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历史文化 宝鸡历史上的能工巧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00:27

宝鸡是个出产能工巧匠的地方。这些能工巧匠,就像散落在千渭河滩上的黄玉石,外表朴实无华,其实才华横溢。

白阜造酒

我们西府人,每当端起酒杯欢庆之际都莫忘一个叫白阜的先人。据《宝鸡历史名人》记载,白阜是白酒的创始人。他出生在雍州南原(今凤翔县尹家务槐原村白家台),据说出生时白眉、白发、白皮肤,长相很是奇异。白阜此人特别能干,幼年时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水上飞”,成年后创造了挖土窑、舂粮食的方法,被大家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来又做了炎帝的通水脉官。一次炎帝在秦岭陈山召开部落联盟首脑会,白阜携带了两陶罐美酒献给炎帝品尝,炎帝喝了几口,觉得清香爽口,浑身通透,忙问白阜:“此水何物?”白阜说:“此乃猿酒。是部落野人采集各种野果、野生谷物,久存石穴,发酵后而成,我们部落称为‘猿酒’。冬天饮此物,下水捕鱼不冷;夏天喝此酒,消暑解毒。”炎帝想了想说:“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以猿猴命名,不太好听!你叫白阜,又是部落首领,我看不如叫‘白酒’,如何?”白阜欣然同意。从此“白酒”这个名字就

叫开了。后人把白阜就尊称为白酒的创始人。

白阜后来辅佐炎帝,与黄帝结盟共破蚩尤,统一了华夏。白阜后裔繁衍全国各地,秦国著名战将白起就是白阜的后裔。白阜狩猎的平原,叫白阜原,住过的窑洞叫白家台,地名沿用至今,当地还留有白阜祖爷遗址。

文王武王发明七弦琴

七弦琴即古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诗句。古琴此乐器本身就充满着神秘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据传,周文王姬昌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而据《宝鸡历史名人》一书的说法,古琴就是周文王姬昌发明的,因为姬昌本人就是一名通晓天地阴阳之变的大师。姬昌不仅发明了七弦琴,还在羑里被纣王囚禁的时候作了一首名叫《拘幽操》的琴曲,自弹自唱,自伤不幸而不敢怨恨,借用此琴此曲向纣王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能得到王的宽宥。关于《拘幽操》词的内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做过专门研究和解读,认为词的前面的部分是在极力贬低自己,说自己有眼无珠,有耳不闻,后面的部分是既服了软又捧了纣王。韩愈的这种解读,或许更贴近当时的真实情景,或许也是韩愈自己当年人生遭际的一种反映吧!结果是,纣王得了西岐送来的美女、骏马等等好处,又看到西伯侯姬昌认了错服了软,所以就释放了他。姬昌脱险,才有了后来的文王访贤,武王伐纣,西周兴盛。所以说,有一门好手艺,不仅给人带来愉悦,关键时刻还能自救。

李冰修建都江堰

在娱乐信息满天飞的当代,说起李冰冰,谁人不知?但说起少个“冰”字的李冰,怕是许多人还茫然。但一提起中外驰名的都江堰工程,它的缔造者李冰先生马上“满血复活”,穿越2000余年的时光隧道凸现于人们眼前。

李冰到底是哪里人?有人说是秦人,有人说是巴人,还有人说是晋人。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但据宝鸡文史学家考据,李冰系先秦郿人(今宝鸡眉县)。

史载,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任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和他的儿子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后,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首先废除了原先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垒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

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都江堰,实在是人类手工业时代的一件伟大作品!

李淳风改制浑天仪

浑天仪是古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的重要仪器。说到浑天仪制作,人们会想起汉代的天文学家张衡,但岐山人李淳风改制的浑天仪,真正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实用的级别。

据考,中国最迟在公元前360年就已制成“先秦浑仪”。两汉时期耿寿昌、贾逵、张衡等多人都制造过浑仪。这些浑仪都是赤道式装置,仅贾逵的黄道铜仪是在赤道装置上增设黄道环。唐太宗贞观初年,天文历算学家李淳风指出:现在灵台所用的观测仪器“疏漏实多”“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

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建议改制浑天仪。唐太宗欣然同意。

李淳风经过6年摸索试验,于公元633年研制成新型铜铸“浑天黄道仪”。他制作的天象仪器,将原先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即在最外的六合仪和最内的四游仪中间加了三辰仪。吸收了北魏铁仪设有水准仪的优点。三重仪由黄、白、赤三个道环相交构成,分别量度太阳、月亮和恒星的位置。此仪黄道、赤道经纬及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因其完善、精妙受到专家赞赏。唐太宗看后非常高兴,命令立即投入使用。李淳风用新浑天仪准确计算出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五月末朔有日食,此即天文史上记载的公元634年6月1日的日全食。

李氏“浑天黄道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唐以后所制浑仪都仿此结构,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亦仿此结构。

高翔汉创制飞艇救灾民

飞艇是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来提供升力的航空器。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这项发明和中国人无关。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划桨飞艇。

1872年,法国人特·罗姆制成了一艘用螺旋桨代替划桨的人力飞艇。

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

1929年8月8日,“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环球飞行。

但据《宝鸡历史名人》一书披露,早在明朝末年,有个叫高翔汉的宝鸡人就创制了飞艇,并利用它来运送粮米救济灾民。

高翔汉生卒年不详,乃今渭滨区神农镇姜城堡村人,系明夔州知府高数仞之次子,他在1624年考取举人。入仕后,因为军功被崇祯皇帝擢升为工科给事中,成为一名在工部工作的职事官。

明末灾祸多,当时,直隶京师发生大饥荒,运河漕运阻塞不能畅通,无数等待救济的灾民望眼欲穿,嗷嗷待哺。高翔汉经过考察,认为眼下河水干枯,走水路运粮已是死路一条,只有走空运,于是就制造了一批飞艇运粮米至京师。明王朝因他的发明创造给其嘉奖,提升他为兵部都给事中。后来,李自成攻进北京,高翔汉以身殉主。

高翔汉这个名字很有想象力,他所创制的飞艇究竟是何模样?书里没有写,记者也没能查到相关记载,这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疑问。所谓的飞艇,是不是一种在水里灵活方便、能快速航行的小船呢?如果是,这种小船中国应该老早就有,何谈创制呢?如果是真正的飞艇,联想到孔明灯的发明古已有之,说明中国人对氢气的认识早就有了,那么,能创制飞艇也就不奇怪了!

木雕巧匠茹兰轩

近代,西府大地“庙活”好手众多,茹兰轩算其中一位。

茹兰轩是金台区新维巷人,他的手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精当雅致,令人称道!他13岁投师学艺,经几年刻苦钻研,学会了匾、牌、花、鸟、人物及楼台亭阁雕刻技艺。因技术高超,民国时期为商贾、富户制作牌匾,在宝鸡城内外颇有名气。从民国初年到1952年的近40年间,他一直在自己家里开木工作坊,承揽牌匾雕刻活计。活少时一人干,活多时雇三四名油、木、画匠帮工。他雕刻的花鸟人物,工艺精细栩栩如生。1912年,他携数十名油、木、画工,承修金台观张三丰洞口的八角亭。其雕梁彩绘,历经80余年,经复修仍十分瑰丽。原宝鸡县衙前院木牌坊,因年久失修,拆卸后许多木匠无法安装合拢,经茹兰轩巧使技艺,方安装完善,恢复一新。1958年,茹兰轩任宝鸡市木器厂副厂长,1961年卒。

此外,近现代知名的手工匠人还有蟠龙镇大韩村的毛笔大王马占魁,在扶风、岐山、眉县、乾县、永寿、武功等地颇受欢迎的石匠隽瀛洲,人称“盖八县”的扶风画匠王登高,著名铁匠李发云等等,凤翔县的太尉村、南小里等许多村子,过去民间手工业相当发达,更是民间能工巧匠云集辐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