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供暖走过28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17 05:16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济南明湖热电厂厂址旧貌

上世纪8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济南明湖热电厂,其周边是一片藕池。

28年前,供暖人正在安装热电厂主控室。

上世纪80年代的供热主控台(以上照片均由济南热电明湖热电厂档案馆提供) 

如今的新型热源厂

领秀城热源厂新上的环保设备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张娜

  1986年11月,济南明湖热电厂投产,开始向周边大型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宿舍输送暖气。这是济南第一家投产的供热公司,这也标志着济南正式进入集中供暖的旅途。那时候,在大多数市民看来,能用上集中供暖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集中供暖像如今的名牌包、豪车一样,是奢侈品。而当时的供热面积仅有20余万平方米。

  2014年11月,济南15家热企全力供暖,让市民不惧寒冬。而济南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172万平方米,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供热普及率增至72.6% 。发展了近30年,集中供暖在济南已成为市民的必需品。

  28年前,大部分济南人靠蜂窝煤和土暖气过冬

  早上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抖抖索索穿上棉袄棉裤,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门外拿几块蜂窝煤,放在简易的煤炉里点起来。就算炉子再热,也挡不住屋内的瑟瑟发抖。孩子脸蛋常常冻坏了,老人手脚也生了冻疮,几乎每个冬天,都是难捱的。相信每个老济南人,都对上世纪80年代的冬天记忆深刻。

  济南热电有限公司明湖热电厂政工处处长李咸生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他是老济南人,也是一个干供暖干了近30年的济南人。在他的印象中,1986年之前的济南,几乎每家每户都是这么过冬的。

  那时候,稍富裕些的人家会在屋内烧土暖气,而普通老百姓烧不起土暖气,就简单弄个蜂窝煤炉子。临近冬天,家家户户都在楼道内堆满了圆形的蜂窝煤。

  1986年,在济南集中供暖历史上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时间。在这一年,济南有了集中供暖,尽管仅有20余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尽管大多数人不能企及,但这一新鲜事物仍然在济南城区带来不小的震撼。

  1986年,济南首家热电厂藕池边建成投产

  1983年,济南明湖热电厂(现在的济南热电有限公司明湖热电厂,位于生产路2号)开始筹建。当年25岁的李咸生于1985年进入明湖热电厂工作至今,对当年的建设情况,他依然历历在目。

  当年的生产路2号,也就是明湖热电厂厂址,其时就建在北园的一片藕池附近。而如今,这里早已成繁华商圈。“厂址建设时期,市里领导非常重视,常常来视察,而周边市民有时也慕名而来看热闹。”李咸生说,当时建厂堪称济南市的一件大事。

  记者在明湖热电厂档案馆内,找到了当年建厂的老照片,还有相关文字记载。根据记载,济南明湖热电厂1983年开始筹建,隶属于济南市郊区区委。一期工程于1985年8月破土动工,建有3台35吨链条锅炉和1台发电机组,1986年11月建成投入试运。

  当时的明湖热电厂周边还有很多知名老企业,济南第二印染厂、济南毛纺厂、济南造纸东厂等。“除了给这些企业提供工业蒸汽,再就是为市里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宿舍供暖。”李咸生说,当时的采暖费每平方米高达十几元,供暖公司都是去该宿舍所在单位直接收取,并不和居民个人接触。

  2014年,济南供热面积已过亿平米

  在当时大多数市民眼中,粥少僧多,集中供暖成为一种奢侈品。但随着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用上了集中供热。据悉,自明湖热电厂投产后,北郊、南郊等几个热电厂也陆续建成投产。

  从明湖热电厂的变迁,可以窥见济南全市供热发展的全貌:1987年4月,济南市郊区区委撤销,明湖热电厂厂址所在地划归天桥区,行政隶属济南市供热管理办公室。1990年8月,济南市编委批复成立济南市热电总公司,济南明湖热电厂自此隶属济南市热电总公司。

  随着济南明湖热电厂供热区域、电负荷迅猛发展和增长,1992年8月委托山东省电力设计院进行二期扩建工程,增装2台35吨锅炉。后来,又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济南明湖热电厂至今已有5台锅炉3台发电机组。

  2005年8月,济南市热电总公司撤销,隶属于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如今,济南已有15家供热企业,还有部分单位自管的锅炉房、物业管理的自管站等。其中,隶属于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的济南热电有限公司和济南热力有限公司成为济南最大的两家热企,它们负担着济南全市80%以上的供热面积。它们大约以历山路为界,以东区域由济南热力负责,以西区域由济南热电负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上集中供热成为迫切需求。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今年济南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172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增至72.6%。集中供暖在济南已真正成为市民的必需品。

  为节能,汽改水等新技术迭出不穷

  上世纪八九十年的集中供暖,似乎很少有人提过环保,大多数人眼里只盯着暖冬。最近几年,环保成为硬话题。“其实环保不仅仅是环境层面上的,节约能源也是重要一环。”济南热力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在节约能源和新技术方面,热企和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在更新。

  以东部为例,2012年起,济南热力开始对东部城区蒸汽管网进行“汽改水”工程。同时,东部70多座换热站也进行了汽改水改造。西部汽改水工作也同步进行。改造之后的热网可以控制5%以内的热损耗,节省出来的热源,除了可以有效提升供热管网末端的居民供暖温度外,也有利于扩大供热面积,让供热效能实现最大化利用,供热效果更稳定,更安全。

  此外,济南热力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供热, 引进节能、环保又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并于今年在将军路北口的高墙王小区试点。空气源热泵是一种新型采暖技术,不烧煤,而是利用二氧化碳等物质做媒介,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达到25℃~60℃,可以满足居民家达标供暖。空气源热泵在运行中,从空气中的环境热能中吸取热量,经压缩机压缩后压力和温度上升,通过特制环形管,将热量传递给空气源热泵贮水箱中的水,然后通过供热系统送往用户采暖设施,清洁环保。

  重环保,济南要暖冬更要蓝天

  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也实现热企健康绿色运行和发展,济南热电和济南热力近几年都下了大力气。

  以济南热电有限公司北郊热电厂为例,该厂近几年强力推进环保项目建设,除尘设施经历了旋风水膜、静电除尘、布袋除尘“三级跳”;脱硫设施从无到有,目前采用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硝设施从没有设施直接跨越到高效的SCR脱硝。

  截至目前,北郊厂已连续改建2套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4套半干法脱硫设施,新建3套SCR脱硝、1套SNCR脱硝设施和8套布袋除尘器,环保投入超过2亿元。随着环保设施建成并全面投入稳定运行,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尘等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近几年,东部几大热源厂也进行了环保设施改造。济南热力东新热电厂、轻化热源厂和莲花山热源厂实施了低氮燃烧及脱硝改造以减少氨氮化物的排放。小鸭热源厂、莲花山热源厂和浆水泉热源厂对除尘器布袋进行了更换,减少烟尘的排放。

  经过多代供暖人的努力,相信济南有暖冬也会有蓝天。

  看全国:上世纪50年代东北等地开始供暖

  从全国范围看,济南算是集中供暖稍晚的城市。

  据载,新中国成立后,北方职工过冬取暖靠烧煤,当时有“烤火费”补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较大发展,先后在长春、吉林和北京等城市建立了热电站,向附近工厂和职工宿舍以及城市的民用建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

  由于当时“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为南北供暖线。划定理由是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至1983年,全中国已有17个城市有集中供热系统。同年,济南也开始筹建热电厂。

  2003年,《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停止单位统包的职工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用热商品化。确定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的15个省份的12个城市作为实行供暖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

  延伸阅读

  集中供暖世界变迁史

  集中供热的方式始于1877年。当时美国纽约的洛克波特建成了第一个区域性锅炉房向附近14家用户供热。1880年又利用带动发电机的往复式蒸汽机排汽供热。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发展了热电站,实行热电联产,利用蒸汽轮机的抽汽或排汽供热,以后又利用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的排气供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苏联、联邦德国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集中供热发展较快。在莫斯科,热电站负担了70%的公用热负荷(区域锅炉房和大犁锅炉房负担15%),每千瓦小时用燃料量少于230克。 热电站供应的热能85%以上,是以热水方式供出的。

  1973年以来,由于能源供应紧张、燃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有更多国家重视和加快集中供热的发展。原苏联生产和生活总热量的70%取自集中供热,丹麦有1/3以上的建筑物用集中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