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康村:万众一心奔小康,共建共享谱新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4 19:57

编者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更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康含金量,乡情乡貌变化巨大,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推出“乡村史记”系列报道,8个月来,我们走进全省240多个乡村的田间地头,用笔书写百姓故事,用镜头记录乡村新貌,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力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二字凝聚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以此为名,2005年,苏州常熟东南街道万余农民成立小康村。15年后,原本脏乱差的城郊村“出落”成一个村美民富、烟火气浓的“江苏省生态村”。小康村不仅靠土地和房屋租赁经济真正实现了小康,还用共治共建共享写下基层社会治理新答卷,擘画出一幅乡村振兴新蓝图。

盘活闲置土地,租赁经济增收益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常熟的城镇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2001年,南滃、北滃、大滃、珠泾、坞坵五个行政村相继拆迁,一万多农民陆续搬至东南街道的珠泾苑、庐山苑的新家园。

“以前的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顶多土路上铺层石子,更别提公厕。”小康村党委副书记顾丽霞回忆。在搬迁之前,村民以务农和打工为生,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2005年,五村合一,名曰小康。成立伊始的小康,承载了2000多户百姓的美好愿望。

北靠204国道,南依锡太一级公路,东邻苏嘉杭高速公路,西接常熟市区,小康村区位优势明显。“为了让乡亲们都能多赚些钱,我们通过土地租赁,把空地租给了一些服装厂、纺织厂、电子厂。”工厂的落地给小康村带来了租金收入,也给农民提供了新饭碗。

2006年,常熟东南

经济开发区

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一大批电子信息、精密机械、

汽车零部件

、高科技轻纺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此建厂立足,与之毗邻的小康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开发区,将近10万人,他们要吃穿住行,那我们就承接开发园区的资源,做好配套服务。”小康村党委书记邹斌说。不满足于给工厂打工,小康村村民也开始学着“做生意”,经营起了自家的小买卖,把房子租给在附近工厂、企业上班的工人。作为“包租公”,原南滃村村民陆生林表示,如今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现在开发区大约有3万人住在我们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房出租。我家的房子也租出去了3间,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房租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夜市餐饮,增添城乡烟火气

为了更好服务开发区,2007年,小康村兴建起一座2万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及商业综合体,可容纳二三百家商户,实现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农贸市场变成东南街道居民们的菜篮子,林立的餐饮小店也为开发区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

2015年,常熟市东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引进了1000多个项目,人气越来越旺。农贸市场内,从事餐饮的商贩越来越多,不少外地人也来这里租赁房子做生意。渐渐地,一个弥漫着烧烤鲜香的“夜市”成型了。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热闹起来。开发区的上班族三五成群,围坐于一张小桌,几碟菜肴打开话匣子,有说有笑,好不惬意。

小康村有滋有味的生活令在外打拼的游子十分歆羡。47岁的陆君英果断关掉城里的服装店,回到小康村加入了夜市摊主的行列。一辆小推车,十套桌椅,今年6月,陆君英的夜排档开业了。“我十四岁就会做菜了,很喜欢餐饮这一行,现在我雇了一个厨师,我家的特色菜烤鱼、地锅鸡和干锅,卖的很好。”

每天下午三点,陆君英就忙碌起来,准备食材、摆放桌椅、餐具。“每天要忙到凌晨十二点多,4-10月份最忙,但忙得开心,每个月能挣3万元多。”陆君英每天风风火火忙碌得很充实,她说,以前的日子虽然安稳,但没有自己打拼来的奋斗感,“后面我打算卖掉城里的房子,在附近买一套房子跟父母一起住,这里不比城里差。”

夜市想要行稳致远,生产安全需有保障。在小康村,餐饮类门店的“早查”“夜查”是村两委每周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内容。2020年上半年,小康村结合苏州市“331”及“9+1”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辖区内134家餐饮类门店液化气使用情况进行了集中整治与规范,从源头筑牢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

整治村容村貌,文明善举塑新风

土地租赁让小康村越来越富,至2019年底,村集体收入从最初(并村)的150万元增加到1835万元;股金分红人均从最初100元增长到户均2000多元。各小区道路硬化、地面绿化、三线入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逐步完善。

管道铺设

一直以来,生态环境是城郊村的治理“硬伤”。几年前,小康村同许多城郊村一样,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以前生活垃圾丢的路上、河里到处都是,污染比较严重。”村民钱利亚记得,小康村曾经户外广告杂乱林立、闲置车辆肆意停放。看到小康村经济繁荣后,在常熟市区电子厂担任包材工程师的她说服丈夫一同回乡,在开发区内的电子厂工作。她说,今天的小康大变样,柏油马路宽阔整洁,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2007年,村里还成立了农家书屋,9000余册书为村民带来充足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小康村人的阅读需求。老村主任、老党员陈瑞生任书屋管理员,他以“经营”书屋为己任,为小康村村民广泛收集图书、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借阅流转。为物尽其用,陈瑞生还组织暑期读书交流会、道德讲堂学思践悟等活动,把书屋变成小康村“流动的文化站”。村里陆续完善了视频播放室、篮球场等文体活动设施,并设有独立的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小康村“富”的成色愈加饱满,村民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越来越强。

十多年来,小康村“蜕变”的不止“容貌”,文明的底色也日渐亮眼。“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谭建红、为富也仁馈社会的谭雪明、捐赠1000个口罩的沈叶,捐赠2000个口罩的谭永福……”村里的“善行义举榜”上,记录着村民们的点滴善举,也彰显着村民们的汩汩温情。邹斌说:“我们始终秉持‘颜值’与‘气质’兼修的思路,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建设,一步步走出小康村的文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