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中国地震台网消息,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兰州、定西等地震感强烈。地震已导致甘肃105人遇难、397人受伤;青海11人遇难,140人受伤。震中及周边民房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坏。
目前,排查搜救、伤员救治、转移安置、灾情核实、基础设施抢修等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此次地震伤亡情况为何如此严重?严寒天气又会对救援工作带来哪些挑战?
上海子鹊应急救援队联合创始人洪运寅对观察者网介绍,6.2级地震属于中到强烈级别,能造成显著破坏,特别是在人口密集或建筑标准较低的地区。震源深度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这意味着震波在到达地表时能量损失较小,造成的破坏更大。而多次余震增加了建筑物倒塌的风险,也增加了居民的心理压力。
“此次震中距积石山县非常近,周围村子很多。并且,夜间地震可能导致居民反应不及时,增加被困或受伤的风险。”洪运寅表示。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消防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援。(视频截图) 图源:视觉中国
据中新社报道,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分析认为,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南北地震带组成部分,从震源机制解看为逆断层型地震,推测发震断层为北北西向拉脊山北缘断裂。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如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区人口相对密集和时值深夜人处于休息状态来不及躲避等。
衡量地震影响的不止是震级,还有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采用12度的地震烈度表,各个烈度等级由人的感觉以及建筑物震害程度等进行表述。
北京青年报报道,据中国地震预警网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7度左右,6度及以上区域面积约3504平方公里,人口约17万人。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Ⅶ度(7度):砖(土、石)木结构房屋少数严重破坏和毁坏,多数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穿斗木构架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设防砖混结构房屋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多数基本完好;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大多数基本完好。
震区的天气情况同样备受关注。中国气象局于19日6时30分进入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状态,甘肃、青海等省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
中国气象局指出,12月19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以晴为主,后半夜至凌晨的最低气温较低,在零下15℃到零下9℃之间,体感寒冷,着装指数为7级,适宜穿着冬大衣、羽绒服、戴手套等;紫外线为3到4级,强度强,建议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洪运寅表示,低温和降雪会增加救援难度,如交通受阻、救援设备操作困难等。“目前得到的消息,当地今日气温接近零下15℃。低温环境下,灾民的暂时住所需要保暖,同时还需要解决供暖、食物和饮用水的问题,因此会缺乏发电机,军大衣、碳、围巾等取暖用品。”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同样指出,严寒天气对救援工作是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灾民安置,需要大量的棉衣、棉帐篷、发电机,以及取暖用的火炉和燃料等物资。“棉衣一定是要加长、盖腿的棉大衣,如果是烧煤、烧炭取暖,还要考虑一氧化碳中毒、消防等问题。”
另一方面,地震也对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而低温天气会让修复工作的难度加大。此外,震区地势高低不平,地震后容易发生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
“黄金72小时”是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最佳救援期,但郝南表示,此次地震救援的窗口期肯定会缩短,“在零下15℃的天气里面,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
积石山县全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公开资料显示,该县于2020年脱贫“摘帽”。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6.5元。同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
2023年12月19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到达刘集乡阳屲村迅速展开救援 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目前已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12月19日上午,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积石山县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地震救援的最新情况。
截至目前,已调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500余人、公安干警1500余人、部队官兵1000余人赶赴灾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协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向灾区调运第一批应急物资,棉帐篷2600顶、折叠床10400张、棉被10400床、棉褥10400床、火炉1000套(含烟筒);省财政厅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2000万元,帮助灾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