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丨第一财经发布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17 20:10

2022年9月6日,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上,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发布了“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并对中国城市夜间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全面解读。

图: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解读“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

“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聚焦业态、活动、人群和配套四大夜间经济关键要素,统计了2021年中国337个地级城市夜间出行、夜场电影、夜间公交、夜间灯光、酒吧和新兴展演空间等6个领域内的数据表现,从而对各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数据结果显示,上海在夜间灯光强度、城市公交活跃度和新兴展演空间活跃度三大维度上均保持全国领先,夜间出行活跃度、夜场电影活跃度和酒吧数量也都位列全国前三。

得益于在六项指标上的均衡表现,上海的夜间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将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夜经济的一个典型范本,第一财经对未来城市夜间发展形成了三个趋势判断。

第一个趋势是“内容更多元”。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夜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夜间业态持续升级、夜间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对于业态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能否将消费场景延伸至夜间,乃至打造24小时活力空间,将极大地丰富夜生活的内容。

截至2022年2月,上海共有400余家夜间商场、8万余家夜间餐厅和超4000处夜娱场所,它们共同形成一张强大的“夜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更有4000余处运动场馆、 700余家书店、3700余家24小时便利店和800余家星级酒店为城市注入更多的亮点。

此外,结合城市本身禀赋,近几年各地在夜经济的布局创新上也有了更多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例,首先是充分挖掘“一江一河”的特色空间禀赋,沿滨水岸线打造、串联一批丰富的夜间载体与活动。其次是在社区型的夜间节点上发力,打造出一批优秀的夜间社区商业项目,使其与大型商圈形成良好互补。

第二个趋势是“功能更联动”。

随着夜间经济在我国的数次迭代升级,从1.0版本相对单一的餐饮和购物功能,到2.0版本娱乐、观光功能的迅速成长,再到目前3.0版本展演、体验业态的涌现,城市夜经济的功能不断丰富,不同功能间的协同与联动也越来越多。

夜间功能的高度复合使得在同一区域里,可以全面涵盖商、旅、文、体、展等各类型的业态与活动。

将上海全市的主要商业网点、休闲运动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地理空间的投影与叠合,可识别到在中心城区的人民广场周边已形成一大片复合型的“夜态”集聚区。复合型区域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夜生活的多元需求,也成为拉动城市夜经济的引领力量。

这种功能复合的趋势未来将进一步扩散,并成为夜间活跃空间的主要形式。

第三个趋势是“市场更广阔”。

中国城市的夜间活跃人群规模庞大。上海15-59岁的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人,这一规模约为伦敦、纽约同年龄段人群的三倍。2021年,上海的日均夜间出行人群规模约为338万人,头部商圈夜间19点到第二天6点间的客流量约占全天的四成,夜间客群十分活跃。

事实上,不同城市之间的夜经济布局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综合夜间活跃人群与重点业态的空间分布,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一线城市的夜生活载体。地图中的红色区域代表夜间(19-23点)客流高于日间(10-14点)客流的区域,红色越深的区域夜间客流相对日间越具有优势,夜间人群越活跃。

上海市中心的的夜间活跃范围集中在浦东滨江-外滩南京东路、大世界、巨鹿路-长乐路三个区域。这片区域覆盖了都市观光、新潮演艺,以及城市特色鲜明的文艺街区。

深圳市中心的夜间活跃区域主要依赖于Coco Park、KKONE等商圈驱动。北京中心城区的夜间活跃区则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地标周围,比如三里屯、后海、国家大剧院等。广州市中心最活跃的区域位于棠下、珠村等城中村中,小摊铺密布,充满烟火气。

活跃人群带动各类夜间活动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夜间经济近年的一个重要增长点。2020至2021年间,上海夜间展演活动的供需两端都呈现出明显增长,展示出强大的夜间市场增长与创新动力。

根据大麦网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海共有演出场馆410家,其中脱口秀、livehouse等新兴展演空间144家,约占三分之一,相比2020年50余家、不到20%的占比,实现了显著增长。

2019至2021年间,音乐现场、音乐会、亲子演出、话剧歌剧和展览等主要的展演活动场次均呈现迅速增长。增长最快的是曲艺类活动,由2019年的385场增至2021年的1189场,几乎翻了三倍,其中脱口秀演出的蓬勃发展是重要的增长原因。

此外,以livehouse演出为代表的音乐现场类活动也实现了大幅增长:2021年演出达到1658场,相比2019年几乎翻了一倍。演艺、活动的大幅增加反映出民众的夜间消费需求正被广泛激活。

主力客群规模庞大,夜间人群日益活跃,同时夜间需求逐渐被激活,共同指向了中国城市夜间消费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