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被中央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这也是浙江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意见》明确,要“更加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更好发挥自身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国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成为浙江省的必答题。
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展现浙江担当
浙江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作为引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自身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美丽经济等特色优势,携手长三角兄弟省市,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区域联动发展,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一年,浙江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鼓励都市圈联动发展,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积极推动嘉兴和湖州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不断发挥11个设区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与作用,促进环杭州湾地区、温台地区和浙西南地区的经济互动,从而缩小区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浙江不断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共建文化旅游、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廊道、科创“飞地”和产业合作园区等方式,深化产业协同,促进高端资源合理配置,打造经济增长极。2021年11月30日,浙江创新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飞地园正式启用。
这一年,浙江省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参与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2021年6月7日,浙江金华至匈牙利首发中欧班列从“义新欧”金义新区平台启程。同时,在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浙江省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紧抓沪舟甬、沪甬跨海通道及沿海高铁等战略性工程。2021年12月29日,作为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舟岱大桥正式通车。
这一年,浙江省积极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长三角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策源地,协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11月19日,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正式组建成立。此外,浙江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充分释放“绿水青山”发展动能,共建生态文化旅游廊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浙江充分利用沪苏皖的创新要素,将沪苏皖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与优质资本高水平“引进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促进要素的集聚式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就业率,吸收富余劳动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
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全省经济发展保持同步,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达到新高度、新水平,脱贫攻坚成效位居发达省份前列。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江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一年,江苏主动服务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切实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在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领域建设中积极展现江苏作为。
近年来,江苏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人均GDP稳居发达省份前列。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县(市)区经济实力逐步提升,2020年全国百强县(市)之中江苏百强县(市)有23个,前四强来自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2021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百强县(市)总数24个,位居全国第一,前四强依旧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但从全域来看,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矛盾问题长期存在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过去一年,江苏奋力推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苏南现代化建设试点持续推进,相关创新政策有序向苏中、苏北拓展。宁锡常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全面赋予5项改革试点任务,体制机制创新活力更大程度释放。
2021年11月24日,在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江苏提出将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支持苏北地区发挥优势,努力实现跨越赶超。
一道长江,将富裕的苏南与落后的苏北一分为二。苏北地区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明显,是江苏整体发展的短板。江苏的共同富裕离不开苏北的富裕。从2021年1至11月地方财政收入来看,苏北地区已有4县明确超30亿。而盱眙县作为2020年苏北乃至江苏唯一一个地方财政收入低于20亿的县,也是江苏县域经济“垫底”的县,在2021年1至11月,地方财政收入也已达19.7亿。此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沭阳县以58.1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苏北地区首位。这个曾经的“打工大县”,如今依托花木产业资源,吸引了超27.3万人返乡创业就业。
加快苏北振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年,苏北的不断赶超,让江苏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21年上半年,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等7家共建园区规模以上企业160家,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8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亿元。南北共建园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2021年11月初,镇江连云港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正式获批,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发展揭开“新篇章”。
如果说苏北是江苏省的经济洼地,那么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2021年12月26日,苏州·宿迁南北挂钩合作20周年暨苏宿工业园区建设15周年发展大会在宿迁举行。活动中,苏州5个县级市(区)分别与宿迁结对县(区)签约,一批产业项目和基金项目签约。据了解,截至目前,宿迁共承接苏州各类转移项目952个,计划总投资1899亿元,到位金额780亿元,累计实现税收123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
这一年,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5家省级创新试点和4家省级特色园区发展规划获批,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全面展开。积土为山,积水为海,苏宿工业园区更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动当地人员就业,将共建园区打造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不断推进南北产业协同发展。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安徽步伐
2021年2月9日,安徽省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有序推动皖北地区加快产业承接步伐,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空间承载新格局,将集聚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
安徽皖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位优势明显。其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安徽省的37.8%和48.4%,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着力推动皖北振兴则是安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也成为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
这一年,安徽省宿州市继续高位推进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逐渐成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排头兵”。2021年1月4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签订了《泉山区人民政府萧县人民政府深化合作协议》,从10个方面推动跨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6月4日,萧县与上海房德科创企业发展集团签署合作框架,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领域合作。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首个县级示范基地,9月29日,萧县人民政府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两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交流与互动融合,完成了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安徽县域城市首次全面战略合作,推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萧县和天长市把县域结对帮扶作为“一把手”工程,两地积极探索,构建“部门共建、乡镇共建、村级共建”的立体化帮扶体系。
“十三五”期间,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提升,城镇化率从42.2%提高到47.8%,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3%,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皖北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后发优势,今年,安徽还将全面开展皖北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
“包邮区”大动作 长三角开启共富新模式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为进一步缩小长三角区域内发展差距,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沪苏浙8个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水平、合作基础等因素,帮扶城市包括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受帮扶城市包括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共8个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期限为2021年至2030年。根据《方案》,具体结对安排如下:
上海市闵行区——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区——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
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此外,《方案》还对结对合作帮扶的重点任务进行明确。结对城市将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鼓励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率先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梳理重大项目清单,推动项目和资本高效对接。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共同开拓优势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跨省市旅游路线和新产品。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康养等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和高技能人才共享平台,共同培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城市间的结对合作帮扶在长三角已不是首次。2001年起,江苏省便有了“南北挂钩”,而“山海协作”在浙江也已实施了近20年,但这些都是省内城市间的帮扶。皖北是安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新的帮扶模式开启后,将有利于加快皖北振兴,推动整个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发展。《方案》的出台,对于总结推广长三角共富新模式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困难、推动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着积极意义。
1月17日上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2021年,安徽省预计全省GDP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这标志着,长三角“三省一市”集体迈入4万亿时代。在此基础上,合作帮扶的新模式让安徽大部分地市都被纳入了江浙沪的帮扶范围,也标志着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式开启共同富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