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观象台从1872年12月诞生起,已经走过了140余年的风雨历程。即将展现给大家的是徐家汇观象台140年发展的历史画卷,这里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断、每一个发展足迹,展示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解说词的创新点在于,在完整地向大家展示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年以来的观象台的气象发展历史的同时。对观象台的气象文化进行了提炼。一是气象服务与城市发展同步,上海气象与上海航海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也就是现今说的“服务牵引”;二是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依托科学技术,特别是依托新技术发展。不断把时代的世界新技术融入、引进到气象工作中;三是“人才立台、技术立台”。有一批敬业、专业的领军人才;四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开放胸怀,徐家汇观象台成立后,与世界气象的交往交流十分密切,发展始终紧跟时代。这些一代一代气象人开拓、积累的精神文化,在当今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我们有必要通过解说词的形式向市民、学生宣传;也要向广大的气象工作者和从业人员做宣传。也可以为其他学习、工作做借鉴。
解说词全文:
徐家汇观象台百年风雨历程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介绍解说词
各位游客、各位市民:
大家好!!
我叫***,今天将有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徐家汇观象台。
现在我们大家来到的是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徐家汇观象台从1872年12月诞生起,已经走过了140余年的风雨历程。即将展现给大家的是徐家汇观象台140年发展的历史画卷,这里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断、每一个发展足迹,展示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
这栋徐家汇观象台主体建筑始建于1900年,是一座三层的罗马式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986平方米。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第一展厅,也就是序厅,是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年以来的大事记录。
1872年12月1日,徐家汇观象台开始正式气象观测,并开始了连续140余年的气象观测,同时也标志着徐家汇观象台正式成立。
1881年,观象台设立航海服务部,由此翻开了气象服务的篇章;1884年,外滩信号台在外滩建成,开始预告天气和授时服务;1920年,开始航空气象服务;1959年,利用马可尼测雨雷达,上海建成中国第一个天气雷达站;1964年,正式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全国最早开展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的地区之一;1988年,上海成立全国最早的区域气象中心;2003年11月,上海完成郊区气象现代化建设;2010年完成世博会气象服务,和世界气象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参展的世界气象馆。世界气象馆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气象主题首次独立参展,获得了“上海世博会评委会特别奖”,成为全球气象人共同的骄傲!
接下来让我们参观第二展厅:
徐家汇观象台成立后研究的领域涉及气象、天文、地磁等。在徐家汇观象台1872年成立之后,1900年在佘山顶上建立起佘山天文台。1908年在昆山建立了陆家浜验磁台。徐家汇观象台、佘山天文台和绿葭浜天文台三台并立。这三个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研究、扩展观测领域,使徐家汇观象台成为既搞基础研究又具服务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这在当时的亚洲甚至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现存的唯一一张三台台长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蔡尚质(佘山天文台)、马德赉(陆家浜验磁台)和劳积勋(徐家汇观象台)。
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第三展厅:主题:渊远流长,酝酿近代气象历史
曾经的上海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在此期间,上海地区就已经有了关于天气和物侯的文字记载。例如在公元1577年,就有关于旱涝的记载。“六月(农历),淫雨连旬,寒如冬,田成巨浸,花禾渍腐。”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商贸往来日益增多,1865年12月,刘德耀神父来到上海,开始在董家渡进行一日3次的气压、气温、湿度、降水及风等要素的气象观测,开启了上海近代气象仪器观测的先河。
上海董家渡地区的气象观测一直持续到1872年12月。是年,在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Languillat)和耶稣会江南传教会会长谷振声(A.Della Corte)的主持下,在徐家汇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决定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同时决定由高龙鞶(Colombel)神父主持,在徐家汇建立观象台。
第四展厅:
主题:历经变迁,奠定中国沿海第一观象台
(1872年12月1日,多云,最高气温16.9℃,最低气温4.8℃。这寥寥数字,这张看似简单的观测记录,却翻开了百年徐家汇观象台历史的第一页。
1880年上海遭受强台风后,在外商轮船公司等社会各界的一致要求下,徐家汇观象台筹设航海服务部,并扩建办公楼为两层楼房。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20世纪初徐家汇观象台已逐渐建成为集天文、气象、地磁和航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由于在科研和服务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徐家汇观象台在国际上声誉鹊起,迎来了早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展厅:
主题:外滩信号塔,城市安全运行的标志
(外滩信号塔的气象信号服务,不仅适用于中国沿海,还被东亚各国所广泛采用……)
1884年位于外滩洋泾浜的信号塔建成并开始天气报告和授时服务。
初建的信号塔上竖立一根高15米的木制旗杆,旗杆四周用绳索固定各式信号旗杆。1906年7月5日,暴风雨袭击上海,信号塔木杆在暴风雨中折断,子午球坠落,于是公董局决定重新建造一座高36米具有西班牙风格的金属结构塔,并在塔上安装一根12米高的信号旗杆。1908年6月,新的圆柱形外滩信号塔建成,开始悬挂信号旗。
这个就是外滩信号塔的模型。(信号塔的基本结构的介绍……)
外滩信号塔的日常服务包括:① 授时;② 天气预报和服务。
第六展厅:主题:潜心研究,百年学术的积淀
徐家汇观象台初期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徐家汇观象台的第一任台长能恩斯。能恩斯1845年生于瑞士日内瓦,1876 年成为徐家汇观象台台长。
能恩斯的学术造诣在今天看来简直卓越超凡。他创立了台风研究的理论,并将台风理论应用于预报与服务之中。创纪录地首次画出清晰的台风眼,开创了远东气象史上关于台风路径记录的先河。
1887年10月,能恩斯因健康原因,前往英属泽西岛修养。
能恩斯因病回泽西岛之后,又有一位神父来接替他台长的位置,这就是法国人蔡尚质。1897年11月至 1898 年3月,他赴长江流域以1200次天文观测绘制并出版《长江上游图集》,蔡尚质于 1900年创建佘山天文台,并亲任台长直至1924年。
在蔡尚质被解除台长职务之后,一位强有力的年轻神父接替了他的台长位置,他就是劳积勋(Froc)。1896 年成为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其所研究的可视气象信号系统——用于为船只提供天气变化、尤其是恶劣风暴警报——1898 年被中国海关(Chinese Maritime Customs)接受用于中国大部分港口。由于他在台风预报方面的才干与业绩,劳积勋在水手中广为人知,被誉为“台风神父”。1893~1918 年,劳积勋研究了中国沿海 620 次台风的路径。在他当台长期间,徐家汇观象台迎来了早期发展的黄金时期。劳积勋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气象学家,他于1900年出版了《远东的大气》一书(配图),这本书成为法国政府分发给远东航行的舰船的必备书籍。
第七展厅:
主题:日臻成熟,开创近代天文事业
1891年Nature杂志著名编辑,阿尔伯特?蒂桑迪尔说“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比欧洲早七到八个小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观测。在这里从事天文研究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1900年徐家汇观象台花大价钱从巴黎购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折射望远镜,由于徐家汇土质疏松,不适合安装,于是选择离上海15英里的佘山上安装并建立了佘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天文台在天文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了太阳、行星、彗星、恒星、星团等多种天体的研究。(配太阳黑子图)(配哈雷彗星图片、月球表面的图片),为我国天文观测和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磁观测是徐台开展较早的一项研究。早在1874年能恩斯神父就在徐家汇进行了地磁观测(配地磁室照片、配1877年月报),并发表了初步的结果,并成为日后徐台常规观测工作的一部分。1920年,发生在甘肃的大地震,陆家浜验磁台还留下了珍贵的观测记录。
徐家汇观象台在天文、地磁和气象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劳积勋频频获邀出席国际会议。1904年,出席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气象组织会议。1909年,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气象组织大会。1911年,参加日本东京举行的远东气象会议。1930年参加香港远东气象会议(配图),同年8月又赴欧洲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气象会议。
此外徐家汇观象台还非常注重与周边观象台的交流与合作。1913年,中国实业家张謇在南通筹建军山气象台(配图)时,从培养人才,选择台址、设计建筑到购买仪器等,均得到了徐家汇观象台的指导和帮助。青岛观象台(配图)在建台选址和人员培训方面,也得到过徐家汇观象台的指导和帮助。
1926年,徐家汇观象台派雁月飞参加第一次经度联调, 1933年,又参与了第二次国际经度联调。
第八展厅:
主题:循序渐进,近代气象业务的构建
(百年观测对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
这是一张英国气象局Hadley Cente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是英国气象局负责气候预测和服务的主要部门。除了负责欧洲地区的气候预测,哈德莱中心也做一些全球范围内的气候预测。在重建近200年全球陆地及海洋平均气温时选取的站点示意图(配图),在构建数据时,正是基于徐家汇观象台连续140年不间断观测资料的重要价值,徐家汇才被选为其中的一个站点。
这是一份上海近百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配图),上面记载了19世纪末至今的温度变化。它的数据也来源于连续观测的记录。(配历史上观测到极值的列表)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与周围台站联系的增多,徐家汇观象台的预报研究也有了质的飞跃。1895年12月31日,利用长期收集的周边台站发来的资料,徐台绘制了第一张东亚地面天气图(配大图),图上共有16个站点记录,其中中国有11个,日本2个,菲律宾、越南、俄国各1个。
在台风预报预警方面,徐家汇观象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879年7月上海遭遇了强台风,徐家汇观象台运用单站气象要素分析法,较准确地发出台风预报(配台风路径图、上升气流图)。
1890年徐家汇观象台开始发布台风警报,这是中国第一个对公众发布台风警报的观象台,从制作台风天气预报到履行发布警报的服务职责在这一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870,以大北电报公司名义来华开业。一年后,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配老电话图),通达英法租界各洋行,开启上海地区使用电话传递天气预报的先河。每到台风季节,徐台的电话通常都会异常拥挤,来电者大多询问与天气有关的问题。龙相齐曾在媒体撰文讲述过接听“天气热线”的种种经历:
一天晚上,上海虹口码头(Shanghai Hongkew Wharf)致电天文台:“我们有 40000 包大米在码头上明天早晨装船,现在船正途经吴淞(Woosung)。天气看来不妙。我们是否能安全运抵,还是应该返回货栈?”天气预报员轻叹云:“放心吧,今夜无雨,再见。”当运抵时,大米是干燥的。(配素描图)
一艘 18000 吨货船在港口抛锚。船主致电天文台:“我们……明天要把船拖到长崎(Nagasaki)的船坞去整修。明天可以开船吗?我们需要三天的平静海面与微风。”天气预报员知道在那霸(Naha,冲绳 Okinawa)东南正有一个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不,”他回答说,“等待 24 小时然后再来电话。”第二天再次致电询问:“我们可以离港前往长崎了吗?”——“对不起,”天气预报员说,“最好再等 24 小时,然后再来电垂询。”随后的一天,满载的大船缓缓离开上海并安全抵达长崎。
1920年,徐家汇观象台开始航空气象服务(配龙华机场图)。1925年起,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徐家汇观象台与中国现代史上拥有第一批广播电台之一的美商开洛公司开始无线电台合作,每天用中、英文广播两次天气预报,由此开启了广播天气预报的里程。
第九展厅 主题:发展与创新,续写城市新篇章
140年来,徐家汇观象台见证了上海气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上海气象人秉承徐家汇观象台的发展理念,继承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发扬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传统,上海气象事业迎来了新时代的高速发展黄金时期……
1959年,向英国进口马可尼测雨雷达。这是中国第一个气象雷达站,雷达天线安装在52米高的铁塔上。
1970年5月,在南汇县老港建成专用于监测台风的843型雷达站,并投入业务使用。
1997年11月,上海WSR-88D雷达建成(配图),这是全国气象部门第一部用于业务运行的S波段全相差多普勒天气雷达。
2010年4月,青浦CINRAD/SA雷达投入业务运行。
在卫星业务方面,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基地,上海的气象卫星事业日新月异。
1972年7月,应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设备(71型甚高频卫星云图接收机),先后接收美国发射的“爱萨”和“诺阿”气象卫星云图图像。
1988年9月7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1A卫星,上海中心气象台接收到其HRPT可见光云图资料。
近年来,上海气象局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探测手段,建立了以城市边界层气象信息获取为重点的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大气化学和生物气象学观测业务体系,形成对高影响天气、城市边界层和大气环境的有效监测、数据获取和再现分析能力。
上海气象局已建成:
1、256个自动气象站;双多普勒雷达监测网---青浦WSR-98D雷达和WSR-88D雷达;梯度气象观测网---13座观测铁塔、9部风廓线仪;雷电监测系统---开展24小时持续雷电监测;海洋气象探测网---大小浮标站、航标灯船、海岛自动站、边界层风廓线仪、测波雷达、声学波浪和潮位观测;10个地面大气成分观测站。
近年来,上海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组织模式基本形成。建立了以短临为核心的长期、中期、短期、短临、实况一体化、无缝隙的新型预报业务组织体系。以高影响天气为坐标,建立以短临预报为核心的长中短临一体化预报业务;以高关注度区域为坐标,建立多圈层警戒的精细化预报流程;以高敏感用户需求为坐标,建立交通气象、人体健康、环境气象等天气影响预报体系。
2010年,上海气象局在世博期间发展了各种服务新产品以及更适用于现代超大型城市的气象服务理念,将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应用于世博园区,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圆满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气象让世博更精彩”的承诺。
上海市气象局作为我国气象工作主要对外窗口之一,国际气象交往日趋频繁,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1964年3月,上海中心气象台领导访问越南,作了《中国台风业务和科研成就》的报告。
1975年4月,嘉定县气象站出席日内瓦第七届世界气象大会,并在会上作《上海市嘉定县气象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情况》的报告。
1985年,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国会议一行在中国气象局邹竞蒙局长陪同下来沪访问。(左图为参观卫星雷达室)
1995年,WMO副秘书长在中国气象局邹竞蒙局长陪同下来沪访问。
1999年WMO主席、澳大利亚气象局长局长齐尔曼博士访问上海市气象局。
2001年IPCC会议在上海召开。
2006年11月,长江三角洲气候环境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在“城市化、大气成分变化、长江三角洲气候环境变化:VOCs和Ozone”主题下开展了研讨。
2009年10月,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届国际热带气旋登陆过程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11年4月,上海健康气象国际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暨2011年国际健康气象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12年3月,世界银行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工作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自2006年以来,共承担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示范项目等4项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示范项目,为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发挥了良好的国际示范效应。
上海气象的发展,秉承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目前上海气象人以“尽管天气预报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我们仍然要尽百分百的努力”的精神,投入到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工作实践中!!为上海社会经济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通过大家今天对观象台的参观,我们共同回顾了140年的风雨历程。现在你是否对近代上海气象,和现代气象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今天的参观也将就要结束,感谢大家参观徐家汇观象台!!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支持气象工作!!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