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明天要去某个免签国出境游一趟,免不了要准备一张带有万事达和VISA标志,可以境外使用的信用卡,同时准备一点外钞现金。同样,来华外国人也是这么想的,但真正到了不管是北上广深,还是二三四线城市,购物或者消费时,免不了要面对大大小小商家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发愣。虽然这玩意外国人并不太熟悉,但不会用可以学,扫码并不难,只是没有国内的银行卡和手机号,如何通过实名验证来绑定呢?总不至于因为来中国旅游三四天,就要办中国的银行卡和手机号?
外国人在华移动支付环节的种种不便,“不能用”(绑不了卡),“不好用”(超出一定金额付不了款),“不想用”(问题多,支付不便利)等问题,已被相关职能部门所关注,近日又有新举措出台。据媒体报道,人民银行将指导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其中又以“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等内容备受关注。
国内均已支持扫码支付,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目前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多个日常生活场景中,客户没带钱包见怪不怪,商家不能手机支付,多少显得滑稽。但移动支付这个中国老百姓最接受的支付方式,对于很多习惯“一瓶水也刷信用卡”的外国朋友来说,还是有一个接受过程。同样,他们很可能对我们的商家不乐意接受他们刷卡支付也感到费解。站在国内商家角度,境外信用卡刷卡手续费过高且由商家承担,还比支付宝、微信支付要麻烦许多,除了大单,自然不乐意接受。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理应入乡随俗,支付宝、微信能否顺利绑定境外银行卡,是境外朋友入乡随俗的第一步,人行已在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绑卡效率。尤其在身份验证这一环节上,针对外国朋友比较在意的个人信息保护特点,如何在注重风险防控的同时实现便捷办理,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既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也考验支付机构的能力。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一点说难也不难,因为软硬件技术上并不存在难度,关键还是理念上的摸索。就目前来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针对不同交易,实行差异化的风险防控策略;加强交易监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风控措施等,是各支付机构尤其是头部支付机构可以做也应当做好的事情。
整体来看,当前监管提倡的“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思路,结合了境外来华人员和国内支付机构双方特点。要求规模以上的商圈、旅游景区、酒店住宿等重点场所必须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规模以下的积极创造条件参照办理,既符合国家形象,也是对自去年12月开始,我国陆续开始对一些国家实施免签的必要政策准备。除了创造扫码支付的条件,外籍来华人员大额支付习惯刷卡,那就想办法把费率降下来让对方刷,商家也就不会再找借口拒绝。现金支付的难点是找零,那就鼓励商业银行提供零钞、“零钱包”服务。此外,将移动支付服务纳入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建设、地方社会综合治理、营商环境评价等考核评估范围内,也是一个好办法。
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况还是来花钱的兄弟,没有理由因为一些技术环节上的小事而让人不开心。移动支付好用、能用,也能让外国朋友满意、乐意使用,这样的软环境建设,无疑是吸引境外游客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