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济南的“华山”(古称“华不(fǔ)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很多人都会疑惑,别的山都是凑在一起的,唯独这一座孤零零地矗在济南的东北,虽说不高,但很显眼。
济南“华山”远观似一个黑窝窝头。(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据唐景椿、孔宪雷的《华不注史话》一书称,距今约1.8亿年,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在这个时期,济南北部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为地下深处岩浆向上活动提供了通道。随着岩浆的向上侵入,后又经分异及冷凝后,就形成了被统称为“济南辉长岩”的辉长岩——闪长岩类岩石。“华山”这些散列的孤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平日登“华山”的市民就不少。(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这座山远看像一个黑乎乎的窝窝头,近看则怪石嶙峋,像乱石堆起来的假山。山上的植被很稀疏,但因为石头颜色为青灰色,从远处看还以为这里植被茂密。
山上的岩石多为青灰色。(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别看“华山”海拔只有197米,但山势陡峭,想爬到山顶需要费一番力气。尤其是从其他小道上山,一路需要穿过石缝、翻过巨石,十分刺激。而一旦登顶,顿觉豁然开朗,南望可揽泉城风貌,北观可赏黄河奔腾,十分有趣.
山上有不少山洞。(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站在石缝中看外面感受很不同。(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其实,比起现在,历史上这座山的名气更大,早在2500年前就有历史记载。《左传》中齐晋鞍之战发生在这里,金末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这主建华阳宫,李白、杜甫、高适、苏辙、曾巩、元好问、蒲松龄等无数名人雅士在此流连,写下了众多词歌赋游记。
山上乱石堆叠形成独特地貌。(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华山”的最高点。(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此山后写下“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佳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山“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宋末元初的大画家赵孟?游览此地后被此处美景打动,多年后凭借心中记忆挥毫绘就《鹊华秋色图》。
山顶也是乱石堆积,呈崩裂状。(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此山可谓地道的文化名山,现存诗词歌赋游记700余篇,摩崖石刻碑文60余处,可让喜欢登山的市民一饱眼福。
山下“华山湖”已水波荡漾。(央广网记者 林彦银 摄)
如今,“华山”周边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华山湖也已经蓄水,山湖一色,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好去处。(作者:林彦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