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之宝典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5 08:20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是根据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长篇历史剧,尤其是最后一部《大秦赋》的播出,引发国人强烈反响,尽管褒贬不一,但赳赳老秦人逐梦700多年,“闪击中原”“威动天下”的气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国人对秦文化、秦文明再一次产生了浓厚兴趣。

1

文明的标志公认为有三大元素:文字、金属、国家,而文明的内核是文化,文明是文化的高等形式。夏朝时,陕西位于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而古雍州的腹地在今宝鸡市凤翔区,雍州名称就源于凤翔境内的雍山雍水。古雍州大体包括如今的陕西、宁夏全境和甘肃、青海大部及内蒙古、新疆一部分。“雍秦”一般意义上指的就是陕西关中一带,雍秦文化通常也叫秦文化。宝鸡市凤翔区从先秦走来,非遗文化丰富。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统一六国前,秦国在凤翔雍城建都327年,历20位王君。凤翔是老秦人的立命发家之地,秦文化的发祥地,历来是关中西府首府、重镇,而秦文化又是华夏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它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呈放出异样的色彩。所以,大力弘扬秦文化乃当今秦人义不容辞之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所幸,由宝鸡市凤翔区政协原主席、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鲁立先生担纲编委会主任、总编,何志虎教授担任主编,凤翔区政协编纂的《秦文化丛书》(全十册),共计217万字之皇皇巨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1年8月出版,由于疫情原因,2022年年初公开发行。

2

《秦文化丛书》共十卷,包括历史卷、军事卷、典故卷、文献卷、考古卷、人物卷、思想卷、制度卷、文化卷、地理卷。每卷独立成册,由省内杨曙明等十位秦文化研究学者、历时三年时间编撰而成。丛书从十个角度、十个侧面,上迄秦人崛起,下至秦王朝灭亡,大概700多年的时间跨度,全面系统地挖掘和介绍秦文化,给大众提供了一套了解秦文化的普及读本、饕餮盛宴。整套丛书文字凝练、配图精美、史料详实、装帧考究、雅俗共赏,是凤翔乃至宝鸡历史上首次对秦文化的集成之作,学术意义长久,现实意义突出,必将影响深远。正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丛书《序》中说:“《秦文化丛书》共十卷。总体说来,对秦文化的考察和说明,比较全面,视角大致是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各有新见,虽亦互见得失,然而坚持实证原则的学术风格是值得肯定的,其‘治学精神’当得起鲁立主席以为‘当今社会稀罕而亮丽的风景’的赞扬。学者们的‘劳苦付出’尤其值得尊重……是值得肯定的学术贡献。其面世,对于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是值得关注的新的学术成果。”

《历史卷》专述秦国和秦王朝历史,由秦人赏宅受国、东扩岐雍,到扫除六国、一统天下,讲述了秦人胸怀梦想、奋起东进、开疆拓土的奋斗史。《军事卷》着重介绍与秦有关的主要战争,体现了秦人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特点,诸如著名的崤函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等战争史上的生动战例,一一做了精彩叙述。《典故卷》将秦地和与秦关联的一些零散的“珍珠”巧妙地串在一起,成为民间秦文化的璀璨星光,也是对青少年教育的极好教材,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如“秦晋之好”“穆公亡马”“徙木立信”“伯乐相马”等等。《文献卷》则系统梳理了秦文化的重要文献,彰显了秦人不仅战功赫赫,而且不乏奕奕文采,如《诗经·秦风》《尚书·秦誓》、石鼓文、诅楚文等。《考古卷》对“秦考”成果做了较完整的总结,用第二证据考古说话,令人信服。《人物卷》对秦时代12个时期涉及149位人物逐一作了介绍,可使人从中汲取营养、升华境界、明辨是非、增长智慧。《思想卷》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揭示了秦人为后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原因。《制度卷》专述秦王朝的各种制度,是丛书中很重要的一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足见秦制度的先进性。中国封建社会历两千余年,但都是秦制度的延续和翻版,诸如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什伍相保制、功绩授爵制等,这些制度多为秦国首创,为后代王朝所沿用,秦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化卷》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揭示了秦文化的特色,绽放出物质增多、精神刷新的两束花朵。《地理卷》讲述了秦国由小到大、四面扩张的地理版图、地域状况,呈现出一幅扩土拓疆的宏伟画卷。

3

王子今教授说:“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秦统一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百代皆行秦政法”这是毛泽东对秦文化的历史影响作出的评价。秦文化与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两个重要源头。秦政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规范性的影响,秦短促而亡,其失败,在后世长久的历史记忆中更多地被赋予政治教训的意义。《秦文化丛书》让我们更深刻、更完整地感知了秦文化的品质和特色。秦人从礼县走出,在凤翔崛起,在咸阳称帝,所以,甘肃礼县、陕西凤翔和陕西咸阳这三个地方是研究秦史、秦文化必然绕不开的三个重要地域,无论历史遗存、出土文物、秦文化积淀都是最多、最丰富、最深厚的。鲁立先生在丛书《后记》中写道:“但从秦文化研究方面来看,目前存在‘两头热、中间凉’的情形,礼县和咸阳,地方重视,学者热心,秦文化研究蔚成大观,而凤翔却处在沉寂状态。”《秦文化丛书》的问世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使这“三处”老秦人心目中的“圣地”更接近名副其实。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是载体、桥梁、纽带、钥匙,又是根脉、基因、符号、印记。语言文字既传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以史为镜,可以明是非、知兴替。秦人的历史虽是一部断代史,但秦人崛起的艰难历程和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借鉴。“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秦文化丛书》十卷本的出版,既是我们了解秦人、秦史、秦文化的钥匙和工具书,又是将秦文化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是对秦文化深情大回望的百科全书,更是大秦帝国之文化志,雍秦文化之大观园,堪称秦文化之宝典。出书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再次向编撰《秦文化丛书》的十位专家学者以及凤翔政协所有参与此书编辑的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鞠上深深一躬!实在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