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中共一大后他改名为王尽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0 15:18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早期共产党组织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等共15个人,王尽美就是其中的一员。

王尽美 图片来自沈阳日报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在参加一大会议的时候,他使用的仍然是“王瑞俊”这个名字。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改名叫王尽美的呢?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1898年6月,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诸城市莒县一个佃农家庭里。在他7岁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给当地一个地主家的孩子当陪读。塾师听说王尽美出生时红光满屋,于是给他取名叫王瑞俊,字灼斋。

1918年秋,20岁的王尽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认真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11月,王尽美与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出版了《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潮,广泛接触农民群众,密切关注社会变革,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北京、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影响和帮助下,筹备并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织成立后,王尽美除了把励新学会作为活动的主要阵地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外,还拿出大部分精力去开展工人运动,深入工厂广交朋友,组建工会组织,创办《济南劳动周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1年7月,对王尽美来说,是他革命生涯中一个最光辉的里程碑。他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一大会议上,王尽美向大会汇报了山东党组织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会后,王尽美逐一拜访每个代表,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求教,与他们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他的虚心好学和追求真理的执著,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的一大会议后,王尽美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他决心为实现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努力奋斗,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并为此作了一首诗,名为《肇在造化——赠友人》: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至此,王尽美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蜕变。

王尽美回到山东后,把一大会议的精神向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进行了传达,并对如何落实一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抓紧党在山东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1921年9月,王尽美在济南策划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进一步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会员发展到几十人。1922年1月,王尽美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苏俄期间,王尽美从各个侧面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教益和鼓舞。从莫斯科回到济南后,王尽美根据中央局的指示,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党的组织方面。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成立,王尽美任组长,不久又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王尽美任主任。随后,他深入矿山、工厂、学校,组织领导了济南理发业大罢工、山海关京奉铁路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及秦皇岛码头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工人罢工运动,为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5年春节前夕,王尽美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但他不等病愈毅然出院,继续投身于革命斗争中。6月,王尽美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乡养病,后因病重到青岛医院治疗,在病床上,他对探访的战友们从不谈自己的病情,总是勉励大家要好好为党工作。同年8月,王尽美病逝,年仅27岁。

王尽美,这位中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将“无产阶级‘尽善尽美’”作为他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用生命实践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诺言,值得我们永远纪念。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同志在去武汉途中,深情地怀念起王尽美,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原题为《王尽美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