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04:45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谢谢你们!感谢社区党组织对我的关心照顾。”12月18日上午,溧水区荷花社区网格员如约来到居民程德珍家中,上门收取她刚刚做完的手工产品,并送来下批待加工的原材料。过去,程德珍是邻居们眼里的“苦命人”,丈夫常年卧病在床不能自理,还有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抚养,全家靠领取低保生活。如今,她不仅在荷花社区创办的“社区工厂”里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社区还充分考虑到她的困难,提供上门送件收件服务。作为第一批进入“社区工厂”的老员工,程德珍每天足不出户就能挣到60多元贴补家用。“日子比之前好过了,凭自己双手挣到的钱,用起来也更有底气。”程德珍笑着说。

  近年来,溧水区将做实民生保障作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充分整合民政、人社、妇联、残联等职能部门以及溧水开发区等平台资源,积极引进辅助性就业项目,把“社区工厂”建到了群众家门口。除了程德珍居住的荷花社区,越来越多的“社区工厂”落户溧水区,花塘岗社区、龙山社区联合“花针匠”品牌,为辖区居民提供职业教育和就业机会,秦淮社区引进“萌芽计划·守望之心”残疾人创就业项目,打造专业幼苗培育场所,邀请专家上门传授种植技术。

  在荷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开辟的3间活动室里,4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我们的初衷是为辖区的残疾人提供一些家门口的灵活就业机会。一开始只有一个汽车零部件加工的订单,七八名残疾人来做工。”荷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康龙回忆起“工厂”初创时的情景说,“后来不仅社区党总支四处拉订单,区里的职能部门、党建联建单位也纷纷帮着奔走吆喝,订单越来越多,来‘上班’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不再仅限于残疾人群体。”

  现在,荷花社区已建成一个包括手工制作、产品代售、网络直播带货培训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就业平台。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残疾人、妇女等不同类型的就业群体,可以结合身体状态、家庭情况、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合适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得益于“社区工厂”就业服务,荷花社区真正做到了聚得起人气、聚得齐人心。2023年,荷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被市委组织部评为首批30家市级“最暖党群服务中心”之一,家门口的就业让治理升温。

  “社区工厂”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社区里召开的专场招聘会,则为用工单位和居民打造了一款供需精准匹配的“就业直通车”。作为栖霞区仙林街道唯一一处拆迁安置房小区,仙林新村不少居民因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少一直找不到工作,这成了街道党工委放心不下的“揪心事”。

  全市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仙林街道党工委将解决仙林新村居民就业问题纳入“解难事、优治理”攻坚提升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四万走访”摸清就业底数,带头跑企业、进高校、找物业,足迹遍布新港开发区、高新区、创业园区、驻街企业以及高校,多渠道搜集岗位。近期,街道连续召开2场“一家亲·送千家就业岗位”活动,吸引1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了包括财务出纳、驾驶员、保安、辅导老师等在内的600余个岗位。为了让居民顺利就业,街道、社区还为大家“一人一策”定制精准服务,从推荐报名到陪同面试,再到体检、上岗、后续跟踪,全方位解决后顾之忧。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我们将群众急难愁盼细化成基层治理任务的具体实践。”仙林街道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得益于街道、社区牵线搭桥,近5年来,仙林新村1777名就业年龄段居民找到了心仪的岗位,家门口的就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