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乡村振兴的宝鸡实践”——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活动在陕西省宝鸡市启动。20日上午,调研团一行来到宝鸡市金台区光明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田项目。记者了解到,经过几年努力,这片高标准农田产出的粮食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在农文旅三产融合思路指引下,这里还被成了打造风光秀丽、兼具农耕文化体验、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等功能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示范田,“我们不止种庄稼,还在种‘风景’!”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维涛表示。
登高远眺,麦田隐现“丰收黄”。
记者看到,由于时至小满节气,田间的小麦籽粒已经开始饱满,整片麦田隐隐显出“丰收黄”。但在过去,这片1700亩的农田由各家分散种植,由于没有灌溉设施,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且产量不高。后来由村里成立合作社,将“小田”集中成“大田”,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这块土地大变样,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维涛向调研团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许维涛介绍,通过建设示范田,眼前这块地发生了“一降、一升、一增加”三个变化,一降,即通过粮食作物机械化、智能化,增加智能灌溉设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亩均人工费降低320元。一升,即通过将耕地质量提升一个等级,过去的旱地变成水浇地,中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一增加,即增加了收入,由过去“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每亩年增产650公斤,每亩增收800余元,“村集体统一规模化经营后,光今年就为村集体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许维涛说。
就在调研团听取介绍时,恰好遇到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前来做“研学”。
许维涛说,这块示范田紧邻蟠龙运动公园,周末和节假日来公园的游人很多,所以他们想把这里建成农耕文化体验、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的教育示范田。“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许多孩子都来这里参观学习。”一些家长和老师会带着孩子边走边讲,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春耕夏芸秋收冬藏”,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过去大家乡村旅游是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在农田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以说我们种的不止是庄稼,更是‘风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这里麦田大变样。
记者了解到,示范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资金多元化、投入标准高,建设过程中不但有中省市和区上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还有企业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此外,这块地有三种灌溉模式,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实现一键灌溉,大大减少了人工费用,灌溉时长由过去的7到10天缩短为4到5天,智能化、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同时还被打造成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实验田,比如采用了药剂拌种和小麦3335北斗导航、播种技术等。
高标准农田中的麦子籽粒饱满,长势喜人。
“这块示范田的蝶变,我们总结一句话:‘地还是那块地,但田已不再是那块田’,用一副对联描绘,就是‘重整田畴织锦绣,润泽良田惠民生’。”许维涛说。
据悉,“乡村振兴的宝鸡实践”——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活动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农业农村局、宝鸡市乡村振兴局、陕西农村报社承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农”媒体人的初心使命,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用真心真情记录宝鸡市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