁美誉度。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高原幸福养老之城”品牌,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今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也是西部地区的唯一一个城市。我们着力破解居家养老服务“找不到、够不着、等不起”的现实困境问题,培育引导社会力量全方位进入我市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推出养老服务清单,探索开展“五融五员一家”的“幸福养老管家”西宁模式。我们建立了21支幸福养老管家服务队伍,幸福养老管家承担动态采集老年人需求、优化养老服务资源、监管养老服务质效、巡防居家养老安全和宣传养老政策等职责,当好老年人身边的“服务员、快递员、质检员、安全员和宣传员”。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五个一”工程,建成各类服务设施764个、床位4090张,形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设施布局“一张网”。投资2000万元建成中央厨房和爱老幸福食堂148个,为168万人(次)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做好幸福养老“一碗饭”。投入资金2360万元建设家庭照护床位2480张,打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好居家照护“一张床”。投入资金2.1亿元,建成农村老年之家439个,形成具有西宁特色的“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打造农村养老“一个家”。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民政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办、掌上办”,实现养老服务线上申请下单、线下服务响应,全程智能监管,搭建服务监管“一平台”。我们充分发挥西宁民政信息平台作用,及时对养老管家提供的服务需求进行信息分析和资源链接、针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服务,动态链接养老服务资源库,整合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中央厨房、医疗机构和其他涉老类服务资源,不断满足老人“吃、住、行、学、乐”等多样化需求。幸福养老管家将全面推进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为全市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品质化、亲情化的高质量养老服务。

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我们以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共治合力,探索创新村(社区)议事协商实践,有序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活动,打造了“遇事说事”“阳光大会堂”等国家级、省级村级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样板治理模式,不断丰富基层治理新要素。我们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全市所有社区实现“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578名委员实现“交叉任职”。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搭建“五社联动”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需求、资源、任务“三张清单”,积极打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服务品牌。我们本着“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增效,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补齐基层基础工作短板。规范基层事务准入制度,清理、精简、整合社区泛行政化的各类工作任务,全面优化“五张清单”,将社区各类工作事项压减至47项,村级组织依法履职事项规范至44项,依法协助事项规范至24项。切实将基层工作人员从“泛行政化”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到“早看窗帘晚看灯”的为民服务中来。我们优化社区设置保障,指导县区有序调整优化社区设置,今年以来新增社区居委会4个。我们补齐乡村治理短板,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政策,为符合政策的2400名60岁以上离任村干部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1500元。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充实细化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禁毒禁赌、革除陈规陋习等内容,全市917个村全部完成修订。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社会治理等方面承担民政责任,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幸福西宁的含金量和美誉度。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宏伟蓝图,西宁市提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目标并制定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请介绍下相关情况。

张海霞: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西宁文化旅游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西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大要求,在认真分析西宁市自然生态禀赋、人文资源实际和服务要素优势基础上,提出将西宁市打造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积极行动,多方学习考察调研讨论,制定了《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此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未来三年,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进程中,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的原则,持续完善机制,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交通客流集散便捷、生态资源主客共享的旅游集散中心,业态体系健全完善、产品供给丰富多样的文旅消费中心,要素保障齐全完备、资源发展互嵌融合的生态旅游产业中心,高原生态文明凸显、多元文化传承弘扬的文化中心”的目标。为实现这“四个中心目标”,我们将实施如“区域交通集散枢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游客来宁聚集引流、旅游市场规范整顿、文旅品牌营销推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20项重点行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通力合作,共同发力,我们和市发改委、工信局等相关部门系统谋划,储备了93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项目库,助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

2024年,我们将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承接落实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编制《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专项规划》,进一步聚焦集散、消费、产业和文化中心建设,强化工作机制,紧盯短板弱项,努力在重点、难点上破题解题。一是做强项目,会同发改部门抓好中心城市项目库调整完善和落地实施,推动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文化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建成全省首个智慧化旅游服务中心,新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各1处,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不少于6个,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不少于2个。二是优化产业,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影视传媒、文艺创作表演、文物非遗保护、民间工艺品创作生产企业和特色中小文化企业。推进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品集中展示交易和创作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示范单位,大力推进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城市漫游、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发展,不断用新业态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三是提升服务,持续开展旅游旺季服务保障和市场督查整治,提升旅游标准化服务水平,建设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生态旅游职业经理人、乡村旅游运营师团队,探索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四是弘扬文化,以打造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持续推进沈那遗址、明长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广“几何书店”“青绣”等文创品牌,组织开展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citywalk微游西宁”城市品牌推广等活动,积极推进沿黄城市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夏都西宁文旅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

西宁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素有“中国夏都”“海藏咽喉”“高原古城”的美誉。这里有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有丰富多元的文化,有壮阔美丽的风光,有热情好客的市民。借此机会,我们诚挚邀请朋友们来西宁投资兴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信来西宁,一定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