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30家菜市书屋开放 成都这顿“精神食粮”该怎么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7 07:53

原标题:两个月30家菜市书屋开放 成都这顿“精神食粮”该怎么做?

  36岁、在菜市场卖鱼的韩女士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努力读书。

  成都高新区昆和路88号府城菜市内,韩女士一家人操持鱼铺8年,两个孩子几乎是在菜市场“跑”着长大。大女儿上小学以后,韩女士6点钟接她放学到菜市场,半小时做完作业后,孩子面临的情况是无处可去。因为和丈夫受教育有限,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很焦虑。

  上个月,摊位附近来了位新朋友——菜市书屋。400余册书籍,涵盖了童书、文艺、人文社科20多种类型,免费对外开放。这让韩女士放平了心态,“我们一般8点收摊,孩子正好利用起这段时间,可以去看书。”韩女士表示,书屋启动后,书籍便成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家里教科书不同,丰富的书籍吸引孩子每天都去。

  不止是府城菜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这句话也被鲜明地张贴在清河店的益民菜市书屋内,默默地鼓舞着不少孩子和家长们。2023年10月以来,由成都市文明办会同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广旅局、各区以及成都益民集团共同打造的菜市书屋,首批30个已建成开放。

  一向烟火味十足的成都菜市为什么会飘进书香?是什么人在菜市读书?书籍该怎么在嘈杂的菜市场被长久利用?除了社区居民,菜市场内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扎根成都的摊主,又是否能真正接受,如何才能不割裂,不陌生,让他们通过公共服务产生归属感,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经过多维度走访调研,探寻成都菜市书屋这顿“精神食粮”该怎么做?

  1 》

  菜市场摊主和孩子们

  有了“新归属”

  可进入、可感知、可参与是菜市书屋的特点。工作日,记者走进府城菜市书屋内,社区志愿者依旧在忙手上的工作。没一会时间,书屋内便跑进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前来阅读,照看孩子的志愿者和陪同的老人们则开启了“社交模式”。

  19平方米,原木书架,三张长桌,干净又整洁,府城菜市书屋容纳的不仅是一群孩子的求知欲,这里还搭建了市民休憩空间,提供自主饮水、手机充电、免费Wifi、应急药箱、微波炉等便民服务,既满足大众阅读、休憩需求,也为社区居民、商家和子女们提供了学习空间。

  面对菜市来的新邻居,府城菜市内一位卤菜店的店主成女士表示因为要随时顾及摊位和断断续续来往的客人,还没什么时间去菜市书屋读书,倒是孩子们放学来菜市场经常去。走访间,记者发现周围社区居民和孩子前来菜市书屋停留时间并不长,反倒是切中了成女士、韩女士这样长久在菜市场做生意的摊主以及无处可去“子女”的硬需求。市场内,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大妈就表示,因为菜市书屋落地不久,自己并不知道府城菜市也有了新书屋,而之后可能也很难有闲暇去。

  府盛社区第一副书记谭丹介绍,府盛社区以儿童友好型社区为目标,曾联合学校多次举办过亲子分享阅读主题活动,日常儿童类活动也不少。菜市书屋对于社区居民的覆盖显然只是一部分。面对不少社区内已有服务驿站和儿童图书屋的情况,如何让菜市书屋真正服务于民?石羊街道党群办负责精神文明相关工作的杨春全则有自己的见解。

  杨春全向记者解释,之所以要在社区外嵌入菜市书屋,因为辐射人群范围更广泛,可以满足周边社区人群的覆盖。目前石羊街道拥有5个农迁社区,周围居民买菜基本要汇聚到府城菜市,而府城菜市又由政府投资建设,可以通过提供融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这部分来蓉务工人员从“小切口”获得幸福感和精神满足感,从而减少陌生感和孤独感,通过对这部分人和子女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能让大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丰富和归属感。“府盛社区办公室恰巧在菜市楼上,方便参与管理、指导和组织,这方面很好地融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的活动,所以我们选址考虑了辖区范围广、跨度宽的需要,在分布力度上做了考量。”

  2 》

  菜市场空间嵌入设施和活动

  也让“便民服务”融入居民生活

  成都菜市书屋为社区居民和来蓉务工人员提供了唾手可得的“精神食粮”,这还只是第一步,“空间整合”则进一步融合了书香和烟火味,打破陌生和隔阂,发挥出便民功能。

  杨春全介绍,菜市书屋多场景融入的打造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的需要,微波炉、充电宝、饮水服务等功能的引入,也在尽可能地吸引居民们走进来,打破单一的学习和阅读氛围,让生活场景的融合更广泛地服务群众。“像接个饮用水,用个电,居民、摊主以及咱们的环卫工人向别人求助也许不太好意思,但开放的书屋可以接纳他们。一旦参与度高了,他们就会真正认可菜市书屋是一个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生活家园,很自然地融入进来。”

  相比特意打造菜市书屋,原本就拥有多功能便民服务的益民菜市,再在空间内多嵌入一项阅读功能就显得更得心应手。据了解,益民菜市在成都高新区、青羊区和金牛区8家门店先行先试打造“菜市书屋”,其中,金牛区2家“菜市书屋”为公司与金牛区共建。益民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坐落于三瓦窑的益民菜市东苑店原就拥有“五心驿站”的便民服务空间,提供缝纫、钟表维修、剪发等等服务,后来菜市场经过改造升级,将服务区从10平方米扩建到18平方米。

  让菜市场来运营书屋靠谱么?菜市场场长兼职图书管理,又是否具备持续效应?记者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居民、摊贩不知道府盛社区的“菜市书屋”的图书还可以借阅,对比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力,菜市书屋这类的公共设施很容易因为关注和宣传度不够,而导致门庭冷落。

  益民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其实并不只有益民菜市在运营书屋,益民菜市过去就有“驿站”服务运营的经验,菜市场工作人员也和街道以及社区人员产生了强联动性,社区也可以参与进来,利用菜市书屋空间开展一系列活动。此外,益民菜市正在依靠更大的社群组织进行运营探索,“益民菜市东苑店已经成为首批受邀的‘书香高新’联盟成员单位,基于共建共创共享的理念,书香联盟成员单位间可以实现场地联用、活动联办、平台联建、资源联动、信息联通、品牌联创,将形成彼此支持的区域全民阅读服务网络。”

  府盛社区也在积极地探索菜市书屋的运营方式。杨春全认为,关于菜市书屋可持续运营的问题,这同样是社区和菜市管理方打配合的融合工作。“我们准备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开展一些阅读分享活动,希望和辖区的幼儿园、小学开展走读社会实践,将书屋作为精神文明阵地,让小朋友们把场景和阅读联系起来,从书本理论走向实践,不仅从书上了解到蔬菜,也可以从菜市场去找寻和认识。府城菜市场周边就有一个小农场,我们计划融合一条线路,通过菜市书屋和文明实践平台的搭建,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和探索模式。”

  3 》

  运营14年后

  上海“菜场书屋”如何持续发展?

  成都“菜市书屋”项目由政府主导、区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不仅仅是在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聚集地播撒文化的种子,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和延伸,对于促进、推动人口城市化具有积极意义。让书香菜市带着烟火味一路飘香,上海市虹口区的“菜场书屋”同样是全国的先行者。

  自2010年以来,虹口区“菜场书屋”迄今已运作14年,曾有过辉煌的成绩——虹口区共建成26个“菜场书屋”,为书屋累计配送图书达50多个书架,25000多册图书、期刊。在虹口文旅局指导及虹口区图书馆精心遴选下,虹口区“菜场书屋”在2019年引入了第三方机构——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多阅公益)承接菜场书屋的管理和运营工作。

  多阅公益负责人周洋拥有十多年的阅读推广及教育工作经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虹口区“菜场书屋”的长效运营是虹口文旅局及图书馆坚守的成果。接手虹口区的“菜场书屋”运营5年之际,周洋也认为目前只是走到了理想“菜场书屋”的中段。前期虹口区相关部门解决了基础设施及日常运营等关键问题,如今“菜场书屋”面临的难题则是如何更好地应对受众人群需求变化。

  “菜市场摊贩生活会面临生计所迫的实际矛盾,即全年从早到晚都要忙碌生计,忽略对孩子的陪伴,我们接手项目后,首先做的是动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摊贩子女进行阅读陪伴,效果也挺好。但如今也面临菜市场摊主年龄老化的问题,老一代45岁以上的摊主子女长大后,不愿意继续经营菜摊,所以导致菜市场年轻人较少,这五年内,我们服务的菜市场摊主子女也在减少。”周洋说。

  当服务人群发生变化,虹口区菜场书屋开始走向下一个运营阶段。2020年,虹口图书馆把“菜场书屋”愿景明确为“书香无处不在,成长人人可得”,希望把“菜场书屋”打造成周边居民、摊贩,还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平台。这也决定了“菜场书屋”的活动需要和菜场摊主生活产生真实联系,在一个公共文化空间里构建出文化阵地和周边摊主的新型关系。为此,虹口“菜场书屋”运营团队做了大量创新文化活动,如摄影展等。

  在运营层面,周洋建议成都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可以从精神文化需求着手,不断地寻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坚持持续化发展,明确功能定位。

  “第一,成都的菜市书屋也可以构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体系,引入高校力量,成都同样具备非常好的高校资源,第二,可以引入对菜市书屋有深刻认知的第三方运营机构,第三点,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社会组织力量都应该坚守长期主义,切实考虑菜市书屋服务的主体是谁,居民画像是什么样,是谁在参与这些活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度的回答。”(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