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 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 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大荔:逐梦在“希望的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9 07:56

0295b372-f1cc-4575-8346-1d3cab9244a5.jpg.2

在大荔县韦林镇梁园村,村民杨建平承包四十亩土地种植春季胡萝卜。图为五月二十七日,杨建平在自家田地向记者介绍即将成熟上市的春季胡萝卜。记者 周明摄

近年来,大荔县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挖掘地域特点、升级产业链条,持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产业优质化、特色化、链条化、融合化,做好“土特产”文章,走出了一条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大荔县的镇、村及产业园区,与相关部门、企业、农户进行交流,探寻大荔县做大“土特产”文章、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的举措进展。

黄河畔,高铁列车在关中平原上飞速行驶,一旁的万亩冬枣大棚向远方的地平线延伸。

这里是素有“关中小江南”之称的大荔县的范家镇井庄村。井庄村地处黄河中游最大的河滨湿地区,是大荔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枣园设施装备提升示范园所在地。

如今,以井庄村为代表的大荔县多个村庄的冬枣产业年产值分别超过亿元,成了十里八乡的标杆示范村和众人称赞的“亿元村”。而在大荔县,特色优势产业并非只有冬枣产业。

近年来,大荔县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立足冬枣、胡萝卜、黄花菜等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特别是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农业丰产

从5月底开始,44岁的井庄村村民李王义难得能睡个好觉。

每晚12时过后,李王义就和妻子进入自家冬枣大棚,头戴矿灯开始“寻枣”——在满是冬枣的树上仔细寻找成熟果实,然后将其摘下装筐,清晨再等待商家过来收货。

“和以前种植苹果、梨等相比,种植冬枣确实辛苦,但收益比过去多。”5月27日,站在冬枣大棚内,李王义一边查看冬枣长势,一边给记者算起账来。

李王义家新建了5个冬枣大棚,共有10亩,亩产量预计近2000公斤,每公斤价格150元左右。“今年是挂果的第一年,虽然辛苦,但很值得。”眼瞅收获季就要到了,李王义充满期待。

在“大荔冬枣第一熟”的井庄村,冬枣种植面积达3100亩。作为大荔县冬枣优势主产区,这里的冬枣成熟早、品质优,已成为当地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黄河畔的万亩冬枣大棚曾是“只长荒草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大荔县通过科技助农、引种冬枣,将原先遍地盐碱的黄河滩区变成了种满“致富果”的特色产业区。

当地农民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持续改进温棚冬枣栽培技术,光温调控、病害防控有了更多科技助力,冬枣温棚亩均收益6万至8万元。如今,大荔冬枣不只出现在冬季,每年5月至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

李王义现在每天都会拿出自己的新型“务农工具”——手机,打开相关软件随时查看冬枣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现在我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不用再来回跑了。智能化管理让人省心又省力。”他说。

“在发展大荔冬枣产业方面,我们通过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健康管理等举措,不断强化科技助农水平,有力提升了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宋民斗告诉记者。

大荔县韦林镇耿园村高标准农田里,节水灌溉、精准控肥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让习惯了靠天吃饭的村民刘琼惊喜不已,更让他对自己的30亩红薯有了更高期待。2019年以来,大荔县累计投资2.5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9.71万亩,实现粮食亩产增收,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让群众尝到“土特产”的甜头

还有不到一个星期,杨建平家的胡萝卜就要成熟上市了。

在大荔县韦林镇梁园村,村民杨建平一口气承包了70余亩土地,用40亩土地种植春季胡萝卜,其余土地种植红薯等农作物。

“今年胡萝卜市场价格比往年高,每亩利润有三四千元,相信会有一个好收成。”5月底,望着即将成熟的胡萝卜,杨建平黝黑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政府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经常组织农技专家到田地里手把手指导种植。”

杨建平种植的春季胡萝卜只是大荔县大力发展的“土特产”中的一项。素有“小人参”之称的大荔沙苑红萝卜也是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农产品。

此前,大荔县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永胜去了一趟外省。在参加农机展会时,一台台先进的农机设备让他特别兴奋:“只要有农机新设备,哪怕是国外咱也要去。”

一直致力于红萝卜种植、管理、销售以及农事服务的耿永胜,依靠智能、高效的农机设备,能够轻松自种和托管耕地2万余亩,年收购加工销售红萝卜2.4万吨,产值3000余万元。

“机械化模式省时省力,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红萝卜产量提高25%左右,亩产3000公斤至3500公斤,商品率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耿永胜说。

在大荔,每到收获季节,当地群众就近在萝卜加工厂从事挖、洗、装、运等工作,收入可观。红萝卜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金萝卜”。

如今,大荔乡间到处瓜果飘香。随着当地“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水里蟹肥鱼虾跳、陆上特色产业壮大、空中无人机在良田飞播的景象将越发美好,会让更多大荔农民尝到“土特产”的甜头。

截至目前,大荔县发展规模养殖531家、生态鱼塘3.7万亩,年产粮42万吨、果蔬150万吨、肉蛋奶10万吨以上,“粮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墩子、鱼塘子、奶瓶子”更加充实丰盈。

推动“土特产”走上“名牌路”

近年来,大荔县以“农业兴县”为抓手,依托农业特色资源,把“土特产”作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了粮食、冬枣、红萝卜等五大产业聚集区。

产业聚集不仅推动了农副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同步发展,也逐渐打响了大荔“土特产”品牌。瞄准“土特产”,大荔县将发展战略定位为: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位于242国道边的大荔县黄花菜交易中心,是当地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虽是黄花菜交易中心,但这里交易的并非只有黄花菜一个品种。

每逢农产品收获季,该交易中心便人声鼎沸,门口的车辆排起长队。该交易中心内的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龙头企业,其主营业务是采购分销农副产品,并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

在该公司总经理潘青录的记忆里,以前他们都是全国各地跑——上门推销大荔的农副产品。近些年,随着大荔“土特产”品牌打响,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主动找他们对接。

“怎么将农产品卖出去,如何卖上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龙头企业着力解决的问题。”潘青录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荔县农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技术指导、保收购等措施,保障农户的利益。

除了上述传统渠道,在大荔县,逐渐增多的电商主播让当地“土特产”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

在田间地头,只需一部手机,不论是专业的“网红”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都在通过短视频或者直播的方式,让大荔的“土特产”走向更远的地方。

据统计,大荔县通过搭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吸引物流企业140余家,发展电商1328家,注册农业品牌50多个,日均出货3.8万单,“荔”字号农产品远销20多个海外市场。

有了新型经营模式还不够,大荔县专门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协会,通过组织多场职业农民培训,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随着新型经营模式、职业农民这样的“活力因子”加入,大荔的广袤田地变得越发生机盎然,“土特产”这篇文章也越做越大。大荔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前行。(记者 周明)

权威访谈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色牌”

记者 周明

访谈嘉宾:

大荔县委书记 由建新

大荔县林业局局长 刘海燕

问:大荔县依托农业特色资源,把“土特产”作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大荔县该如何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

由建新:近年来,大荔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挖掘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为空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切实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走出了一条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我们以冬枣、生猪、蔬菜、渔业4条产业链为主抓手,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聚集区域特色优布局,按照“一镇一业、错位发展、多种经营”思路,统筹规划北部坮塬、中部黄洛灌区、南部沙苑地区,系统打造粮食、冬枣、高石脆瓜等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

问:大荔县提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从发展路径来看,大荔县是如何做的?

由建新:首先,我们在产业体系高端化、集群化上走在前,通过开发乡土资源优布局、突出地域特点强龙头、加速工农互促延链条等举措,实现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其次,我们在生产体系智能化、生态化上走在前,通过护好产地生态保品质、攥紧“农业芯片”育良种、聚力科技创新添动能等举措,推动生产方式提质增效。再次,我们在经营体系组织化、规模化上走在前,通过打造电商矩阵拓销路、扶持经营主体强带动、壮大集体经济助振兴等举措,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问:冬枣是大荔县的“首位产业”,当地在打造冬枣金字招牌上,有哪些成功经验?

刘海燕: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大荔县在加强冬枣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坚持良种选育、加大科技赋能、提升监管能力、强化品牌宣传、树立示范典型等。具体举措有:引进培育“大荔冬枣2号”“冬枣820”新品种,组织技术人员在冬枣管理各个阶段通过线上视频培训和线下实地指导进行技术培训,等等。

问:下一步,大荔县将如何深入推进冬枣品牌保护工作?

刘海燕:“大荔冬枣”这个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极其珍贵。我们将在品种培优上加强校地合作,持续推广“大荔冬枣2号”,加快新技术突破、新品种培育推广,建立“大荔冬枣”品种培育基地;在品质提升上,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园区,实现枣树栽培管理标准化,建立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推进智能设施、绿色生产等技术创新,严把产出关,最大化生产高品质冬枣;在品牌培育上,实施冬枣品牌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在确保每年5月至10月市场供应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满足元旦、春节市场需求的品种,逐步实现全年供应。同时,抓好标准化生产,让“大荔冬枣”品牌在全国持续叫得响、立得住。

记者手记

做强“土特产”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周明

黄河畔,广袤田野上,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变成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荔县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能切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真金白银。

近年来,大荔县突出“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不断挖掘乡土资源,一批乡土特色品牌竞相涌现,其品牌效应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果显著,也推动乡村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荔县的“土特产”文章更具借鉴意义。陕西是农业大省,各地的农业资源特色不同且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各地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用好一方水土,进一步放大亮点,展现“人无我有”的一面,打好“一村一品”产业特色牌,展现“千村百景”。

“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需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农产品发展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以不断发展壮大的乡村产业,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链接

大荔县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打造冬枣生产技术、农机服务、市场物流、智慧管理、产品加工五大体系,园区冬枣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8%,总产值增长14.3%。全县冬枣种植42万亩、产值70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村达9个,“小冬枣”已成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

聚焦联农带农促增收,大荔县以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切入点,注册品牌30多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21家、成员7000余个,发展经营主体4.92万户,覆盖带动群众50余万人;推行合股联营、村企联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有4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