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解码|陕西咸阳:唱好“双城记” 跑出加速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6:55

  渭水悠悠,嵕山俊秀。古城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河北岸。

  近年来咸阳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推动“七个一体化”上下功夫,逐步取得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动互利、科技创新互补互惠等明显成效,不断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方式。

  “一张蓝图”成为“重要一步”

  竹简、小篆、青鹞、玄鸟,这些取自2000多年前秦代的文化意象,为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的站台增添了几分独特韵味。前不久,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这不仅标志着咸阳城市轨道交通的从无到有,也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进入“地铁城市圈”。

  西安-咸阳一体化自2002年启动以来,这两座相距不到30公里的城市一直在探索与磨合中寻求融合发展之路。从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建设”,到202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西安-咸阳一体化的重要性。

  为此,咸阳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暨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组建8个工作推进专班,由市级领导牵头,实体化运行。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咸阳与西安联手编制国土空间规划、10余项一体化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出台《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共咸阳市委关于发挥主体作用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决定》《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和西安都市圈建设实现新突破工作方案》等文件。

  其中,《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加快推进“北跨”发展。推动构建交通圈、科技圈、产业圈、生活圈、生态圈于一体的都市圈功能体系,推进都市圈核心区与周边区域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目前,咸阳已与西安签署合作发展备忘录明确了规划布局、产业协作等9大类重点任务,同西咸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5项合作发展协议,“两市一区”正实现“一张蓝图、一体建设”。

  “面对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安都市圈建设等诸多政策机遇,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咸阳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过程,坚持把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总牵引,将其摆在战略和全局位置来审视、谋划、推进,牵引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速竞跑、成色向优。”咸阳市委书记夏晓中说。

  “七个一体化”成为“关键一招”

咸阳高新渭河大桥。周季 摄

  随着都市圈、城市群的集聚增长效应不断显现,我国正在依托城市群、都市圈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也就成为西安都市圈建设的切入点。

  咸阳市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快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七个一体化”,谋划实施西咸交通互联互通及产业能级提升等一体化“十大示范性工程”以及总投资417.2亿元的32个重点项目,逐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做实见效成势。

  ——空间规划一体化。编制《咸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作为各项规划的总纲领,并细化完善综合交通体系、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养老设施、街景容貌提升等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与西安、西咸新区发展空间实现有序衔接、基础设施合理布局。

  ——创新驱动一体化。咸阳聚焦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使命定位,积极参与和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高标准谋划“咸-兴-武”科创走廊,与西安交大联手打造交大(西部)创新港渭河北岸转孵区,推动西安交通大学科转孵化中心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促进咸阳高新区享受秦创原“总窗口”政策。今年前11个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6家、同比增长97%,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28家、同比增长105%,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

  ——产业发展一体化。围绕新型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等在西安和咸阳具有较好基础的共有产业链,联合编制产业链提升图谱、龙头企业分布地图、产业链招商地图,并承接西安非超大型城市功能疏解和跨区域产业转移,对接知名企业、优势产能及其配套产业链,西电智慧产业园、隆基乐叶光伏、法士特智能制动、西安中央厨房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咸阳,与西安重点产业形成有效互动。

  ——生态环保一体化。咸阳与西安等地市建立关中城市群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PM2.5和臭氧治理。与西安签订跨界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全面共享生态环保监测数据,共同推进渭河生态区建设和泾河综合治理,以“大协同”推动“大保护”。

  ——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地铁同城、铁路并网、公路连通,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同时,构建与西安以及周邻地区全方位立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畅通。

  ——城市建设一体化。咸阳从城市风貌、建筑风格等方面,加快推进与西安中心城区的协调一致。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深化主城区“环境大整治、管理大提升、形象大改善”攻坚行动成效,实施8大类271个、总投资158.9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城市路网、停车场、广场、公园、绿地等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东接、西融、南优、北连、中疏”。

  ——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资源融合。推动西安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咸阳,两市40所基础教育学校完成“一对一”结对,加强与西安优质医疗机构协作,稳步推进数据联通、专家库共享、检查结果互认,签订西安-咸阳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与西安、西咸新区达成319项“跨区通办”合作事项,主城区居民养老保险与西安同待遇等,让群众对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一体化”红利不断显现

  西安、咸阳两市地域相连,据统计,有近20万人因为“生活在此城、工作在彼城”而往返于两市之间。这两座城市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持续推进,给咸阳带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一体化红利,抱团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西安与咸阳两地交通的互联互通,是“一体化”率先破题的切入点,随着两市间公共交通线路的不断增加与优化,咸阳与西安及西咸新区城市公交和近郊客运班线达到42条,并协同打通了12条市政连接道路。同时,西兴高速改扩建、咸兴大道改造等互联互通项目的实施,以及五陵塬路、星火大道、彩虹二路高架桥等一批循环畅通工程的不断推进,这些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促进了出行“微循环”的加快。

  从今年4月1日起,咸阳的公交卡在西安实现“一卡通用”,这一小小的举措大大方便了经常往返于两市之间的老百姓。咸阳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刘敏认为,一体化从主观感受来说,就是要让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市民真正产生如同生活在同一个都市区的感受。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产业协同是必由之路。咸阳高新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贸易大通道,互相设立制造基地和销售中心,推动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定彬说:“这样的合作帮助企业打通了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节约了大量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我们期待着西安-咸阳一体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此外,咸阳高新区全方位对接融合,错位特色发展,主动承接西安溢出效应,今年上半年,共招引宏祥汽车零部件、华润新能源等西安产业转移项目11个,总投资24.7亿元。

  在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人才共享起到了关键作用。咸阳在举办的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上,与西安集中签订两市行业领域人才合作备忘录,从西安、咸阳81家高校院所中选聘191名“科技大使”,促进更多高端人才走进企业工厂,让更多科技成果项目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截至目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等42家高校院所在咸阳举办路演、政策推介活动219场,落地转化70家科技型企业。

  今年,陕西省发改委印发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优化西安重点产业链区域布局,推动西安产业链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向咸阳、西咸新区布局”“强化秦创原牵引,推动西安向咸阳提供协同创新服务”“开展‘两市一区’教育领域优质学校结对帮扶、中高职‘3+2’联合办学”等内容,进一步推动这一区域的协同并进,为生活在两座城市中的人们,创造出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夏晓中说,咸阳推进一体化要做好“共同、协同、不同”三篇文章,“共同”就是跳出咸阳、站在西部乃至全国看一体化,与西安唱好“双城记”;“协同”就是在产业体系构建、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与西安、西咸新区形成分工合理、高效联动格局,催生“1+1>2”的乘数效应;“不同”就是挖掘和放大自身比较优势,与西安错位发展,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彰显咸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