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政办发〔2019〕103号]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天水市农村公路网规划的通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0 08:29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交通脱贫攻坚,突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973.547公里,公路网密度76.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779.775公里,省道1421.099公里,县道548.005公里,乡道736.641公里,村道7237.407公里,专用道250.62公里。全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我市农村公路网规划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路网结构不合理。全市县道总里程548.005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乡道总里程736.641公里,占农村公路网总里程的10.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国省干线的补充作用。二是路网布局不完善。县际和部分乡镇联络通道偏少,部分乡镇过境不畅,县道连通率较低。三是路网技术水平偏低。三级及以上的县道里程占整个县道网里程的23.4%,安保设施、排水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路网安全性能较差。四是路网衔接不够顺畅。公路网各层次之间、公路运输和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影响综合运输网络效益的发挥。五是建设管理养护资金筹措困难,如养护资金长期不足,“以建代养、重建轻养”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省道网规划调整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公路网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公路网与国省道网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公路网络等级和密度,对提升全市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水平,助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强化统筹规划,注重发挥路网整体效益

规划布局要注重与机场、铁路站点、高速公路出入口、客运站等交通枢纽节点的衔接,发挥好集疏运作用,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益;要注重与国省干线路网的衔接;做好市州间、县际间的路网布局和标准衔接;做好与市政道路的衔接,提高路网服务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做好功能区分。

2.服从上位规划,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资源

规划布局要服从已经批复的国家公路网规划、省道网规划,以既有路线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路网中已建成、技术状况较好的路线,既要注重对既有路线的优化和调整,又要注重新规划路线与既有路线的衔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服务水平。

3.注重远近结合,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充分重视近期工作重点,长远考虑未来需求,提升前瞻性。规划布局要充分结合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和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等政策,与区域人口、产业、资源、城镇发展等布局相适应。处理好公路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要统筹考虑区域财政承受能力、阶段建设重点、养护能力等因素,在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调整环境敏感区域路网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优化农村公路网规划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内的农村公路网规划,优化调整环境敏感区域内路网。

(三)规划思路

坚持“强化通道、完善路网、提升等级、支撑旅游”的县道布局思路,坚持“打通断头、加强衔接、提升等级、服务产业”的乡道布局思路及“提升密度、到村入户、便捷出行”的村道布局思路,在全市范围内,以2018年为规划基年,以2025年、2035年为主要特征年,结合我市相关经济社会和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甘肃省国省干线网规划等,在对农村公路网的规模、布局、密度、等级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市经济产业发展、人口总量、人均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和未来农村公路的交通需求特征和总量进行预测,按照“强化统筹规划,注重发挥路网整体效益;服从上位规划,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资源;注重远近结合,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调整环境敏感区域路网”等四项原则进行规划。

(四)规划目标

1.规模目标

县乡村道规模进一步提升,县道公路里程达到2300公里以上,乡道公路里程达到2600公里以上,村道公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以上,县乡村道公路网规模比重趋于合理。

规划到2035年,农村公路网规模得到较大提升。县道覆盖规划范围内所有的乡镇、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等相应结点;乡道连通主要行政村、重要产业及旅游景点;村道覆盖所有自然村组。形成“覆盖全面,等级合理,布局优化,衔接顺畅”的农村公路网。

2.结构性目标

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衔接顺畅,乡镇间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互联互通,所有行政村及部分重要自然村以四级公路连通,其余自然村以硬化路连通。县道、乡道、村道三者之间的结构比例达到17.78∶20.62∶61.6。

3.技术目标

消除四级及以下县道公路,实现所有县道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对于乡道而言,消除所有等外公路,实现所有乡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

三、规划方案及效果评价

(一)规划方案

至2035年,规划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3018.286公里,其中规划县道78条,2310.385公里,技术等级为三级及以上;乡道176条,2679.196公里,规划乡道技术等级为四级及以上标准;规划村道3196条,8004.688公里;规划专用道两条,总里程24.017公里。农村公路县道、乡道、村道三级结构比例为17.78%、20.62%、61.60%,农村公路网总规模和路网结构日趋合理。(规划线路见附表)。

(二)建设计划

近期建设计划:“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是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着眼于重要产业路、旅游路及县区间重要连接道路的等级提升和自然村组道路的硬化。农村公路投资约78.61亿元。

远期建设计划:2026~2035年主要着眼于加密路网,提高全市农村公路的连通度和通行能力,以及部分道路等级提升;农村公路投资约130亿元。

(三)效果评价

1.规模等级显著提升,瓶颈制约全面改善。规划调整后,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4245.613公里,增幅比例为48.4%。县道规模是现状的4.22倍,乡道规模是现状的3.64倍,瓶颈制约全面改善。

2.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公路网调整后,我市公路网空间布局合理、线位走向顺畅、技术等级匹配,县、乡、村道占比分别达到17.78%、20.62%、61.60%,逐步形成金字塔型结构。路网技术等级实现质的飞跃,农村公路全部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路网的机动性、迂回性显著提高,安全、排水设施更加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3.路网功能明显增强,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公路与国省道网紧密衔接,干线路网的辐射功能得到拓展,助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更加显著;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综合交通服务保障功能充分发挥,交通发展成果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四、保障措施

(一)规划引领。通过中长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与发展,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各级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划全面履行职责、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形成有效督导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责任落实。落实县(区)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主体责任,构建“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县(区)和乡(镇)政府的年度考核,切实解决规划编制、计划执行、资金配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重建轻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

(三)机制创新。探索建管养运各方面体制机制、运作模式创新。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破解农村公路发展难题,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等模式不断探索农村公路发展新机制,努力消除政策障碍,为引进社会资本创造有利条件。

(四)政策扶持。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及时足额筹措资金,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落实到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争取政府债券、基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重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乡村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捆绑,实施一体化开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鼓励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支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五)要素保障。做好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保障,根据规划任务匡算总体投资规模与用地需求,统筹部署解决发展要素问题。农村公路建设是否能按照规划实施,资金筹措是关键;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下,应将农村公路规划提早纳入各县区及其各个镇区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控制农村公路规划建设预留用地,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所需的土地供给。

(六)人才保障。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专业优势和工作效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培训、技术和经验交流,将农村公路交通纳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