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字号”成为乡村振兴“金名片”,南通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01:24

黑龙江蔓越莓、云南松茸饼干、陕西火龙果、甘肃南美白对虾……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大摸底”让消费者们惊喜连连。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近年来各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建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3月13日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地理空间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品类繁多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是乡村优势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底本”,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土”字上做文章,扩大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龙江海伦大豆、东宁黑木耳等“黑土优品”畅销海内外,江西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婺源绿茶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有力推动农民增收,陕西米脂小米、眉县猕猴桃、韩城大红袍花椒等地标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弄清本地家底,培育打造一批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独特民俗文化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土特产“土”味飘香,产得多又卖得远,卖得出更卖得好,兴了产业、强了乡村、富了百姓。

在“特”字上下功夫,拓展新天地。米与螺的结合在广西柳州由来已久,起初只是当地人饱腹的日常饮食,如今凭借独特的味道迅速“出圈”,从路边摊变身“网红”食品,这启示我们,依托土特产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要留住传统风味、特色,又要善于求新、创新、出新,打造更多“独一份”“只此一家”的新“土特产”,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市场。“南果北种”“南蟹北养”特色新农艺不断“上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口味“出新”,补链条、树品牌助力流通“向新”、更多“土特产”线上线下热销……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土特产向“新”而兴大有可为。

在“融”字上谋突破,延伸产业链。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在睢宁县王集镇洪山村,位于黄河故道风光带的鲤鱼山庄,游客除了品美食、赏美景,还可以体验鲤鱼孝义文化、黄河渔耕文化,穿汉服游诗意田园。用好乡土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土特产”已变成了乡村旅游文创产品、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农文旅融合新路越走越宽广,更好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带就业促增收作用,增强了乡村产业振兴动力,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