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地点: 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杨伟 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
参会人员:
章保川 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
杨伟 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
王益军 市民生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
刘康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
吕志峰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
参会媒体:安徽法制报、市场星报、中安在线、安徽商报、安徽网、蚌埠日报、蚌埠广播电视台
新闻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章保川、市民生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益军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刘康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吕志峰。下面请章保川主任介绍一下2023年上半年我市10项暖民心行动实施的基本情况。
章保川主任: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也是贴近群众需要,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措施,更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一改两为”的有力举措。项目实施以来,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以及“一老一小”等方面的关键小事、民生大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让群众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
一是在有效解决群众生活需求方面: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新增青年见习岗位4077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580个、开展招聘活动632场次、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1886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681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856人,全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93个。实施老年助餐行动,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57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88个,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实施健康口腔行动,新增牙椅数105台,6-9岁儿童完成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人数达到45769人。实施安心托幼行动,全市新增公办园学位1980个、托位数5455个,新建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5个、公立医院托育点1个、县级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3个,有效解决群众“接娃难”问题。实施便民停车行动,全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5636个,其中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826个,倾心尽力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
二是在有效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方面: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共培训徽菜师傅2651人次;实施快乐健身行动,完成293个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维修改造提升和配建工作任务,参与体育项目培训人次达2.89万人次,参加赛事活动人数达22.58万人次。实施放心家政行动,新增家政服务员工制企业3个、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6126人、新增服务人员5722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专业、更满意的家政服务。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新建改造城区菜市14个、乡镇菜市39个,有效改善了群众买菜环境。实施老有所学行动,全市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总数达到16.75万人,线下学习老年人达到11.69万人,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主持人:谢谢章保川主任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请提问。
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上半年市发改委在暖民心行动推进方面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市民生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益军:上半年,我市暖民心行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九个字,就是“进度快、抓得实、重宣传”。具体来讲:
一、进度快。今年上半年,全市10项暖民心行动开展有序,总体进展较快,综合进度指数达89.03%。“新徽菜名徽厨”、健康口腔和老有所学等三项行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从具体指标来看,市民生办调度的29项指标中已有17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抓得实。具体表现在: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暖民心行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暖民心行动领导小组,“双组长”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暖民心行动的高度关注、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健全制度。及时印发10项暖民心行动实施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确保行动有目标、工作有措施、支持有政策、资金有保障。三是强抓调度。坚持“周提示、月调度”的工作推进机制,对进度较慢的县区和相关单位及时下发提示函、督办函,项目进度通报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区和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让暖民心行动“第一责任人”及时了解实施内容、掌握项目进度。四是督查检查。大兴调研之风,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县区、基层,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实际、掌握真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五是严格考核。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宣传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群众知道不知道、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确保暖民心行动群众知晓、百姓满意。
三、重宣传。一是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作为牵头抓总部门,市发改委出台了《蚌埠市暖民心行动宣传工作方案》,倡议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实施暖民心项目、宣传暖民心行动作为自身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当成“自家事”来办。二是借力“冥夜桑酒”广宣传。五一期间,怀远县利用第五届榴花节,禹会区、淮上区等县区在“冥夜桑酒”打卡地集中开展暖民心行动宣传活动,通过“皖C三件套”、逛吃“龙虾节”宣传新徽菜名徽厨;高新区在美食节分会场、固镇县在垓下遗址公园、禹会区在张公山南门和观澜青创市场等地集中宣传暖民心行动。三是丰富宣传方式勤宣传。《蚌埠日报》、蚌埠电视台开设10项暖民心行动宣传专栏,各县区和各项目牵头单位通过走进基层社区、利用电子屏、制作路牌指示牌、发放宣传袋、制作抖音、录制音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暖民心行动。四是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再提升。了解受访者反馈意见,找出影响群众知晓率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提升宣传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力促暖民心行动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再提升。
记者提问:我市“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建成420个老年食堂(助餐点),今年还将再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162个,请问对运营的老年食堂(助餐点)如何保证其可持续运营能力?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吕志峰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一直以来,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持续性运营是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性运营,能让成果惠及到更多老年人,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可持续运营。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助餐配餐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蚌埠市老年助餐服务补贴办法(暂行)》(蚌民〔2022〕160号),积极落实建设、运营等扶持补贴政策,一是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于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按照10万元、3万元补助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其中:社区老年食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10万元/个、社区老年食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和社区老年助餐点3万元/个。对餐饮企业设立老年餐桌(助餐点)、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等,各县区可通过协议方式,根据其实际新增建设投入的50%给予补助,老年食堂不超过10万元、老年餐桌(助餐点)不超过3万元。二是给予运营补助。对于符合条件的每个助餐服务机构,根据就餐老年人(60 周岁及以上)的就餐人次,对日均助餐(堂食、送餐)在30—49人次补贴的1万元/年,50—79人次的补贴2万元/年,80—109人次的补贴3万元/年,110人次以上的补贴4万元/年。三是水电气享受民用价格。经民政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实并确定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在办理申请用电、用水、用气方面按照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二、发挥市场作用,积极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将老年食堂(助餐点)交由社会力量运营,鼓励县区培育扶持本地助餐龙头企业集中配送,采取集中招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运营补贴支持,实现老年食堂(助餐点)建成即运营,并且鼓励老年食堂(助餐点)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周边居民提供就餐服务,通过社会化运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三、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探索建立慈善资金支持助餐配餐服务长效机制。鼓励各县、区探索通过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品牌餐饮企业参与大配餐服务的新模式。对资助老年食堂每年5万元以上,资助老年助餐点每年3万元以上的,给予冠名褒扬并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力量,组成送餐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区助餐点为独居、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打通送餐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记者提问:老百姓比较关心家门口就近就业问题,请介绍一下我市“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情况?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刘康: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是我市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里的重要一项,是促进企业和求职者供需精准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主要目的是帮助求职者足不出户找到工作,企业能更加便捷的招到职工。
我这里有个市区居民依靠“三公里”就业圈帮助找到工作的真实事例给大家介绍一下:想找一份工作的王师傅在公交站牌上看到了“三公里”就业圈的宣传广告,其中“免费找工作、就近推荐岗位”的描述让他觉得非常适合自己。于是他打开皖事通一看,在首页就有这个“三公里”就业圈推荐,他用几分钟注册并填写了相关信息,没过几天手机平台就给他推荐了好几个工作。他对比了一下,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小区干保安,很快就有单位和他联系,并办理了上岗手续。从看到“三公里”就业圈平台的广告到成功入职,中间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王师傅感慨道:用它找工作确实很方便,用了觉得好,愿意给亲戚朋友多多宣传,希望他们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目前,全市220个社区已经全部纳入“三公里”就业圈范围,截至5月底,“三公里” 就业圈服务平台累计总访问量已达157.3万人次,服务企业等实体6.15万户,发布招聘岗位数量82.78万个次,有效促成对接5.8万人次,已有11621人通过“三公里”就业服务平台成功实现就业。
“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运营一年来,已经成为我市企业招工、劳动者求职良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