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梦圆生态致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5 11:09

昔日穷乡僻壤的秦岭深山留坝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短短几年便获得“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优秀县”等荣誉,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金不换”的美丽梦想。

瞅准绿水青山做文章

2011年的留坝,人口不多,负担却重;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并不差。新一届县委班子一成立,就瞅准了这满目的绿水青山,打算做些文章。当时,一些林产品加工厂和矿山企业仍在蚕食这宝贵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以支撑自身的存活和营利,有的甚至还是全县的纳税大户。

是继续蚕食绿水青山,还是另辟蹊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县委县政府班子决定大胆实践,瞄准“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这个目标,通过兴旅游旺百业,走营林绿化、无碳发展的生态立县之路。

这在当时的留坝引起了不小轰动。反对的人认为,无碳就是无工业,而无工业何来经济增幅?支持的人认为,留坝因汉代张良喜爱这里的清幽隐居于此并被封为留侯而得名,何不利用这难得的文化底蕴和绿色资源打造出造福地方百姓的金山银山呢?

说干就干,县里随即加大了退耕还林和培育公益林的力度,把1224亩陡坡地全部退耕还林,并把1.2万亩公益林责任到户加强管护,形成了全县上下打绿色牌的合力。这些举措使得当地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0%提升到90%以上,建成了“春有百花夏戏水、秋赏红叶冬看雪”的美丽生态乡村。

生态旅游结硕果

为了营造全域生态旅游的大环境,留坝县因势利导,决定整合资金6.4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162个,通过全面提升张良庙景区、中国古栈道水世界、留坝老街等生态旅游骨干项目,让更多农户都能从绿水青山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旅游兴,物流旺。留坝县将地方名优特产西洋参、土蜂蜜、板栗、银杏等申报为中国地理产品认证标志,随着游客蜂拥而至,全县土特产销售持续兴旺,一下子拉动了绿色产业大发展,逐渐盘活了生态经济,顺利实现了由重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绿色GDP的平稳过渡。

如今的留坝,漫步古街书吧,你可以免费获取知识,享受静美生活;移步张良庙访古,你能瞻仰先贤遗风,体验道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古栈道水世界戏水或凌空紫柏山滑雪,又是另一番康健超脱的人生体验……自驾游、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四季火爆,以旅游产业带动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已然形成。

过去5年来,全县农业产值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收入占到全县总产值的半壁江山,90%的农户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蹚出生态扶贫路

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前,留坝全县有1892户4320人面临无法走出大山、增收无门之困。如何让这些贫困户在2020年前顺利脱贫?留坝县委县政府的做法是:在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科学实践中输送脱贫、致富的营养,为贫困户务工增收当后盾、搭平台。

为了让村级党支部有实力、有手段打赢全程帮扶贫困户的攻坚战,留坝县创新出以支部书记为领头雁、依托生态绿色产业优势帮扶的扶贫互助合作社模式,即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经济、绿色产业、公益事业、小型建设、管理服务职能融为一体,由支部书记领衔,让扶贫社下属经济组织来承担经营职能,把贫困户劳动力纳入其中就地务工。此举既创新了扶贫理念与模式,又强壮了村级党支部的带头能力与影响力,建成了“党支部+扶贫社+贫困户”的命运共同体,蹚出了一条生态扶贫的康庄大道。目前,全县73个扶贫社共吸纳会员1143户3182人,实现村村覆盖。

留坝县紫柏街道办大潭村党支部书记李宗安,既当领头雁又当帮扶人。在把自己承包的5亩荒地全部率先绿化后,他领衔成立了扶贫合作社,带动其他农户连片发展成20余亩绿色产业。几年前,他们投资建起逸安园休闲农庄,吸纳周边农户及扶贫合作社会员10余人务工。“原先家中老少4口,全指望我忙里忙外,外出打工想都别想……现在可好了,在农庄务工,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有了把日子往好过的心劲儿”,谈起自己的变化,大潭村村民吴大章高兴地说。

如今的留坝成为秦岭地区最具人气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人物、物流滚滚而来,人们就近务工和劳动,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实现创收,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金不换”的美好图景。

 (作者:周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