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关于城市的划分有三大标准:
第一,按照行政级别,有正省级城市(4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正厅级,293个)、县级市(395个),以及刚刚开始试验的镇级市。
第二,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划分,有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目前有8个,武汉新晋)、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目前有14个,苏州新晋)、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等。
第三,按照综合实力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等。
其中前两个有比较清晰的划分标准,争议比较少。
此前苏州没有被纳入特大城市,是因为苏州园区属于功能区,在这里生活的114万人没有被统计局承认为城区人口。其实苏州园区是苏州核心区,这部分人口难道算农村人口?或者其他市县的人口?加上这部分人口后,苏州的城区人口达到了513万人,符合特大城市的标准了。
争议最大的,是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划分。不同的研究机构、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甚至还有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创造出了所谓“新一线城市”的说法,满足了不少希望晋级城市的虚荣心,被调侃为“城市分级的通货膨胀”。
坊间普遍的看法是: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源自房地产行业,慢慢成为民间耳熟能详的说法,对此官方没有“主导性意见”。
其实不然,国家统计局就有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名单。
统计局每月会发布一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并附上一份专家解读。
在这份解读里,统计局的专家往往会分析说:一线城市房价如何如何,二三线城市房价如何如何。
为此,他们特意在解读后附上了70个一二三线城市的名单:
截图的字比较小,下面是它的详细内容: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
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
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
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这就是国家机构正式发布的城市层级划分名单。虽然没有明示划分标准,但我们可以分析出来。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四大一线城市,这个说法跟民间一致。其实住建部也认可这个说法。
2019年,总书记曾在《求是》杂志第24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文章,里面点名表扬了10个城市:
北上广深并列,被认为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另外点了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6个城市,认为他们发展势头较好。前面4个是一线城市,后面6个是二线城市的代表。
此外,总书记还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北上广深并列,再次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组合。
至于二线城市,国家统计局列出了31个: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此外,还有35个三线城市: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被列入三线城市的无锡,2022年GDP达到了1.49万亿元,名列内地城市第十四位;而名列二线城市的银川、海口、西宁,GDP分别只有2536亿元、2135亿元、1644亿元,后面这三个“二线城市”的经济总量连100强都排不进去,三个城市加起来也不到无锡的一半。
那么,统计局到底是怎样划分城市的一二三线的呢?
主要看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
其实31个二线城市和4个一线城市,正是前些年非常流行的“35个大中城市”的说法。
所谓“35个大中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内地27个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剔除经济、人口总量非常迷你的拉萨。
到目前为止,很多中央部委的文件、或统计表格,仍然是35个城市并列。
也就是说,不论你的经济总量、人口等指标有多么弱,只要是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就可以进入二线城市。
对于普通地级市来说,即便你的经济总量很大、人口很多,也未必被统计局认定为二线城市。
但我们知道,有一个普通地级市非常特殊,这就是苏州。苏州的经济体量比地级市亚军——无锡多了将近1万亿,它到底是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
对此,统计局没有给出说法。因为纳入统计局重点关注的70个城市里,没有苏州。
总之,关于城市的“分线”是有官方标准的,主要看城市的级别和政治地位。另外,官方不承认“新一线城市”这类说法。
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于城市来说,政治地位、行政级别非常重要,这可以从各种官方规划看出来。
但我觉得,对于经济总量、人口总量都非常大的地级市,也应该予以承认。也就是说,划分城市等级除了要看政治地位、行政级别,还要看经济实力。
反映经济实力的指标有很多,但我认为最可靠、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钱”,也就是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资金总量为什么这样重要?第一,它没有纳入政绩考核,是央行统计的,所以准确、可靠。第二,它是经济、社会的运行结果,是综合性因素决定的;它还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依靠和资源。
如果说GDP是一个城市的“年财富增量”,资金总量有点类似“财富存量”。
把政治地位(行政级别)和资金总量结合起来,给城市“分线”更精准一些。
下面表格,是截至2023年3月末内地城市资金50强排行榜:
北京是资金总量最多的城市,超过了上海近3万亿。为什么北京经济总量没有上海多,但资金总量更多?因为北京有很多不能用GDP衡量的重要资源。
这反过来说明,资金总量比GDP更靠谱,更能反映出城市的综合实力。
内地城市只有北上深资金总量超过了10万亿。香港目前的资金总量大约在13.5万亿左右。
严格地说,只有资金总量超过10万亿,才算是一线城市。
广州只有8.38万亿的资金,跟前面的深圳差距4.5万亿,跟背后的杭州差距仅有1万亿,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听到广州气喘吁吁的声音。
但即便广州有点力不从心,它仍然比重庆多了3.1万亿的资金,差距相当于1个郑州。
资金总量同时也告诉我们,杭州是二线城市真正的冠军,的确正在冲击一线城市。
我的划分标准是:
如果一个城市是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及以上城市),还拥有1.5万亿以上的资金,则它是一个标准的二线城市;
如果是“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直辖市)+3.5万亿以上资金”,则它是强二线城市。
如果一个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直辖市)的资金总量低于1.5万亿,则它是一个弱二线城市。
对于普通地级市来说,要成为二线城市应该至少拥有2万亿以上的资金。
资金总量超过1万亿、低于2万亿的地级市,都可以视作强三线城市。
已经杀入二线城市的地级市有:苏州、无锡、佛山、东莞,温州、南通也跨过了门槛。其中苏州可以视作强二线城市了,它的资金总量即将超过重庆。
上述资金标准,应该按照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每年同步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