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珠峰之巅最耀眼的“祥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1 22:42

  世界将永远记住这样一群中国气象人,为了确保奥运圣火成功登顶世界“第三极”,中国气象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中央气象台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珠峰气象保障队的30余位气象勇士两攀珠峰,在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坚守了35天,创造了世界气象史上的奇迹。

  北京奥组委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奥运火炬登珠峰,这是中国气象局同志们心怀全局,讲政治,精益求精,艰苦拼搏的成果。

构建立体探测系统前方后方共捕天机

  由于是首次为珠峰地区提供气象观测预报服务,“要想自主完成珠峰气象服务保障,做到珠峰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精细,必须实现立体观测。”珠峰气象保障队现场服务组组长杨兴国说。

  克服重重困难,中国气象局利用综合遥测、遥感和人工观测等手段,在珠峰大本营架设了综合高空探测车、GPS探空系统、自动气象站等先进设备。在海拔5200米~7028米处安装了6个自动气象站;在珠峰大本营和海拔6300米处建立了高山观测营地,在多处安装了单测风仪;在聂拉木站开展了应急探空观测……织就了综合立体观测网。

  肩负着重托,4月5日,由38名气象专家组成的珠峰气象保障队抵达珠峰大本营。

  珠峰的生活艰苦而又充实。每天,保障队员都会和后方的由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牵头的专门预报小组进行会商,为登山队进行贴身、跟进式气象服务。“如果哪天没有听到你们的汇报,我肯定睡不着觉。”珠峰大本营总指挥李志新每天都要几次来到保障组会商室查看天气情况。

  “虽然珠峰地区天气复杂,预报难度大,但我们的心里很有底,一方面我们在2007年珠峰保障演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有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巨大支持。”杨兴国说。

  为加强珠峰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王守荣、宇如聪、张文建、沈晓农,党组成员孙先健等多次与珠峰大本营连线指导工作,许小峰亲赴珠峰慰问检查。中国气象局多次召开奥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研究和部署珠峰气象保障服务。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积极提供各种服务产品、通信传输和探测设备等。

  “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关心,全国气象部门的上下联动、协同作战是我们做好服务的保障,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团队。”杨兴国说。

跨越最大自然障碍气象识破登顶天机

  巍峨、神秘的珠峰,在气象保障队员、预报员张志刚的眼中,却意味着变幻与挑战,“珠峰气候极端恶劣,天气异常复杂。强风、暴雪等恶劣天气及雪崩等灾害是攀珠峰的最大自然障碍。所以,必须选择气候相对稳定、天气较好的时期,确保一次冲击、一次登顶、一次成功、绝对安全。”

  每天两次提供未来三天的天气趋势展望及5000米之上逐1000米、逐12小时的天气状况、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预报。自5月7日23时起,一小时一次加密探测,并每小时向珠峰火炬传递总指挥单线提供监测信息和预报结论……

  凭借精湛的预报技术和珠峰演练积累的经验,5月1日,保障队做出预报,5月6~9日为相对小风晴好天气。火炬登顶成功在望。

  时针指向5月5日,呆在珠峰大本营近一个多月了,越来越多的队员吃不下饭,体力和精神已经进入最难熬的时段,对好天气的期待也更加强烈。

  5月7日2时,张志刚兴奋地冲进了李志新的帐篷,“祥云将在8日凌晨出现!”人们兴奋地拥抱在了一起。

  5月8日1时,指挥帐里响起了起床号——《美丽的日喀则》。夜里天气非常好,8844米风速仅4米每秒。从夜色到晨曦,登山队一路驰行,9时17分,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圣火高高擎起。

  四周苍莽群山簇拥的珠峰峰顶祥云环绕,备显壮观。

两上珠峰气象人精神在地球之巅升华

  “这是一个英雄的集体,每次想起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总是感动得想落泪。”《中国气象报》赴珠峰记者张翔宇讲起了“团结协作,弘扬传统,锲而不舍,知难而上”的珠峰气象人精神。

  宋善允,中央气象台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珠峰气象保障队队长,出征仪式上的激情感染着每个人。“作为十三亿分之一的中国人,参加百年一遇的珠峰气象保障工作,我荣幸!我骄傲!”

  张志刚,这位连续两年到珠峰参与气象服务的汉子在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却偷偷地哭了,他不忍见到已怀有身孕的妻子在他临行前的泪流满面。

  沈鸿斌,气象保障队年龄中最大的队员。4月21日,老沈忍着牙疼两天没有吃饭,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老沈一狠心自己把牙拔了下来。随后的两天,他是靠消炎药和稀粥度过的。

  巴顿,每天凌晨就要开始高空观测,自踏上珠峰的那天开始,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冒着零下10℃的严寒,巴顿的耳朵被冻伤了,直到下山还没痊愈。

  ……

  5月8日,值得全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祥云“在世界之巅熊熊燃烧,火炬手们在珠峰峰顶向世界发出了“北京欢迎你”的邀请,史无前例的珠峰气象保障也将永远载入奥运史册。(来源于2008年5月27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