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宝鸡:源于周秦文化的两个地名
2017-05-27 05:49
本文所涉主要观点,在2005年《唐肃宗与宝鸡得名》已经提出。重又拿出,一是10年以来,好奇尚异的解读在当地仍有市场;二是增订、补充有关细节,在论证观点方面,有所深化和进步;三是有学者在《咬文嚼字》发表《“凤凰”不敌“宝鸡”》, 观点可商。
一、“瑞鸑”与“宝鸡”
从唐人诗赋吟咏中 ,两个周秦文化的典故,常常以“瑞鸑”、“宝鸡”连对出现,这与唐朝皇帝率群臣九成宫避暑有关。
[唐]李之卿《幸九成宫赋》:“前瞻鸣鸑之岫,傍指神鸡之祠”。 [唐]刘祎之《九成宫初秋应诏》:“野分鸣鸑岫,路接宝鸡坛”。 [唐]王勃《九成宫赋》:“周朝瑞鸑,声参协律之宫;陈宝鸣鸡,响杂司晨之序”。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夕宿鸡神之野,朝登凤女之台”。
高本宪先生研究指出,“京师距九成宫300里,出都城西行,至岐山,翻越箭括岭,再顺永安河北行,至九成宫,乃是隋唐皇帝前往麟游避暑的固定路线”。途中建有行宫,“全程需十余日,快者也需六七日”。(1)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 “九成宫者,信天子之殊庭,群山之一都也。……天子万乘,驱凤辇于西郊;群公百僚,扈龙轩而北辅。春秋络绎,冠盖满于青山;寒暑推移,旌节喧于黄道。”可以想见,皇帝避暑九成宫,率大队人马,从长安出发,群公百僚,戚属郎卫,千骑万乘,途中食宿游观,亦不可少。
从卢照邻“夕宿鸡神之野”, 刘祎之“路接宝鸡坛” , 李之卿“傍指神鸡之祠”,他们实际上都未能前往陈仓县的陈宝祠,陈宝祠作为一个秦文化文物名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足以使其频繁吟咏入诗赋。参照“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所经的官驿大路,从岐山向西要先到凤翔,向南90里到陈仓县,总计有200里左右的路程。
往九成宫避暑,岐山县箭括岭是必经之地。关于“凤鸣岐山”的“岐山”今天的学者有“凤凰山”、“天柱山”、“箭括岭”三个观点。王勃的 “周朝瑞鸑”,李之卿的“前瞻鸣鸑之岫”,刘祎之的“野分鸣鸑岫”, 吟咏周人典故,卢照邻“朝登凤女之台”,述及秦穆公故事,都以不同形式把周秦文化元素留在了诗赋当中。
以不同的方式述及“瑞鸑”与“宝鸡”,[唐]唐玄宗李隆基《幸凤泉汤》也未能免俗,“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明确的是,“凤鸣岐山”与“陈宝鸣鸡”是涉及周秦文化的两个典故。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随从皇帝避暑九成宫的朝廷俊彥、文章圣手,在文学创作当中,把所经、所见、所知、所感,以不同形式写入诗赋当中,诗赋当中对“瑞鸑”、“宝鸡”的吟诵,反映了皇帝身边的文士对这里人文积淀的才情和认知。
二、凤翔源于凤鸣岐山
(一)、“凤翔”: 对“凤鸣岐山”一种称述
唐初改置“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载(756)七月,唐肃宗身在宁夏灵武即皇帝位之后,改“扶风郡”为“凤翔郡”。
“凤翔”二字,源自于《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鸑鷟(yue zhuo),指凤凰的幼鸟。《竹书记年》:“商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千字文》:“鸣凤在树”。
[唐]李之卿《幸九成宫赋》:“前瞻鸣鸑之岫,傍指神鸡之祠”。
[唐]刘祎之《九成宫初秋应诏》:“野分鸣鸑岫,路接宝鸡坛”。
[唐]王勃《九成宫赋》:“周朝瑞鸑,声参协律之宫;陈宝鸣鸡,响杂司晨之序”。
这些诗人都生活在唐肃宗之前,所写的诗句都是对“凤鸣岐山”典故的化用。
唐肃宗人虽身在宁夏,对于岐州、扶风郡的代表性历史典故是熟悉的,改称为凤翔,即源于对这个典故的称述。从岐州-扶风郡-到凤翔郡,再到后来的凤翔府,这些名称源于同一地理区域中的著名历史典故。
[唐]王勃《晚留凤州》:“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
[唐]唐玄宗李隆基《幸凤泉汤》:“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
[唐]韩愈《岐下》:“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 “昔周有圣德,此鸟鸣高岗。”
[宋]苏东坡《东湖》:“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从初唐的王勃时期,到唐玄宗、韩愈、苏轼,展示了对凤鸣岐山的诗意引述。至于《南岐志》:“凤之州名,其疆理与凤翔府邻。有周之兴,鸑鷟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曰凤州。”为凤翔、凤州之名溯源,叙述凤凰飞行的轨迹,应视为一种文学的联想和诗意的美化。
王勃写到了凤凰飞过凤州的事。如果认为,唐肃宗时期,重又发生了“凤鸣岐山,飞翔过雍”的现象,就属于主观的演绎和想象。韩愈、苏东坡的诗作,都属于文学的叙述。《凤翔地名溯源》中说:“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于至德二年(757)八月驻跸时,取‘凤鸣岐山,飞翔过雍’的祥瑞意,改雍县为凤翔县。”(2)说唐肃宗改名凤翔县,是取“凤鸣岐山”之意,这种表述是严谨、可靠的。然而,八月之说,却可以商量。
(二)、改雍县为凤翔县、改陈仓县为宝鸡县的时间应在二月
在《旧唐书》改雍县为凤翔县,改陈仓县为宝鸡县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二月,一说在八月。
《旧唐书·地理志》:“天兴 隋雍县。至德二年分雍县置天兴县。宝应元年废雍县,并入天兴。”
《旧唐书·肃宗本纪》:“二载春……乙卯,逆胡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二月戊子,幸凤翔郡。”
《旧唐书·安禄山传》:(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南幸凤翔郡,始知禄山死,使仆固怀恩使于回纥,结婚请兵讨逆。”
《旧唐书·地理志》:“宝鸡 隋陈仓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凤翔县,其月十八日,改为宝鸡。”
《旧唐书·地理志》:“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其年十月,克复两京。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宝应元年,并凤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
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到凤翔郡,始知安禄山在年初在内讧中被杀,所以在雍县析置天兴县,营造一种天殛叛酋、天兴大唐的社会舆论。《旧唐书·礼仪志》:“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凤翔,改诔吴山为西岳,增秩以祈灵助”。“以祈灵助”,是集聚民心、军心。四月十八日,凤翔开元寺的佛教道场中上演了神奇魔术秀,也有鼓舞斗志的意图。
宝应元年(762),平定安史之乱接近尾声。把凤翔并入天兴县,而不是把天兴县并入凤翔县,说明“天兴”仍有凝聚民心,威慑叛军的作用。
《旧唐书·肃宗本纪》:至德二载“(八月)丁酉改雍县为凤翔县,陈仓为宝鸡县。”认为凤翔、宝鸡改名在八月。杜甫在《北征》写到:“皇帝二载秋,闺八月初吉。……回首凤翔县,旌旗半明灭。”杜甫的《北征》第一句说的是什么?“皇帝二载秋,闺八月初吉”,杜甫当时的皇帝是肃宗,肃宗当时的年号叫“至德”,是肃宗皇帝至德二年的秋天,闰八月初一的那一天。这是在记录年月日,是记录历史的诗。(3)
我们认为,这只能证明,雍县当时已改了名凤翔县,不能证明是在八月,还是二月?
两种说法,都记载着具体改名的日期,出自同一部《旧唐书》。笔者认为,八月说,是一条孤证;与其它史实无法构成逻辑链条。二月说,更为可信。
三、宝鸡鸣(名)自陈宝祠
(一)、“陈宝鸣鸡” 是什么?
[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宝鸡县,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隋大业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乾元元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汉]张衡《西京赋》:“岐梁千雍,陈宝鸣鸡在焉”。
[唐]王勃《九成宫赋》:“陈宝鸣鸡,响杂司晨之序。”
“陈宝鸣鸡”的意思就是从秦文公开始就有的“陈宝祠的鸣鸡瑞象。”
[东汉]荀悦《汉纪》:“雍鄜上下畤及陈仓宝鸡祠本秦侯以其意所立”。
[西晋]潘岳《西征赋》:“宝鸡前鸣,甘泉后涌”。
[梁]刘孝威《正旦春鸡赞》:“宝鸡陈苍,祠光表神,雄飞帝汉,雌鸣霸秦”。
[陈]徐陵《斗鸡》:“陈仓若有信,为觅宝鸡来”。
[北魏]《水经注·渭水》“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宝鸡鸣祠。”
[北周]庾信《概然成咏》:“宝鸡虽有祠,何时能更鸣”。
[唐]王勃《九成宫赋》:“宝鸡获祉,非熊入贶”。
《资治通鉴·唐纪》唐肃宗上元二年,[元]胡三省注:“至德二载,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以其地有秦时宝鸡祠故也”。 [唐]李泰《括地志》:“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李泰把陈宝祠叫做“宝鸡神祠”。 [唐]刘祎之《九成宫初秋应诏》:“野分鸣鸑岫,路接宝鸡坛”。 刘祎之称之为“宝鸡坛”。
把陈仓县陈宝祠的“陈宝鸣鸡”简称、简化为“宝鸡”,成为了一种约定成俗的现象。在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之前,“宝鸡”与陈宝祠已经产生了密切、约定俗成、不可分割的关联。
陈宝祠称为“宝鸡鸣祠”、“宝鸡祠”、“宝鸡坛”、“宝鸡神祠”,陈宝童子的名字在有关故事里称为“宝鸡”。在诗文创作中“宝鸡”更是集中指向陈宝祠。用“宝鸡”指代陈宝祠所有地,已呈现约成俗成的态势。
“宝鸡”最早与“陈宝祠”相联系,出自西晋潘岳《西征赋》。潘岳从西晋首都洛阳被贬为长安县令,一路向西,述行历、论所经人物山水,写成《西征赋》。潘岳到长安县,叙写长安周围的环境,驰骋思绪,“邪界褒斜,右滨汧陇,宝鸡前鸣,甘泉后涌”,他也未来到陈宝祠。
隋唐时期,以及唐至德二年改陈仓县为宝鸡县时,陈宝祠在陈仓县治以东20里处。“宝鸡”名自陈宝祠。作为陈仓县的著名文物胜迹,历史上的“陈宝鸣鸡之瑞”,唐肃宗至德二年用“宝鸡”代替“陈仓”作为县名。
五代时期,陈仓县治仍在今天的中山路。当时,割据凤翔的李茂贞,他的陵墓在今天金台区金河镇,在中山路北面毗邻的塬上,这里已开辟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大唐秦王陵”。他的墓志铭《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不改二十年正朔,永固一千里封疆”,“迁葬于宝鸡县陈仓里,归附于先考大茔”。
李茂贞陵墓所在地叫作“宝鸡县陈仓里”,不难想象在改名之前,这里应该叫作“陈仓县陈仓里”。陈仓县治在其南,北面毗邻的土塬叫陈仓县陈仓里,顺理成章。至德二年,唐肃宗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之后,因为县名发生改变,这里就变成了“宝鸡县陈仓里”了。这正如2003年,撤宝鸡县设陈仓区以后,原属宝鸡县的虢镇,相应变成陈仓区的虢镇一样。
在网络上,我们很容易搜到宝鸡之名的由来。传说一:唐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玄宗逃难,遇神鸡搭救,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陈仓山始称鸡峰山。
传说二: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
为什么我们会沉浸于这些经不起推敲的“传说”,而津津乐道?原因在于,不管是媒体层面,还是大众文化心理之中,有一种潜层意识的好奇倾向,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忽略了可靠的历史线索,反而去跟随这种神奇的故事传说。
宣传一座城市,城市之名的传播,是检验其成效的标志。宝鸡名自陈宝祠,凤翔源于凤鸣岐山,基于对宝鸡地名的研究,笔者与霍海利同志在2014年,提出过一个宣传创意,“宝鸡闻鸣” ,这其实是一语三关,这里的“闻鸣”,既是周文化“凤鸣岐山”之鸣,也是秦文化“陈宝鸣鸡之瑞“之鸣,还有宝鸡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成就之“名”。我们感到高兴的是,2015年市旅游局的多条宣传语中采用了“鸣”这个表达方式,比如:“宝鸡鸣四海,五洲度陈仓”,“宝鸡鸣天下,天道游陈仓”。
(二)、为什么先改陈仓为凤翔,三天后又改作宝鸡?
《旧唐书·地理志》:“宝鸡 隋陈仓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凤翔县,其月十八日,改为宝鸡。”我认为唐肃宗李享是为了表现孝道。当时唐中央政治格局是二元政治格局;他在灵武即位为皇帝,即尊奉在成都的父亲唐玄宗为“上皇天帝”,并非过去人们所理解的,此时的唐玄宗已成为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实际上他是主导平叛,握有实权的“上皇天帝”。唐肃宗定年号为“至德”,根据《孝经》,“至德”就是孝道。孔子认为孝是“至德要道”。在浙江奉化蒋介石的故居,有一副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唐肃宗临终遗诏,自我总结是“南奉圣皇,北集戎事”,他尊奉父亲,父子和衷共济,收复了两京,恢复了宗庙。
至德二载二月,唐肃宗知道安禄山在年初被杀,在雍县析置了“天兴县”。《旧唐书·礼仪志》:“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凤翔,改诔吴山为西岳,增秩以祈灵助”。
四月十八日,凤翔开元寺的佛教道场中上演了神奇魔术秀。《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唐凤翔府开元寺元皎传》:唐肃宗“素凭释氏”,至德二载( 757年),令僧人元皎“于开元寺置御药师道,更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然灯、歌呗、赞念、持经。忽于法会内生一丛李树,有四十九茎。……帝大惊喜曰:‘此大瑞应’。四月十八日,检校御药师道场念诵僧元皎等表贺。答敕曰:‘瑞李繁滋,国之兴兆,生在伽蓝之内,足知觉树之荣。感此殊祥与师同庆’”。 大唐皇室姓李,“瑞李繁滋,国之兴兆”,这是服务于平叛大局,激励必胜意志的政治魔术。49茎,寓意当年是唐玄宗在位的第49年,这与尧帝在位年数相同。反映了唐玄宗在中央二元格局中的主导地位。(4)
作为体制内诗人的杜甫在《北征》当中,也透露出玄宗、肃宗之间的系。“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皇帝”,“君”,指的是在凤翔平叛的唐肃宗李享,“至尊”指的是身在成都的“上皇天帝” 玄宗李隆基。(5)
我们认为,唐肃宗在尊从父亲[唐]李隆基《幸凤泉汤》:“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在对待陈仓县之时,先改为凤翔县,后改为宝鸡县。
关于陈仓先改凤翔,后改宝鸡,宣炳善《“凤凰”不敌“宝鸡”》的理解,也属于一种误读。他认为:“古人认为只有仁德之君才能‘致凤’,即引凤到来。《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凤翔’是‘至德’的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正统观念中,凤才是君主的象征,鸡不是,雌鸡更不是。鸡无法与凤相提并论,更何况是母鸡。了解了陈仓县的鸡神信仰后,唐肃宗自然觉得将陈仓县作为流亡政府的临时都城是不合适的,立马打消了念头,并顺应当地的鸡神信仰,又将陈仓改成宝鸡。而陈仓北面的雍县(今凤翔)在秦德公时曾作为都城,可以作为流亡政府的临时都城,所以将其名称改成了“凤翔”。(6)
(三)、“闻鸡起舞”与宝鸡之名并无历史关联
“闻鸡起舞”的主角祖逖、刘琨,起舞事件发生之地,与宝鸡均没有关系。《晋书》是唐人房玄龄等修撰,对“闻鸡起舞”也并不称许。胡晓明在《释闻鸡起舞》中对此有深入的分析。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何谓“荒鸡”?荒鸡是指在半夜里啼叫的鸡,其声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恶声。
《晋书·祖逖传》“史臣曰”却说:“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
《隋书·五行志》曰:“大业初,天下鸡多夜鸣。京房《易飞候》曰:‘鸡夜鸣,急令。’又云:‘昏而鸣,百姓有事;人定鸣,多战;夜半鸣,流血漫漫。’及中年以后,军国多务,用度不足,于是急令暴赋,责成守宰,百姓不聊生矣,多起而为盗,战争不息,尸骸被野。”这里的“夜半鸣”就是前面所说的“荒鸡鸣”,也正是祖逖当时所听到的鸡鸣声,显然是一种不样之恶声。(7)
《太平广记》卷335《梁守威》:守威知少年有才略,因长叹曰:“我何之?昔刘琨闻天下乱而喜,我今遇天下乱而忧。”
温庭筠《马嵬佛寺》:“荒鸡夜唱战尘深,五鼓雕舆过上林。才信倾城是真语,直教涂地始甘心。两重秦苑成千里,一炷胡香抵万金。曼倩死来无绝艺,后人谁肯惜青禽。”《晋书·祖逖传》“中夜” 、《隋书·五行志》“夜半” ,与这首诗里的“夜唱”,意思相近。“荒鸡夜唱战尘深”,“荒鸡夜唱”与“战尘” 相互关联,是当时人们的常识,也是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动机。
我们知道,当一个社会趋势显现以后,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体验和角度,预期、感知到它的到来。西晋武帝、惠帝政权交替之后,八王之乱,异族起兵,天下大乱的隐患显现无遗,荒鸡啼鸣不过是祖逖、刘琨判断预期印证。当天下汹汹,人心思乱之际,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祖逖,夜半听到“荒鸡鸣”不吉讯号,他的反应,是履霜知冰,未雨绸缪,积极作为,早做准备,慷慨担当,而不是怨天尤人,进退失据,惊慌躲避,独善其身。《晋书》史臣评价祖逖是“贪乱”,当然是不妥的。
过去我们都知道《高玉宝》中有“半夜鸡叫”的故事,这是地主让长工多做事想出的玄蛾子。逻辑地联想一下,如果天下大乱,王朝当政者自上而下,势必会扰动百姓,横起徭役,转输道路,戍守边疆。魏征主持修撰了《隋书》。《隋书·五行志》所说的现象,虽然有迷信有成份,但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对社会规律的曲折反映。
唐肃宗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不会有褒赞“闻鸡起舞”的心理。[唐]王勃《檄英王鸡》:“祖逖床前,时为起舞。”[唐]李隆基《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旧唐书·韩滉列传》记载,韩滉要诬贬元琇为雷州司户,有大臣替元琇鸣不平说:“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看,随着原有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和颠覆,那些“闻鸡起舞”者,趁乱崛起、割据称雄、怀抱野心一定不是好事,对“闻鸡起舞”也不抱好感,不持褒意。
随着时移世易,成语的褒贬内涵在变化,意义在改变。当朝廷积弱,王纲不振,无人挺身担当,拯救艰危之时,“闻鸡起舞”的人就成了人们仰慕的英雄,“闻鸡起舞”也就变成了褒义词,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的内涵。[宋]辛弃疾《菩萨蛮》:“功名君自许,少日闻鸡舞”。[宋]松洲 《念奴娇•题锺山楼》:“击楫誓清,闻鷄起舞,毕竟英雄得。”
从研究的视角看,“闻鸡起舞”与宝鸡之名并没有历史关联。但不是说,这个成语不能与宝鸡发生现实的联系。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宝鸡精神”:“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就包含有“闻鸡起舞”的内容。然而,既便从“闻鸡起舞”的出典和初义分析,这个成语同样包含着难能可贵的正面精神取向:见微知著,预见危难,应对挑战,勇于担当。在经济下行预期面前,我们尤其需要这种积极担当的责任和有所作为的精神。
(四)、唐肃宗不会有“雄飞帝汉,雌鸣霸秦” “雌霸雄王”的寓意
唐代对祥瑞的上报,认定,发布是有制定的。《资治通鉴》卷193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九月,诏:“自今大瑞应表闻,(胡三省注:按《仪制令》,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有三十八;苍乌、朱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自外诸瑞,申所司而已。”(8)唐代规定了148种祥瑞,并划分为大、上、中、下四级。唐代历史资料当中,并没有唐肃宗时真正发生了鸡鸣之瑞、凤翔之瑞的记载。
“雄飞帝汉,雌鸣霸秦”只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多为似是而非的。这个故事,最早完整出自《搜神记》。其逻辑核心、逻辑结论是,雌雉雄雉,“雄飞帝汉,雌鸣霸秦”“雌霸雄王”。《水经注》《旧唐书·褚遂良传》叙述的同样是雌雉雄雉。南朝梁刘孝威《正旦春鸡赞》“雄飞帝汉,雌鸣霸秦”,王勃曾作为沛王李贤的修撰时,写过一篇《檄英王鸡》,则是雌鸡雄鸡的说法:“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如前所述,在中央二元政治格局之中,唐玄宗处于主导地位,唐玄宗与唐肃宗是父亲与太子、太上皇帝与皇帝的关系。《新唐书·李泌传》李泌说:“太子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今元帅乃抚军也。”
[宋]黄庭坚《书摩崖碑后》:“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黄庭坚批评肃宗“趣取大物”擅自称帝,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肃宗在灵武即位是叛父。黄庭坚清晰提到了“上皇”是唐玄宗。
唐肃宗在二元格局中恪守“至德”孝道,倾力平叛。唐玄宗专门下诰,表彰唐肃宗的孝道。父子双方都自觉地维持这个二元格局。唐肃宗为了避免干扰、动摇二元格局,唐肃宗及其臣僚不会从“宝鸡”去阐释和理解“成王称霸”的寓意。
四、宝鸡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宝鸡鸣自陈宝祠,来自秦文化历史典故。面向学术界以外,我们应该怎样介绍、解释宝鸡呢?如果别人问,宝鸡是什么?我们如何要给出一个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同时也适应公众认知和接受习惯的说明。
2015年10月,我们去渭南师范学院参加一个研讨会,学院的一名领导,与我们开玩笑说,宝鸡是一只不用喂的鸡―――“饱鸡”。
宝鸡炎帝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宝鸡建城历史及得名》,由三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其中,不少学者出于对宝鸡的热爱,对这个地名,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论证。
是凤凰吗?有学者认为,唐肃宗先改陈仓为凤翔,后改宝鸡,说明宝鸡就是凤凰。实际上,宝鸡有凤凰,那是周代的凤凰,宝鸡、凤翔分别是秦文化与周文化的浓缩。有学者尝试用图腾崇拜,沟通起来凤凰与鸡的关系,证明宝鸡也是凤凰。这尚不足以让多数人接受这个意见。
与“金马碧鸡”有关系吗? 汉宣帝时派王褒去益州,求访金马碧鸡之神。《汉书·郊祀志》说:“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这与宝鸡并无关联。
与“雄鸡一唱天下白”有关系吗?没有关系。
与“五德”有关系吗?鸡有五德,文、武、信、仁、勇,与宝鸡也没有关系。
与金鸡遇赦有关吗?有学者考证,这里的金鸡,实际是锦鸡。也与宝鸡无关。
在王勃《檄英王鸡》当中,所有与鸡有关的典故都叙述到了。“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
宝鸡是什么?笔者以为,可以作如下解释。
宝鸡之名来自秦人始建的陈宝祠,从唐代命名已一千多年,当我们讨论“宝鸡”的时侯,要回到陈宝祠的基本事实,把问题限制在秦文化的范围之内。
在陈宝祠里,“野鸡”本来指的是“雉”。 《史记·封禅书·集解》三国“如淳:野鸡,雉也。吕后名雉,故曰野鸡。”韩愈《讳辨》:“讳吕后名‘雉’为‘野鸡’”。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把“雉夜雊”,记作“野鸡夜雊”。陈宝祠在唐肃宗之前被称为宝鸡祠、宝鸡鸣祠、宝鸡神祠、宝鸡坛,“宝鸡”代替了“陈仓”。了解雉的真象的学者,并非没有。然而,约定俗成的力量、沿袭的惯性,已经难以挽回。
在陈宝祠里,宝鸡是由雌雉而来的雌鸡。陈宝祠的基本事实是:《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文公获若石,立陈宝祠,晚上有光从东南方向来入祠中,引起雉、野鸡夜雊。
《史记·封禅书》“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汉书·郊祀志》“若雄雉,其声殷殷云,野鸡夜鸣。”
《史记·封禅书·集解》引西晋学者瓒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或一岁二岁与叶君合。叶君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雉为之雊也。在长安正西五百里。”
唐代司马贞《史记·封禅书·索隐》引《列异传》后说:“所以代俗谓之宝夫人祠,抑有由也。叶,县名,在南阳。叶君即雄雉之神,故时与宝夫人神合也”。
宝夫人祠——后来成为宝鸡斗鸡台的娘娘庙。《县志祠祀》记叙:清朝乾隆二年(1739年),宝鸡县令乔光烈,在古陈仓城斗鸡台南城根下,也修陈宝祠,敬奉陈宝夫人,俗称娘娘庙。六十年代前后,社员用城堡残墙的土肥地,后又因修铁路复线,拆毁陈宝夫人庙。
东南方向来的光,其声若雄鸡,引起陈宝祠周围的野鸡鸣雊。
《诗经·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后汉书·荀爽传》:"覩鸟兽之文,鸟则雄者鸣鸲,雌者顺服;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9)“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崔豹《古今注·音乐》:"《雉朝飞》者,犊牧子所作也。齐处士,愍、宣时人,年五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雉雄雌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作朝飞之操,将以自伤焉。"《雉朝飞》云:"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游于山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
这种夜里发生的“雄鸣雌应”现象,在晋代、唐代已被解读作南阳叶县的叶君是雄雉之神,来这里与雌雉宝夫人相会。
在《汉书》中,称陈宝祠为“种祠”。何谓“种祠”?师古注曰:“种祠,继嗣所传祠也。”进而可见陈宝祠即古人祈求一子息的高媒之祠,故汉成帝“以无继嗣故”,“复祀陈宝祠在陈仓者”。 从雌雉,雌鸡,雌霸雄王,秦穆公称霸,到宝夫人祠,娘娘庙,这应是贯穿其中的逻辑内核。
这种雄鸣雌应,是自然和谐,生态良好,生机勃发的现象,是先民们自然观念中的吉兆。梁朝刘孝威在《正旦春鸡赞》中写:“宝鸡陈仓,祠光表神。”唐代王勃著的《九成宫赋》中有句子:“宝鸡获祉。”唐代司马贞《史记·秦本纪·索隐·述赞》:“祥应陈宝。”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从“祠光表神”、“宝鸡获祉”、“祥应陈宝”、“陈宝鸣鸡之瑞”,说明“陈宝鸣鸡” 从南朝梁,一直到唐被认为是祥瑞。从晋代、唐的宝夫人祠,到近代的娘娘庙,还有看出其中的观念。
鸡峰山上有两只鸡的雕塑,一只是母鸡,铁铸的,是清代咸丰年所造,雌雉、雌鸡,可能更可信。一只是雄鸡,是现代人塑造的。
史学研究,第一求真,第二求用。吴郁芳在《“陈宝”考》认为:宝鸡神、凤凰、玄鸟原是一物,它们的世俗形态都是人工驭养的鸡“。(10)这些都值得商榷。如果没有求得真象,求用就会偏离方向。在宝鸡塑造了不少雄鸡的塑象,还有鸡与凤抽象融合的雕象,以及试图把火、日、凤、鸡等文化元素融会的阐释。
在陈宝祠里,宝鸡是由神雉而来的神鸡。在陈宝祠里,由于从东南而来的光,引起这里的雉、野鸡啼鸣,这在当时是神奇的现象。从“宝鸡”之名出发,也可称之为由神雉而来的神鸡。
性别偏见是社会意识滞后于社会现实的表现。如与偏见妥协,就要抛开“雌霸雄王”这则民间故事。既然是民间故事,多半似是而非,并不可靠。原因是,我们很难想象,秦文公或秦穆公时飞走的雄雉或雄鸡,在南阳等待了六、七百年之后,又被光武帝刘秀所获得,帮助其成为一代帝王。
正视现实,就可以利用“雄飞帝汉,雌鸣霸秦”、“雌霸雄王”这则民间故事进行宣传。
宝鸡是由“神雉”、“雌雉”演变而来的“神鸡” 、”雌鸡”。西晋干宝的《搜神记·陈宝祠》《水经注校证·淯水》《旧唐书·褚遂良传》中“雌霸雄王”说的都是“雉”,而不是鸡。《水经注校证·淯水》:“关水又西南经雉县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阳者,逢二童,曰舀,曰被。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
然而,从东汉张衡《西京赋》“陈宝鸣鸡”,西晋潘岳《西征赋》“宝鸡前鸣”, 南朝梁刘孝威《正旦春鸡赞》“雄飞帝汉,雌鸣霸秦”,王勃《檄英王鸡》“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这个“雌霸雄王”的故事,还有一个“鸡”的版本。因为传统的力量,宝鸡被从“神雉、雌雉”理解成了“神鸡”、“雌鸡”。
我们的结论是,宝鸡鸣自陈宝祠。如果一定要问,宝鸡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宝鸡是“神雉”、“雌雉” 演变而来的“雌鸡”、“神鸡”。
注释:
(1)高本宪:《唐朝大明宫初建史事考述》,《文博》2006年6期。
(2)凤翔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凤翔地名溯源》,三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4页。
(3)(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三〕)
(4)王宏波:《开元寺里的魔术秀》,《宝鸡日报》2014年8月22日。
(5)王宏波:《北征》“至尊”何所指?《宝鸡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宣炳善:《“凤凰”不敌“宝鸡”》, 《咬文嚼字》2015第6期。
(7)胡晓明:《释“闻鸡起舞”》,。
(8)《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56页。
(9)范晔:《后汉书·荀爽传》,中华书局,第2052页。
(10)吴郁芳: 《“陈宝”考》,
(王宏波,男,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宝鸡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地域历史文化;)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