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锚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气象部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农业、交通、能源、旅游、海洋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从一粒种子到一捧粮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障。十年来,“气象+农业”服务模式“闯”过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重重关隘,充分发挥趋利避害作用。我们喜看,由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70个试验站和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了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的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多地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助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全国1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气象信息直达150万农机手及农机作业管理员,通过手握智慧气象“新农具”耕出“智慧田”,大大提高机收作业效率。
交通运输联通八方。“气象+交通”服务模式正在破浪前行,维护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运输“血脉”畅通。我国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开展了基于公路路段、高时空分辨率的主要路网交通气象预报业务和全国铁路沿线、长江主干道水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国家、区域、省、市四级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体系基本形成。气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基本形成,特别是中国气象局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推动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气象保障能力试点经验和成果在全国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推广落地。其中,江苏徐州、广东韶关以交警、气象“一张图”为牵引,建立全链条交通预警处置机制和分类分级交通应急处置措施,在全国实现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全流程、业务化、精准化。
聚焦能源保供,十年来,气象部门紧跟能源转型趋势,先后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开展合作,夯实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基础,探索建立气象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机制,从看气候趋势调配煤电气供应,到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为风电场和光伏发电场选址提供支撑,再到根据气温调整供暖日期,气象与能源实现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合作共赢。
自中国气象局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预警信息实时推送与应用、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基层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气象融入产品研发与理赔评估等各个环节;2021年5月,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会见中国人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共商推动“气象+保险”合作再上新台阶。各地气象与保险部门在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保险等多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在安徽开创的国内小麦天气指数保险先例,让安徽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保险实现全省覆盖的省份;在广东,建立了全国首个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
十年来,气象资源转化成生产力,重塑旅游产业资源格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9个地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持续推动优质气候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各地地方政府、气象部门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此外,多地气象部门持续探索预报日出、彩虹、星空、云海、雾凇等,部分气象景观成为当地旅游招牌。挖掘气象资源,已成为各地旅游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环境、海洋、水利、城市、航空、金融、文化体育、卫生健康……面向生产发展,气象部门正强化上下联动、完善合作机制、注入科技力量,为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王婉)
气象成就⑭交通服务篇
保民生 护平安 筑通途
交通运输联通各行各业,是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安全涌动,让国民经济血脉更畅通。
中国首座灯塔气象观测站运行两年来,提升雾天通航效率10%以上;南海首次播发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各类天气风险被精准预警。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深度融入交通强国建设,着力补短板、强支撑、提能力,为保障交通运输“大动脉”安全涌动、守护国民经济血脉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蓝天白云下,我国首座跨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宛若一条巨龙卧在平静的海面上。从2017年起,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参与服务大桥建设,并为其运行提供精细气象服务,保障通行安全。图/颜家蔚
部门合作 助力交通精细化管理
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交通运输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需求为导向,强化部门合作,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体系。
大雾、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易造成交通事故。中国气象局与公安部合作,在江苏、广东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借助恶劣天气交通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发布的预警信息,交警能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警示驾乘人员降速控距,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少封路、保畅通。这样的“一路一策”精细化交通管控模式,已在全国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先行推广落地。
在各地,气象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深化合作,从机制上推进交通气象服务走深走实。河北省气象局与省海事局共同加强海上交通管理和气象灾害防御处置能力;贵州省气象局与省交通运输厅逐步实现交通气象观测站全覆盖;天津市气象局与轨道交通集团共建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浙江省成立交通气象服务联盟……
2021年,中国气象局牵头,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制定《“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共同建立现代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体系。中国气象局还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印发《“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2022年工作要点》,构建多部门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
精细服务 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收到预警信息后,徐州交警支队据此在 G2513淮徐段发布限速通知和禁止重载大型货车、三超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过的交管限令,保障了行驶安全。”徐州交警五大队队长陈磊回忆。今年7月20日,江苏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连徐高速路段上最大小时降水为25.5毫米。省气象服务中心交通气象科多次发布强对流短时预警、强对流临近预报,确保交通安全。
这得益于徐州以交警、气象“一张图”为牵引,建立全链条交通预警处置机制和分类分级交通应急处置措施。不仅在徐州,广东韶关同样在全国实现了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全流程、业务化、精准化。
试点开展以来,江苏省气象局研制智能移动交通气象观测设备,并攻关基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恶劣天气图像识别技术、基于精细化低温冰情监测预警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徐州地区恶劣天气超速违法行为环比下降40%,事故总数环比下降37.8%,伤亡人数环比下降100%。同时,浓雾团雾监测预警时间提前1小时、大雾消散预警提前半小时,道路结冰预警提前24小时,交通处置环比减少无效封路时间1小时,据江苏交通部门统计,增加的直接效益达1500万元以上。
在广东,21个市全部建立高效联动机制,针对189个隐患点制定针对性建站和服务方案;针对强降水和雨雪冰冻等开发交通气象灾害预警产品,2021年节省警力82%,交通事故总数下降49.83%。目前,试点经验和成果在全国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推广落地。
气象部门还在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等方面发力,持续研发交通气象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让“硬核”气象科技为交通一路护航。
守望铁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合作开发了大风监测系统,在兰新线、南疆线、北疆线建起50多个大风自动监测站,20分钟大风精细化预报的铁路服务应运而生;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为哈大高铁设计了精细化冰雪预报服务产品,高铁运营部门根据气象部门的冰雪预报和实况监测,及时启动冰雪预警。
紧盯内河水运,基于长江重庆航道51个已建自动气象监测站的逐5分钟数据,重庆建立了以自动预警、智能响应为标志的长江重庆段智慧航道气象业务体系;湖北气象部门研发“智慧气象航运”App,提供天气通航等级预报,可跟踪船舶位置,结合船舶航速,形成基于气象灾害影响的航行沿途智能天气导航。
远眺海港,针对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气象部门相继研发虾峙门航道能见度预报模型和低能见度专业预警产品等,让雾航“二次引航”成功率由40%提升到70%以上,港航气象服务年均为港区多增加150小时作业时长,初步估算为港口、船舶公司增加营业收入约5.6亿元。
海南气象部门推出覆盖南沙、西沙和琼州海峡的30条普惠航线预报,预报产品时效达到10天,分辨率达到1小时1公里,将航线细分为多个航段,可查询航线上任意位置的动态预报。
天津市气象局与天津港、中远海运天津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港航气象服务中心,制作港航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产品。
重点保障 打造“一带一路”服务标杆
6月13日15时,在内蒙古满洲里市气象局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下,一列装载60个天蓝色标准集装箱的“苏满欧”中欧班列缓缓驶出满洲里铁路场站,驶向德国杜伊斯堡。这是今年以来经满洲里口岸通行的第2000列中欧班列,相比去年达到2000列的时间提早了29天。
随着外贸提质增量,中欧班列线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途经城市“气象+班列”服务助力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和高质量。新疆气象部门成立铁路气象保障机构,在沿线建设50多个大风自动监测站,每20分钟开展一次大风预报,针对性提供7个关键行车站点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大风精细化滚动预报。浙江气象部门开发了“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服务系统,并在义乌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商贸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制作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气象预报。
保障国家安全、护航“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号角吹响,融入的步伐加快。
8月,在福建厦门港主航道的咽喉之地九节礁水域,中国首座灯塔气象观测站——“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将观测数据传入福建省气象局“知天气”App。不远处的集装箱货轮“海丰立诚”号上,风力、能见度、气温、气压等信息精确显示,指引巨轮平安出港。
远洋气象导航是远洋船舶安全、经济航行的重要保障。中央气象台依托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的海洋天气数值预报技术,自主研发建设气象导航系统、气象导航专业网站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App应用,组建专业化的船舶气象导航团队,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福建通过“丝路海运”气象导航、自动气象观测站、内陆观测点,构成远洋、海港、腹地三位一体全链条全天候气象“屏障”,为“丝路海运”提供安全、经济、低碳的航行方案 。
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是船舶获取海上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今年3月23日起,在南海海域航行的船舶可以接收到我国自主制作和播发的无线电气象传真产品,这一举措填补了我国南海海域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空白。
十年耕耘,十年探索。气象部门将继续奋进开启交通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夯基垒台、注入动力。(刘倩)
气象成就⑮能源服务篇
守护能源安全 助力“绿电”发展
能源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服务不仅能评估指定区域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条件,还能预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出力和负荷,气象预测预报则关系到煤电油气运供需、供电供热平稳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紧跟能源转型趋势,夯实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细化服务手段,探索建立气象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机制,推动气象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合作共赢。
湖北省大悟县仙居顶风车花海近年来成为游客追捧的打卡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悟县气象局主动融入“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用精细化气象服务盘活新能源产业。针对大悟仙居顶风能开发,县气象局主动对接需求,组建风力发电保障团队,提供各类实时气象资料,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号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图/杨艳
摸清家底 助力国家新能源开发利用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开发利用驶入快车道。我国哪些地方适合发展风电,那些地方适合发展太阳能,潜力有多大?在指定地方能否建光伏电站或风电场?针对以上问题,气象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深入开展风、光资源详查,助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布局及建设。
中国气象局通过建设测风塔、太阳辐射观测站等,形成专业化风能太阳能观测网,开展了风能太阳能资源动态监测业务。进行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形成全国高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图谱,摸清了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家底。同时结合资源、土地用途、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数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了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组织国省两级协同的风能太阳能预报服务业务调整,实现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业务化,为约全国2000余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提供服务;先行省份开展了风能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报能力建设,并在风电场开展了业务试运行服务。
在辽宁,气象部门为电力企业提供200多个风场选址,完成200多次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发电项目资源评估,形成全省精细化陆地、海上风能资源普查结果;在新疆,气象部门开展风能资源评估20余项、太阳能资源评估30余项,为新能源项目选址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山西,省气象局与国家能源集团山西公司签署协议,围绕安全生产和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等内容全面开展合作;在河南,气象部门成立风能太阳能气象工程研究中心,深入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象业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湖北,气象部门承担400余项风能资源评价项目和50余项太阳能评价项目,为包括长江三峡总公司在内的多家能源公司提供新能源气象服务……
聚焦风资源,气象部门可探测全国1公里分辨率、重点地区100米分辨率任意高度层的风能资源量;针对太阳能资源,气象部门开展了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的全国1公里分辨率太阳能光伏和光热资源评估,绘制了全国精细化太阳能资源图谱。
在脱贫攻坚期间,气象部门对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近13万个建档立卡和1.7万个非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太阳能资源数据进行科学精细分析,提出“75%的贫困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适合开展光伏发电”的结论,推动气象资源变能源。
“每户每天获得5度免费供电量,我家每天省下3度并入电网,多挣1块多钱,还省下了烧煤、养马拉煤的钱。”贵州省盘州市滑石乡岩脚村老鸭塘组村民许英宝说。2015年,当地102户村民在自家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许英宝等人成为光伏扶贫受益者。
气象资源的挖掘将自然风光“升级”为能源,精准的气象预报让这些能源转换效率迈上新台阶。
2022年,中国气象局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产品涵盖开展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所需的气象要素,如边界层分层温、湿、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涵盖整个中国陆地区域,预报频次为每天1次,预报时效达126小时。在内蒙古,风能精细化数值模式预报系统、太阳能精细化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由8小时、72小时延伸至100小时。吉林省气象局完成吉林电网评估项目,并将项目推广至县级,为能源部门和发电企业提供预报服务。
从2014年起,中国气象局还连续8年发布《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从2018年开始,每年编制年度《光伏扶贫太阳能资源年景评估报告》,为各地能源部门及企业选址提供气象支撑。2021年,中国气象局完成风能太阳能中心改革,成立风能太阳能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更专业精细的新能源团队不断开拓着气象服务方向。
优化服务 守护能源保供“生命线”
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的“三保”(保粮食安全、保能源供应、保物流通畅)工作之一。中国气象局先后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开展合作。气象服务能源安全保供能力不断加强,各地气象部门全力为能源生产、运输、管理等提供全链条、针对性保障服务。
重大天气过程来临前,气象部门“未雨绸缪”,提供决策依据。
今年夏天,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的高温热浪席卷我国。对此,中国气象局组建迎峰度夏气象服务专班,制作《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应国家能源局的要求,为华北、东北等能源局派出机构、水电总院和大坝中心共22家国家能源局下属单位提供保障支撑,使能源用户应对高影响天气工作由事后被动应急处置向事前主动干预转变。
在湖北,气象部门提前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决策服务信息,指出梅雨期降水偏少,谨防后期高温干旱。全省各级电力保供单位提早部署跨省购电、蓄水储备等长期供电策略,再依据季度、月、旬等中短期气候预测有效调整电力储备方案,打了一场迎峰度夏的“有准备之仗”。
梅汛期过去,南方多地转入高温伏旱,各大水库抓住高温伏旱前的最后一场“黄金雨”尽量蓄水,保障抗旱供水。2018年7月,安徽省合肥市出现汛期最后一场较大规模降雨。针对这轮降雨过程,气象、水务部门密切合作,为水库提前做好蓄水工作提供决策支撑。2018年,董铺水库通过自行蓄水减少购水量约0.8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的三分之一),节约源水购置费185.6万元。
雷雨、大风、降雪、冰冻等天气会影响能源保供。气象部门不断优化专业服务,守护能源保供“生命线”。
针对冬季安全稳定供热的服务需求,北京市气象局对接城管委、燃气、电力、热力能源部门,提供分区15天逐日、10天逐15分钟精细化预报产品和技术支撑,提供变电站、输电线路、杆塔位置的降水、风力、雷电风险及输电线路积冰、舞动风险预报服务产品。精准及时的服务,让风险应急处置时间由120分钟缩减到30分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广阔、地形多变,气候复杂多样。这里拥有长124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是东部天然气供应的命脉之一。新疆气象部门与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合作,搭建石油管道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提前监测研判、及时预报预警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对煤电油气运供应的影响。
未来,中国气象局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专班将持续发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运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李悦)
气象成就⑯旅游服务篇
天气气候“巧绘”欢乐旅程
追逐“诗和远方”,添了暖心气象味儿——今年中秋节前夕,中央气象台发布智能网格预报赏月气象条件预报。八月十五,您关注的地点是皓月当空,还是圆月难见?气象预报能给您答案。据文化和旅游部信息,此次假期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收入286.8亿元,其中精准气象预报、精细气象服务让旅游出行更安心。
春夏秋冬,天气气候“巧绘”欢乐旅程,让景不走空、人不空走。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资源作为旅游发展中新的战略性资源,已成为各地旅游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气象+旅游”,正成为气象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最活跃、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知的新领域之一。
安徽黄山风景区彩虹、云海和晚霞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多年来,当地气象部门联合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深入挖掘黄山气象旅游资源,将日出、日落、云海等气象景观预报纳入常规气象服务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为广大游客提供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图/方立华
强化资源开发 融入旅游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天气气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十年来,各地气象与文旅部门深入合作,延展出宽广“光谱”,积极开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自2016年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9个地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持续推动优质气候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各级气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
每一处绿色,都成为一种资源,这与全域旅游的理念不谋而合。2016年获创建地区的旅游热度明显增长,四川沐川、陕西商南等地的旅游热度在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两年后增加2—3 倍,更持续带动体育、中医药、农业等产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于2018年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县气象局陆续完成多伦县龙泽湖公园、榆木川国家森林公园、撅尾巴河等多处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开展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2021年,这个面积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之乡,实现旅游收入9.6亿元。
这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有益实践——
今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冰雪五环破冰,开幕式以现代科技惊艳诠释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强化冬季气候资源开发的预报、科研、服务支撑等能力,助力“冷资源”变“热经济”。
冬季旅游滑雪活动更是千帆竞发。在新疆,从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到“金山雪域”阿勒泰国际冰雪游,气象服务始终在线。短短数年,当地旅游人数从90余万人次跃升至2000余万人次。在“华中屋脊”神农架,神农架林区气象局在海拔2610米处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支持开展雪场精准预报。
2019年,长白山冰雪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发布,助力全国冰雪旅游发展。如今,吉林省有54个滑雪场、279条雪道,日最大游客承载量达10万人次。过去的那个冬天,仅“双11”时,吉林省冰雪旅游产品预售总额便突破5.5亿元。
丰富服务产品 优化旅游体验
当“高颜值”天气也可以被预报
旅游与气象关系密切,公众对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出门先看天气。打开百度地图客户端,在行车路线生成的同时,途中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也被一一标出,闪烁的红点是避开天气风险点的预警提示。
行得安全,也要玩得尽兴。
一个小渔村火了,因为一场奇观!夜色中,福建平潭流水镇北港文创村的海边泛起幽幽蓝光,仿佛星空落入海洋——作为沿海城市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平潭“蓝眼泪”已从自然奇观变身爆款IP。
从“盲目等待”到“有备而来”,改变,发生在2020年。那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发布了蓝色荧光概率预报——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气象条件预报模型,为游客带来精准指南。这一举措,让游客数量比以往增加了近千人。
“从没想过还能靠天气预报赚钱致富!”北港文创村支书陈柏松感慨道,2021年全村旅游收入超3300万元,镇上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一桩桩事实证明:气象正成为助攻旅游经济的“新动能”。
天气景观是最富变化性、最让游客可遇不可求的一种自然奇观。但近几年,多地气象部门持续探索预报日出、彩虹、星空、云海、雾凇等,部分气象景观成为当地旅游招牌。
如今,宁夏、重庆酉阳星空观赏预报为“追星族”遴选观星的好日子;河北秦皇岛日出观赏指数预报,方便游客安排打卡日程;北京香山红叶观赏预报、武汉樱花花期预报、新疆昭苏彩虹预报,帮助游客确定最佳“赏味期”……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始终是气象部门的奋斗方向和前行动力。
从“阴晴冷暖”到“彩虹云海”,天气预报的服务范围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纵深延展,光景越来越好!
创新合作联动 保障安全出游
“一部手机游云南、游甘肃”
有着“彩云之南”美誉的云南,每年要接待众多游客。2017年之前,旅行者规划行程主要靠网上搜寻攻略或听从旅行社安排;2017年之后,依据气象部门的引导来制定行程,成为全新体验。
那一年,云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由“游云南”App和7个小程序组成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实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智能化。云南省气象局主动对接融入,在其中开辟了景区天气板块,接入全省129个县市区、337个景区的天气实况、预报、预警及多种旅游气象服务产品。
这样便捷的方式还在甘肃、北京延庆等地推广应用。此外,面向国内外游客,云南省气象部门还开展一系列服务,诸如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推荐、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推荐等,为云南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暑期是旅游旺季,同时也是气象灾害多发期。为此,中国气象局强化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持续加强旅游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和合作机制建设,并对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开展自查。
安全有保障,旅游才能尽兴而归——北京市对景区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灾害性天气旅游景区分等级分区域关闭措施。福建省明确气象、文旅部门以及涉旅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要求按属地分别建立联络员制度。江西省健全联动机制,加强隐患排查,重点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有文物系统博物馆的防雷安全保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与文旅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旅游气象大数据建设,实现旅客流量、景区容量、当地实时视频等旅游数据共享,共建旅游气象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王亮)
气象成就⑰保险服务篇
拼好防灾减灾的另一块“拼图”
气象与保险关系密切,在服务保障防灾减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中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与保险在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保险等多个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5月,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会见中国人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共商推动“气象+保险”合作再上新台阶,会后双方联合印发了合作备忘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与当地人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气象保险合作。“气象+保险”,正在补齐防灾减灾的一块重要“拼图”。
巨灾保险——为家园重建“添砖加瓦”
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韶关市遭遇6轮暴雨和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暴雨之后,巨灾保险赔付的8280.46万元成为家园重建的重要助力。作为广东省巨灾保险试点城市之一,韶关市财政、气象、金融等部门建立以强降雨作为灾害因子、以指数保险作为保险模式的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建设暴雨巨灾保险指数模型运算平台项目,气象等相关部门实现雨量实况读取滑动计算、指标占权重系数、受灾因子、成灾指数及赔付金额的自动化运算和后台指标修正,同时完成165个自动气象站雨量三天滑动自动运算和致灾暴雨事件自动判断,为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和及时的灾后查勘理赔提供了支撑。
“龙舟水”结束后,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出具指数计算报告,加快了查勘定损和付赔款事宜等。针对“龙舟水”造成的损失,广东全省今年共有珠海、茂名、梅州、汕尾等16个地市触发巨灾保险阈值,赔付金额超过1亿元。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风险分散手段,十年间,针对强降水、台风设计的巨灾保险发展迅速。
在浙江省宁波市,当地从2014年开始试点巨灾保险方案。宁波市金融部门会同财政、银保监、应急管理、水利、气象等各部门共同制定方案,积极推动建立公共巨灾保险体系。气象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参与核灾定损,推动巨灾保险理赔更精准,提升巨灾保险灾后救助效率。
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提供气象灾害预警预评估报告等多种方式,气象部门为保险公司提前调度资金、精准快速赔付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保险机构联合成立“气象风险与保险联合开放实验室”,融合气象、保险、金融等多学科优势,针对制约我国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发展的前瞻性科学问题和服务急需关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合打造气象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的平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人保财险公司定制开发“预警信息+气象服务+专家咨询”服务模式,为人保财险大灾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台风物联风控服务平台的预警模块提供信息支持;江西省气象局与中国人保江西分公司等联合建立保险气象技术创新中心,并联合研发干旱、暴雨、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产品,提升保险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灾前介入、灾中防控、灾后勘赔能力,推动保险经营模式的转变。
天气指数保险——让农业有了“稳定预期”
天气是影响农产品供应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从“靠天吃饭”到“看天定损”,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出现,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有了“稳定预期”。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东坝街道232户蟹农收到共计116.9万元的赔付款,该项理赔来源于蟹农投保的“螃蟹险”。南京今年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和气象干旱,全市水产养殖损失严重。灾害发生后,南京市气象部门加强与保险部门协作,依据“内塘螃蟹水文指数保险”“螃蟹养殖气温指数保险”等条款,主动为农户和保险部门提供理赔气象证明,促进快捷理赔程序快速启动,极大缓解了蟹农的急难愁盼问题。
这样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正多点开花,快速起势。
2021年,河北省首单金银花气象指数保险落户巨鹿。据此,当地若出现连续高温和阴雨天气触发阈值后,气象部门出具气象保险指数触发告知书,提供相关气象证明,种植户即可获得理赔。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地气象局联合人保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平台、一体系、一模式”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服务,有效提升了保险理赔工作的质量、提高了时效性,对牧民恢复生产、稳定收入和促进牧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北京市气象局与保险部门深度合作开发树体冻害指数保险、水果冰雹指数保险,探索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提供保险服务;湖北省气象局参与研发并投入应用水稻暴雨洪涝灾害、水稻高温热害、小龙虾气象综合3类气象指数保险;海南省气象局探索制定南繁制种、深水网箱金鲳鱼养殖、芒果等热带特色产业的气象指数保险方案并提供相关保险服务。
在助力茶叶、花卉、中药材、大闸蟹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气象指数保险采用自动理赔程序,从触发报案到核算赔偿只需几分钟。气象指数保险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与人力成本,还提升了保险理赔效率。
政策性保险——赋予传统险种创新“基因”
多地气象与保险部门把合作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如针对政策性保险,气象部门联合相关保险公司积极创新,成绩亦可圈可点。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气象局联合多部门推出政策性特色农业主体综合保险民宿(农家乐)保险,为民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根据该保险规定,当地气象部门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发布台风黄色及以上预警后,民宿(农家乐)若参与了投保,主因采取劝返客人等相关应急措施所导致的损失,保险公司将进行理赔,为民宿业主提供“双保险”。
内蒙古气象局与中国人保内蒙古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呼和浩特、赤峰、巴彦淖尔、乌海等地气象部门联合当地人保公司共同开展玉米、大豆、葵花、甜菜等农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保险定损服务受到农牧民及保险公司的高度认可。
黑龙江省气象局与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银保监局联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气象与人保合作内容列入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办公室年度工作要点,促成省气象服务协会与省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为保险企业获取气象服务搭建了平台。
随着《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可以预见的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将成为气象部门和保险部门下一步深化合作的支点,并将激发出更多动能。(文科 王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