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日照港:传统干散货码头的精彩质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15:57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港口日照港视察时指出,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走进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绿树、碧水相映成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远处,全国首台智能化电动火车联合装车楼,正在进行自动定量装车……繁忙生产场景的背后,“智慧”“绿色”正让港口发生着质变。

“土办法”蹚出好路子——年轻之港勇担“国之重任”

  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提到,“土办法”,就是适应当地的办法,不一定要大而全。

  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诞生成长的日照港,“土办法”一直都是港口跨越发展的“好办法”。

  1982年,日照港煤码头一期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在既无城市依托又无老港依靠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迎难而上,手提肩扛、锐意创新,率先推行工程投资包干责任制,大胆探索座底浮坞出运沉箱下水、钢栈桥整体吊装等新工艺,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

  工程技术的创新,不仅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施工成本,还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工期。该工程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工程奖、施工鲁班奖,入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

  开港开放初期,日照港直面竞争,主动“找米下锅”。“大型推介会开不起,但是业务还要争取,怎么办?”“等靠要”没有出路,“土办法”也能解决大难题。港口人主动进京赴省举办推介会,用只放得下三张桌子的场地,以港口和城市规划图装饰会场,用自带的土特产代替昂贵的饭菜……在北京成功举办四场“袖珍”推介会,既扩大了新兴港口影响力,又解决了一部分煤炭货源问题。

  正是凭着“不服命、不服输、不服气”的奋斗品格,在开港开放第三年,日照港一举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位。不到40年的时间,日照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吞吐量居沿海港口全国第六位、全球第七位,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的供应链枢纽。

“绿钥匙”打造新名片——“灰头土脸”变身“林间绿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煤码头,是日照港历史的起点,是港口与城市共同的记忆。进入新时代,城市需要更清洁秀美的海岸线,产业需要更智慧绿色的港口。港口与城市之间,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日照港主动担当,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以港口退让换城市美丽,在石臼港区稳步推进东煤南移、南散北集,将煤炭等大宗散货作业功能逐步调整到距离城区10公里以外的南作业区,对腾空的海岸线进行修复再造,打造形成全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

  昔日的黑色煤堆场变成了如今的黄金海岸线,“水中大熊猫”江豚在此捕食嬉戏,与蓝天大海一同见证着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新思路和新模式。

  日照港为生态日照铺陈底色的同时,也为港口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立足长远,高标准打造“园林式”港口,植绿种绿,拆墙透绿。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以来,新增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形成大小公园93个,年固碳835吨。

  有形的绿让风景更加美好,无形的绿让发展更具价值。在石臼港区南作业区逐步构建起了全流程、立体化智能环保管控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联动的环保设备,实时监测粉尘浓度,实现堆场智慧喷淋;大机自动上水,通过悬臂喷洒抑尘剂;皮带智能清扫,全过程控制粉尘源;高大的防风抑尘墙,为露天堆场织满绿色屏障……一个个“智慧”举措,让港口绿意更浓。

“智动力”提速高质量发展——传统码头迸发全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港视察时,指出,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早在开港开放初期,日照港就意识到,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更应该顺应发展潮流,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1988年,日照港召开首届科技大会,响亮提出“科技兴港”口号,并将之作为港口基本战略。

  发挥创新主导作用,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对于日照港而言,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乘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东风,日照港坚持打好“智慧”和“绿色”两张牌,加快传统码头向自动化码头改造升级步伐,将集装箱自动化管理系统(A—TOS),创新运用到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管控系统(B—TOS),建成10大类、50余台(套)自动化装卸设备,研发全国港口首台无人驾驶电动机车、翻车机自动摘钩、火车自动清车等关键技术……开创全自动化智慧绿色大宗干散货码头作业新模式,推动全品类适用、全流程智能、全要素协同、全域绿色低碳。日照港获评国务院支持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

  风正扬帆,征途如虹。阔步新时代的路上,日照港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多创新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胡艳敏  周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