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围绕建设开放型现代化陕西经济强市的总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主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和科教兴市三大战略,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突出发展特色经济,稳固强化农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支柱,加速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三产配套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山川秀美的新咸阳。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一个目标,抢抓两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大特色,抓好五个重点(简称12345工程)。"就是要围绕把咸阳建成陕西经济强市的目标,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和科教兴市三大战略,突出发展以电子军工为载体的高新技术、果业、旅游业以及医药保健业四大特色经济,抓好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支柱工业、服务业、城镇化建设五个重点。
奋斗目标:到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经济发展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达到36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到17∶44.2∶38.8;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城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5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6%。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工业污染排放全部达标。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围绕建设开放型现代化陕西经济强市的总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主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和科教兴市三大战略,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突出发展特色经济,稳固强化农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支柱,加速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三产配套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山川秀美的新咸阳。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一个目标,抢抓两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大特色,抓好五个重点(简称12345工程)。"就是要围绕把咸阳建成陕西经济强市的目标,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和科教兴市三大战略,突出发展以电子军工为载体的高新技术、果业、旅游业以及医药保健业四大特色经济,抓好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支柱工业、服务业、城镇化建设五个重点。
奋斗目标:到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经济发展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达到36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到17∶44.2∶38.8;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城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5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6%。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工业污染排放全部达标。
二、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结构调整的总体任务。
"十五"期间,我市结构调整的总体任务是积极推进两个扩张,实现三个升级,解决好三大问题。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和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张。以建设大城市为目标,立足优势产业布局,积极向西安方向发展,以城市规模扩张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规模扩张,把我市建成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外来企业和人才的落户区,西安居民的休闲消费区,现代化大城市。以深化国企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扩张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个升级就是要以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方向,促进信息产业与我市四大特色经济(高新技术、果业、旅游、医药保健)、四大支柱产业(电子、能化、生化医药、食品)和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机械、建材)相互渗透和融合,全面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现四大特色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
解决好三大问题,就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一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尤其要解决好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二要扎实推进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三要加快北部资源开发,尤其要抓住西安到平凉铁路即将建设的契机,搞好彬长煤田以及油气田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以推进产业化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果、畜、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稳定粮食生产。要按照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搞好转化、提高效益、稳定总产的原则,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先进增产技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扩大优质专用粮、饲用蛋白玉米和名特优小杂粮生产。巩固提高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9个商品粮基地县建设成果。
2、以果、畜、菜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围绕苹果,普及推广果园十大先进技术,积极实施"优果工程"。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需求,大力发展高档优质果品和专用果品。组织实施200个优质苹果示范园、40万亩柿子、30万亩红枣、20万亩酥梨、10万亩核桃等工程。以"海升"、"富安"果汁为龙头,抓好果品深加工,研制开发和生产果汁、果酱等系列产品,提高水果就地转化增值能力,成为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05年,全市果业产值由目前的21.7亿元提高到30亿元。抓好"畜牧富民工程"。按照猪、牛、羊、家禽和特种养殖全面发展的方向,走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路子,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发展5大畜禽产业,建设6个畜牧示范县,建设5大类畜牧商品基地,建设5个畜产品综合和专业市场,把我市建成陕西的畜牧大市。到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8亿元。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发展无污染蔬菜和精细加工菜,实施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加工。
3、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坚持高科技、规模化、高效益和低污染的方向,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发展壮大乡镇企业集团。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立足当地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二次创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4、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和利用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抓好农畜良种、节水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技术、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成果推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5、巩固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果,提高扶贫质量和水平。继续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巩固小康建设和扶贫攻坚成果,使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小康目标。到2005年,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壮大工业支柱。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加快发展电子、医药、食品和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纺织、机械和建材三大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电子工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对现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投资类电子信息产品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电子工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陕西康佳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抓好彩虹集团年产100万只17寸显示管工程、偏转集团年产240万只显示器和2000万只锂电池工程以及生益华电材料公司覆铜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把我市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到2005年,全市电子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医药工业:重点发展现代中成药和生物工程药物,大力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临床新型适用药,加强医药康复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重点抓好步长制药公司等10个制药和医疗设备项目建设,建立咸阳医药工业园区,形成医药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中心,壮大医药工业实力,保持医药工业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十五"末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
能源化工业:以化工区和北部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为重点,扩大原油处理和系列深加工产品、无铅汽油、航空煤油等产品的生产,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开发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比重,扩大市场销售。重点抓好长庆炼化总厂三期工程、彬县下沟煤矿等地方煤矿的扩建改造工程。抓住西安-平凉铁路建设的契机,积极做好彬长煤田开发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壮大长庆集团、陕西兴化集团、宝塔山集团和煤炭集团,把能化工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到"十五"末,全市能化工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
食品工业:食品工业重点抓好粮油食品、饮料、方便食品、功能食品、肉制品、乳制品以及果蔬制品的开发生产。以"宴友思"、"神果"、平安乳业、蓝马啤酒、浓缩果汁、野刺梨、蜂蜜加工等系列产品为重点,抓好秦都区蓝马牌啤酒生产线等10个新建和技改项目建设,开发新产品20个,实现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大生产,到"十五"末,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纺织工业: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加快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业的更新改造,在"压锭、减员、增效"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实施总量扩张、技术升级、质量上档,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振兴纺织工业。到2005年,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纺织机械、系列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印刷包装机械、医疗设备以及其它专用机械制造;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研制开发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新型机械和高科技装备;配合成套设备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扩大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的构件、配件以及零部件生产,壮大机械工业实力。到2005年,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
建材工业:以扩大水泥生产规模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到"十五"末,全市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加速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国际旅游上水平,国内旅游上规模。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集中力量抓好五陵塬开发,重点实施昭陵二次开发、汉阳陵开发、茂陵旅游区开发以及顺陵石刻艺术馆、秦咸阳宫博物苑、周陵博物馆、乾陵地面建筑恢复等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抓好乾陵-法门寺、礼泉-昭陵、咸阳-茂陵-兴平、咸阳-三原以及五陵塬和汉阳陵旅游道路的升等改造。开通东到汉阳陵、西安、兵马俑、华山,北经三原到延安,西经乾陵、武功后稷教稼台到法门寺,西北经乾陵、彬县大佛寺、长武昭仁寺到甘肃四条旅游线路。新建旅游度假中心、地热温泉旅游疗养中心和中药康复保健休闲俱乐部。修建现代化狩猎场、民俗村和民俗馆等旅游景观。加快发展假日旅游,组建规范化旅行社和旅游公司,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到2005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组建商业银行。加快发展证券和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和资产配置。
保险业要在发展传统保险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宽险种,积极开辟新业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广覆盖的保险体系。
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商贸流通业要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进经营管理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展完善粮食、蔬菜、水果、电子产品、纺织品、建材、食品、医疗保健品等交易批发市场。
(五)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交通建设方面:以公路建设和改造为主体,提高铁路、航空运输能力和水平。加快境内干线公路改造和县乡村公路建设步伐,使过境国省道、县道和旅游区道路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接通与周边省、市、县的断头路,多数县市区用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相连接,平原乡镇村村道路油路化,山区乡镇村村道路砂石化。新增和改造一、二级公路849公里。到"十五"末,全市乡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450公里,三级公路3050公里,村级公路里程70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4公里/百平方公里。
水利建设方面:大力兴建水源工程,抓好三大灌区挖潜改造和羊毛湾、杨家河、黑松林等3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三原西郊水库,做好引石补渭工程、旬邑马栏水库、彬县马家河水库、长武亭口水库等一批新的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配合省上尽早开工建设东庄水库大型水利工程。
电力建设方面:把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重点,优化调整城乡电网网架结构,坚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相结合,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扩大供电能力,提高电能质量,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重点抓好泾三、平陵2座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旬邑、沣东等18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增和改造330千伏线路111公里,110千伏线路190公里。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在全市形成网架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经济节能、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以根治水土流失、建设山川秀美新咸阳为目标,以扩大绿色植被为中心,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好山川秀美工程。到2005年,退耕还林21.3千公顷,累计造林145.4千公顷,新增森林面积94.1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林草覆盖率达到40.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3.7%;加快实施咸阳环城绿化工程,构筑城市绿色屏障,努力使我市生态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六)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和我市的《实施意见》,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和范围,除国家垄断和少数限制性行业外,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娱乐业、小城镇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为公有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宏观引导,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品上质量,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效益不断提高。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广电宽带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工程,咸阳邮件处理中心,电话扩容工程,数据通讯光纤基础网,金桥信息网络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数据通讯信息港,实现邮政设施自动化。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市县党政机关网络化和上网工程建设。培育建立咸阳信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投资类电子信息产品、计算机及软件产品、多媒体技术和通信设备等,建设托普西北软件园、托普西北教育园、托普西北生态园及入园企业园区。到200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0亿元,固定电话容量达到130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1%,移动通信容量达到60万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
(八)以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为中心,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并重的原则,努力把咸阳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文明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
咸阳市区要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咸阳城市形象为重点,建立新型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城市环境,加快城市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完成文林路及北防洪渠改造、世纪大道、312国道双照至过塘村引线工程。建设机场西线和中线,形成"十纵七横三环"的城市路网骨架。建设好城市天然气气化工程、城市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东郊、西郊及北郊三个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中供热通达率达到80%以上,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5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城市广场建设及绿化工程,形成良好的生态保育结构,人均绿化面积达到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扩张城市规模。按照发展大城市的目标,加快市区南郊、东郊和西郊的城市建设,向西安和兴平两个方向发展。到2005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
加快县级市、县城镇、建制镇和集镇建设步伐,抓好兴平市、10个县城、102个建制镇以及农村集镇的建设、改造和提高,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有机联系的新的城市布局。逐步构筑起中心城市、县级市与县城、建制镇与集镇和中心村四个层次紧密联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不断满足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36%左右,争取把三原、乾县、礼泉和泾阳县发展成县级市。
(九)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全市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要立足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面向市场配置资源,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区发展,逐步缩小南北差距,使全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围绕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开发,以强化开放型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为核心,重点加快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化工区的建设,提高电子、能化、医药、纺织等加工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中心和知识经济中心。重视发展城郊型经济,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依托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产品及其深加工系列产品,使城郊周围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以果业、畜牧业、旅游业、生化医药为重点,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南部县市区要围绕自身产业优势,力争在生化医药、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产业上有所突破。到2005年,南部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亿元。高度重视北部地区开发,重点围绕水果和畜牧产业化、节水灌溉、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开发。到2005年,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产业区。
三、努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坚持外贸、外资、外经"三外"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开放步伐,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吸引外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咸阳建设和发展。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兴建旅游、商贸、地方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煤、气、热等自然资源。到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40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亿美元左右。
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发挥我市机电产品、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优势,大力培育创汇支柱产业和名牌出口产品。"十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3%,到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树立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新意识,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健全的法规体系,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我市大开发,推动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要加强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经济走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道路,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企业改革要坚持"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大股份制改造和产权置换力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帮助宴友思集团、神果集团、天王兴业集团等有条件的股份制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企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科学的企业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最佳配置,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进一步放开市场,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围绕财政抓经济的总体要求,加快调整税源结构,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和税费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和税收管理,确保财政增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深化计划、投资、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搞好服务,提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按照精简、统一、透明、高效的原则,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
四、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入手,重点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咸阳市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经费投入三个重点,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十五"期间,全面完成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协助完成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到2005年,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推广普及重点关键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联营、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抓好通信设备等10大类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50个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高新电子区和化工区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基地和辐射作用。重视科普工作,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发挥民营科技企业机制灵活、充满生机的体制优势,加大扶持、引导和服务工作力度,从资金投入、筹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到2005年,力争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780家,技工贸总收入突破30亿元。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十五"末,各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综合服务县标准,60%以上的村达到"六好六无"示范村标准,8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市级优秀标准,所有育龄群众享受基本生殖保健服务。
加强生态建设,健全环保、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全市环保信息系统,启动"蓝天"、"碧水"、"绿色"、"朝阳"等工程,使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工业污染排放全部达标。加强对灾害性天气和地震的监测预报,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广泛开展城市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
(四)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运行模式与管理体制,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制度。"十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镇和农村两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扩大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
(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抓好"五个一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盗版、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抓好专业体育队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各县区市都要建成标准体育场、训练馆和青少年体校,"十五"期间,全市建成3~5个省以上体育先进县。
抓好医疗机构、医药体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机构布局,整顿医疗和医药市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中心血站、北五县澳中咸阳农村综合卫生服务项目和贫困县医院改造。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全面建成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加快县市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建设步伐。到"十五"末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市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县镇和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好安居工程,促进房地产开发,力争"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五、集中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是:继续加大道路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电力和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水果业、旅游业和生化医药四大特色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和重点安排电子、医药、食品、能化等支柱产业项目,加快工业技术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组织实施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山川秀美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金融商贸、流通市场、房地产开发和科教文卫、广播电视等工程项目。
"十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8%左右。规划建设以托普西北软件园和长庆炼化总厂三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项目;以世纪大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昭陵二次开发和秦咸阳宫博物苑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以三原西郊水库和节水灌溉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农业水利项目;以211国道泾阳到陕甘界为代表的一批交通项目;以生态环境重点县和山川秀美工程为代表的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协助国家和省上建设好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汉阳陵开发工程和东庄水库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对于市上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实行一条龙全过程管理。把筹集建设资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选准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发挥资源优势,用资源融资;开阔思路,用产权换资金;加快改革,向市场要资金;扩大开放,引进境外资金;东西合作,利用外地资金;依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统筹安排,用好自有资金。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相结合,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讲文明树新风,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文明校园,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
大力弘扬"团结拼搏,勇于创新,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的咸阳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望新世纪,任重道远。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团结一致,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把我市建成陕西经济强市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