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江苏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交出了一份有成色的答卷。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全年GDP实现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江苏还拿下了多项“第一”: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系列成绩背后,都离不开江苏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持续发力。此外,江苏的万亿之城也不容小觑。
2023年,随着常州GDP突破万亿大关,江苏成为全国拥有万亿级城市最多的省份。至此,江苏集齐了自己的“五虎上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南通。
梳理可以发现,这五座城市的车牌开头分别是苏A、苏B、苏D、苏E和苏F。而中间的苏C——徐州在2022年GDP达到8457.8亿元,按照今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来计算,2023年徐州GDP大概率破9000亿元。
这也意味着,徐州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万亿GDP,从苏A到F也将全是万亿之城。
万亿城市多在苏南
与其它经济大省相比,江苏的经济发展特点在于“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这也是江苏拥有5座万亿城市的原因之一,以及实现快速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底气所在。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采用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
这种模式的重点是来料加工,产业链相对较短,且具有明显的特征: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与此同时,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恰好毗邻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这也是苏南模式成功的因素之一。
基于此,苏南地区(包含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工业也较为发达。2023年前三季度,苏南五市GDP约占全省的56%,并且深耕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了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需要注意的是,“苏南模式”并不只局限于苏南地区,苏北的南通、泰州,浙北的湖州、嘉兴也有大量“苏南模式”的典型。同时,产业的积累、升级以及外资的引进,为江苏万亿城市的诞生铺垫了土壤。
在长期发展之下,江苏的五个万亿之城都基本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苏州以17655.2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梳理其产业结构可以发现,苏州的经济动力基本来自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动能。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30053.3亿元,同比大增20.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7%,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1-8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87.2%,2023年以来始终保持80%以上的高速增长。
苏州之后,南京2023年的GDP预计为1.75万亿元,位列省内第二,无锡则有望以15456.19亿元的GDP总量蝉联第三。主导产业上,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较为均衡,无锡则是工业实力极为雄厚,其中,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超6000亿元,较上年增长7.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
此后,南通、常州分别位居全省第四、第五位。对于南通来说,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是三大支柱产业。这其中,托沿江沿海区位优势,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强项,其船舶产业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海工装备占全国市场1/3。
相比之下,常州看似很低调。但事实上,常州拥有超200家隐形冠军企业,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方面表现抢眼。
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3300亿元,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7.6%。新能源汽车产量45.9万辆,同比增长101%,总量全省第一,占比达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5个万亿之城中,苏州、常州、无锡、南通均属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与实施,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城市并带动周边腹地发展。
这也意味着,苏州、常州、无锡、南通将享受到上海产业外溢效应带来的巨大红利。但综合来看,这五座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先进制造业的极度重视和大力发展。
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刘奇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23年江苏光伏、动力锂电池、船舶排名全国第一,且出口强劲;同时,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进入全国前列,缩短了与广东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也仍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传统产业比重大,缺乏强势本土品牌产品,本土企业创新不够、动力不强,招商引资遭遇一二三四线城市同质竞争,是江苏的短板所在。”刘奇洪说道。
下一个花落谁家?
放眼江苏,目前徐州、扬州、盐城三座城市正瞄准“万亿之城”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徐州GDP为8457.8亿元,省内排名第六;扬州、盐城为“7000亿俱乐部”成员。而从目前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GDP来看,徐州与常州的差距较小,为412.86亿元。
早在2021年,徐州就提出“2025年GDP力争破万亿”的目标。2024年1月,徐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锚定‘十四五’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不动摇”。
徐州底气何在?据了解,徐州是江苏唯一兼具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城市。在制造业方面,徐州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工程机械、光伏、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突出,其中工程机械集群为全国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2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5,足以显示出其工程机械产业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除制造业的优势之外,刘奇洪分析称,徐州突出优势还体现在交通方面,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等发展较好,是中国非省会普通地市中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市。
当前,徐州 “米”字型高铁已开通6个方向,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3小时可到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确立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这也意味着,如果徐州成为下一个万亿城市,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的设立,会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接下来,徐州将如何冲刺万亿之城?
在刚刚过去的新年第一会上,徐州将2024年定为“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明确要加快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群效应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实施221个重大产业项目,年度预期投资1100亿元。
徐州以外,扬州和盐城紧随其后。
扬州在2023年也提出,“未来三五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基于此,今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4年扬州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为冲刺万亿之城,扬州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同在长江以北的盐城,也是江苏万亿之城的后备军之一。盐城在近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计2023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超7400亿元、增长6%左右,力争用3到5年时间迈入万亿之城。
与扬州不同,盐城冲刺万亿城市的底气来自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23年,盐城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并实现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0074.1亿元,连续3年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23条产业链规模超7000亿元。
此外,盐城也是江苏风电产业“主阵地”,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1/5,是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据盐城政府工作报告,未来还将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700亿元,建设海洋强市,加快“蓝色崛起”。
刘奇洪预测,盐城、扬州将于2027年成为万亿城市。“若将时间拉长来看,2029年或2030年泰州有望成为万亿城市,也就是到2030年,江苏或将有9座万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