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从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看科学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8:20

  中国气象报记者 高琳

  “预计在未来6小时内,高陵、西安北郊将出现雷阵雨天气,并伴有5级至6级短时阵风,降水强度可达每小时5毫米至8毫米。”这是近日西安市的一份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

  西安市民马悦称赞说:“以前只笼统、模糊地预报西安市天气,现在的预报时间、地点、降水强度更具体、更实用了!”

  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以需求为牵引,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发展创新,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业务内涵不断丰富,预报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实战中延伸精细化之路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准确地预报出大雪、冻雨和低温发生的时间、强度及影响范围,受到社会各界和百姓的广泛认可。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前夜,北京下起小雨。但是集聚在天安门的人们对天气并没有太多的担忧。因为早在几天前,气象部门就给出一个精细化预报结论:10月1日,天安门,阴转晴,风力三四级。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为国庆阅兵和各种庆典活动“保驾护航”。

  自今年9月1日起,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小时天气预报不再以12小时为“分水岭”,而是具体细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四个时段。

  当气象部门一次次将精准的天气预报呈现在公众眼前时,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渐提高、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事实得到了印证。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副处长张志刚告诉记者,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部门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生命线”,把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作为气象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年来,气象部门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在稳步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从2006年的83.5%提高到2011年的87.1%;台风24小时、48小时路径预报和沙尘暴数值预报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推进全国标准化与地方化结合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平台的集成应用,使大城市、农村、中小河流域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落区精细化预报水平得到提升。

  而在气候预测方面,五年来,多模式超级集合、动力与统计集成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正式投入业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作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五年来,平均汛期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保持在70%以上,较前五年平均提高9%左右;全国月气候预测准确率达66%,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顶层设计成就精细化

  什么叫精细化天气预报?或许您还记得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内每小时就会发布一次最新的天气预报;如果您留意每天的天气预报则会发现,原来的“全市天气预报”已经逐步细分为“城区”“郊区各县”天气预报。

  据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主任宗志平介绍,精细化预报包含时间、空间和要素3个方面:在时间上,从原来的每24小时预报一次,缩短为每3小时一次;在空间上,预报范围越来越小;在要素上,除了气温以外,增加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天气要素。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预报精细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对于气象预报准确率的监督也越来越严格。但是,天气预报属于预测科学,从科学规律讲,预测科学不可能完全准确,天气预报也同样如此。然而,气象部门追求无限与完美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经多次提到:“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是我们一定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2007年,中国气象局就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局党组两次听取数值预报业务的发展问题,最终促成2008年1月1日T639正式投入业务应用。

  郑国光回忆说:“当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力强的数值预报模式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提供支撑。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局党组在‘双百计划’中以评选首席预报员来推动人才体系建设,第一次评选了21名国家级首席预报员。事实证明,这对于预报员队伍建设和全国预报能力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

  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2010年年初,中国气象局出台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五年时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现代天气业务。

  随后,气象部门研究制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由国家气象中心和31个省(区、市)气象部门组成的试点单位;重点推进北京等7个省(市)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贵州等15个省和国家气象中心的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以及河南等7个省农村精细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等工作。

  201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建设和完善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提高数值预报业务能力,强化中短期、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端义宏说:“正是有了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顶层设计,五年里,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节节攀升,精细化有了质的飞跃。”

  

  以科技创新夯实精细化之基

  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数值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多种资料和预报技术综合应用的支撑,离不开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预报员队伍。

  五年来,气象部门通过稳步推进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建设,使各级气象台站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报预测平台,系统的配置和规模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全国电视会商系统,实现了国家级与省级气象台远程天气会商;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GRAPES-RUC区域快速循环同化系统实现准业务运行,数值预报业务发展逐步从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并重,转入自主研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发展完善了中尺度天气分析、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台风海洋精细化预报以及城镇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等预报技术方法,初步构建了专业化的预报技术体系。

  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罗兵告诉记者,我国自主开发的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已经成为预报员制作预报的主要平台,除了在全国气象部门应用外,已经在民航、水利等10个行业应用,并被捐赠给巴基斯坦、蒙古等17个国家;通用的气候信息交互显示与分析平台(CIPAS)研发进展顺利,已在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单位投入应用。

  五年来,气象部门在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但这些成果只是气象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驿站”。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工作者永远的追求,气象部门将深入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的发展与改革,继续在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预测预报专业化水平上求突破,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预报员队伍素质上见成效,在完善业务体制机制上做努力。

  (责任编辑:孙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