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症结把准脉 山西朔州开对药方拔“穷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7 23:56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韩晓、贺威通,山西台常玉春,朔州台孟志龙)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朔州,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2016年到2018年,这里打响了一场精准脱贫的硬仗。今年8月,山西省政府批准右玉县退出国定贫困县,同月,两个省定贫困县——朔州市平鲁区、山阴县也公示退出。至此,朔州市3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脱贫,成为山西省第一个整体脱贫摘帽的地级市。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山西省朔州市始终结合当地实际,在加大政策兜底帮扶力度的同时,一户一策进行产业引导,帮助贫困群众顺利地走出了困境。

  下午六点,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双碾乡大有坪村的贫困户吴占国正端着饲料盆,给圈里的四十多头猪喂食。

  吴占国:我现在还有40来只猪,还想往大扩展,多养些,甚至还能养些牛,收入10来万。

  吴占国今年46岁,三年前,妻子的一次重病让全家生活陷入困境。

  吴占国:没有收入,打工不能打,我还要照顾她,一直到今年我才能放心,前几年不敢养猪的,怕她累着了。

  当地驻村扶贫工作组了解情况后,首先帮助吴占国申请低保户,并根据相关政策,由县级财政为吴占国的妻子代缴了新农合医保和大病医保,大大缓解了全家的经济负担。

  吴占国:新农合挺好的,区里面住院最多一千,市里面最多三千,省里面最多六千。

  在扶贫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吴占国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学习养猪,经过2年多的努力。吴占国的养猪规模从最初的12头增加到现在的40多头。

  大有坪村第一书记白海军:如果贫困户有自主发展的意愿,我们就积极联系银行,帮助他贷款;还可以给予技术指导,推销产品,不需要贫困户花钱。

  在朔州平鲁区,像吴占国这样因病致贫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平鲁区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6%以上,对此,区政府提出了政策兜底,产业引导的方针,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

  平鲁区扶贫办主任燕长春:目前,5000多名干部参与了此项行动,从今年1月开始,在全区深入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千户,干部群众心连心”活动,组织千名干部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如今,在平鲁区,720户不能享受金融扶贫贷款、年满65周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被政府纳入光伏扶贫工程,户均补助2.4万元,并在每家院内屋顶建了分布式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因此增收4200元。贫困户齐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贫困家庭一年各种收益加起来能超过2万元。

  齐碌:政府新农合190块钱,救助大病保险68块钱,养老金1300块钱,资产性收益1500块钱,额外收入3358块钱,我给政府打扫卫生一月是1200块钱,总共加起来2万多块钱。

  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推进,朔州市平鲁区贫困发生率已经降低到0.08%,并于今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成功脱贫摘帽。

  平鲁区扶贫办主任燕长春:下一步,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摘责任,关注贫困群众合理诉求,引导贫困群众补齐“精神贫困短板”,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策兜底,近些年,山西省朔州市还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通过不同的产业扶持进行精准扶贫。应县是朔州市现阶段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年,当地因地制宜,推出产业扶贫“套餐”,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在应县白马石乡的白马石村,村民们正忙着将自家丰收的土豆过磅装车。今年,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帮忙联系的爱心企业直接来到家门口,以高于市场售价30%的价格来收购,让老百姓省心省力又增收。

  应县白马石乡白马石村村民杨贵清:我们以前自己种土豆,自己拉出去卖,今年企业来我们村收,一斤八毛左右,全部都卖了。

  白马石村是朔州市典型的山地贫困村,耕地稀少。扶贫工作队因地“把脉”,科学规划,确定帮扶村民发展良种土豆种植。

  应县白马石乡白马石村党支部书记赵永明:今天他们收了三万多斤,下一周还有其它帮扶单位继续收,我们村大约出售土豆二十多万斤,基本上都卖完了。

  除了像土豆种植这样当年见效的“短平快”产业,扶贫工作队还充分利用当地种植黄芪的传统优势,把产值低的黄芪坡进行流转,贫困户靠黄芪产业还可每年定期分红。

  朔州市驻白马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蒯鹏飞:根据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壮大土豆种植这一见效快产业,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同时把黄芪、柴胡这些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发展成村民的主导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在应县白马石乡麻燕寺村600亩的黄芪种植基地中,由于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耕作方式,这里一株株的黄芪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法宝。目前,应县已经将中药材生产列入重点扶持产业,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4个乡镇发展黄芪种植业,并免费为贫困户发放黄芪籽种、农药,同时推广黄芪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技术,打造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黄芪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2万亩,每年黄芪销售收入2亿元。

  应县白马石乡麻燕寺村村民宋彻:今年黄芪市场价格非常高,一亩地能产700多斤,非常好。

  与此同时,应县还采取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鼓励贫困户积极参加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分散的农户抱成团、分散的资金进行捆绑,培育壮大合作社,实现帮扶带动、互惠共赢,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白马石乡麻燕寺村51户贫困户就将300亩的山坡地流转给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

  应县和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建军:我们以每年一亩地320元的价格承租,期限是5年。

  下一步,应县将按照品牌化、精品化的发展路线,推进全县26家黄芪种植合作社和10家黄芪加工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共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朔州市的脱贫成果清晰可见。今年,朔州市的国定贫困县右玉县和省定贫困县平鲁区山阴县分别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81%下降到今年的0.398%,朔州市实现了现行标准下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