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请努力留住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05:59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属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属。俗称斑灵猫、七节狸、香狸、麝香猫等,是我国的珍贵兽类。小灵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一度作为经济动物,主要用于出口创汇。


小灵猫的针毛具有挺拔、富有弹性等特点,是制作书画笔笔尖的上等原料。因此小灵猫亦有“笔猫”的别称。小灵猫的毛皮色泽鲜明,是制裘的优良原料皮。小灵猫(也包括大灵猫)所分泌的香膏是香料工业上的一种定香剂,是四大动物名香之一。


灵猫香还有类似麝香的医药功能(本草纲目,1758),其药理效价近似麝香。此外,灵猫的肉、骨、鞭(阴茎和睾丸)等亦可入药。由于长期以来的猎捕过度,野生数量急剧减少。


这是一段传统的以利用和资源为导向的,不配作为物种介绍的物种介绍,从这段简介中,我们能够知道小灵猫的学名、别称、以及一具小灵猫的尸体肢解之后各个部位能够如何利用,分别可以产生多少经济效益。


而这个物种的种群现状、自然生态里的生活习性、物种所发挥的生态价值则几乎没有提及。至于保护策略,没有提及——种群现状都不知道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靠谱的保护策略。


小灵猫 ©Illustrations of Indian Zoology


在过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也鲜有小灵猫的专题报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予评估;《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只评估了易危等级,未估计种群数量。


《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仅有一句描述性说明:“数量比大灵猫多”。1995年~2001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未见具体数据公布。


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居然会出现在城市里?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无声地消逝


直到近日,复旦大学的王放老师带领的团队在《生物多样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上海小灵猫生态学研究的论文,这可能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城市生境下野生小灵猫生态研究的论文。


研究人员在新江湾区布设红外相机的地图。©王怡涵et al. / 生物多样性 (2023)


近几年,拍摄或目击到小灵猫的新闻多数报道于湖南、广东以及川渝地区,整个长三角仅浙江省的深山里有过报道,普遍认为小灵猫已经从大部分历史栖息地上消失了,因此能在上海发现小灵猫几乎可以称为奇迹。


这个小种群位于上海市新江湾区域,这个区域拥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14所名校,是新房均价超10万的热土,为什么这里竟然还能有小灵猫呢?


这还得从小灵猫这个物种讲起。中国有九种灵猫科动物:花面狸、椰子狸、小齿狸、长颌带狸、熊狸、大灵猫、小灵猫、大斑灵猫、斑林狸。小灵猫是其中体型较小的一个,体型大致和豹猫相当。


小灵猫和赤狐、貉、鼬獾这样的小型食肉动物,对于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些动物既能在丘陵林地里生活,也能在林缘田间生活。


人居环境里没有大型猛兽,这也意味着小型食肉动物没有了天敌(猎人除外),一些土地由于撂荒而杂草丛生,逐渐形成了啮齿动物和两爬动物喜好的生境,这也给这些中小型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花面狸 ©猫盟CFCA


小灵猫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是鼠类,也会进食蛙类、蛇、蜥蜴、鸟及鸟卵、小鱼、昆虫以及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等。理论上我国南方的山里、郊区的荒地、甚至市区的公园都是它们适宜的栖息地,小灵猫是有能力像黄鼬一样适应城市环境的。


小灵猫曾经是我国南方的广布种,在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的广大区域,甚至在舟山群岛、台湾岛都有分布。关于我国小灵猫的种群衰退情况,现在只能通过追溯皮张收购的记录来窥其一斑。


科研团队布设的红外线相机在城市的隐秘角落发现了小灵猫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以江西省为例,20世纪50年代全省平均年产量为5.4万张,60年代为3.2万张,70年代年均产2.5万张,80年代初平均产1.2万张,90年代之后就没有记录了,因为1989年小灵猫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接着于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个适应力很强的广布种,却在仍有相当数量的栖息地斑块的情况下大面积地消失了,不是物种的生存能力出了问题,是人类为了经济效益对这个物种过度猎杀造成了濒危的现状。


大都会里的奇迹


所以我们得知了,上海的确是小灵猫的历史分布地,小灵猫也确实有可能在人类城市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但为何江南的其他城市,甚至上海的其他区县都已经没有小灵猫的踪迹,新江湾区域却还有小种群呢?这可能得从新江湾这个区域的历史里寻找一些线索。


新江湾城所在的土地,曾经属于一个古镇,据传明朝人殷清辞官后在此地开店经商,此后逐渐形成集镇,故取名为“殷行镇”。殷行镇一度十分富庶,民国初年更是由于交通便利,逐渐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但这一切由于侵华战争的发生戛然而止了。


城市里能够有一块支持小型食肉动物生存的野地,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1939年,侵华日军进攻上海,殷行镇被夷为平地,日军在这里建造了江湾机场。二战期间(1942年~1945年),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对驻扎在江湾机场的日军进行多次轰炸。抗战胜利后机场由国民党军队接管,但该机场同时也是美国航空技术服务指挥部上海航站的驻地。解放后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


1989年江湾机场开始逐渐荒废(还记得吗?正是这一年小灵猫成为了二级保护动物),1994年6月江湾机场正式停飞,1997年4月30日机场用地交还上海市人民政府。


经年累月,在废弃的江湾机场上,大自然开始展示它的威力,这里逐渐形成了天然的水体,演替出草地、灌丛等天然生境。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推进,这里成了市区内的一座生态孤岛,很可能正是这最后的孤岛,庇护了上海小灵猫的最后孑遗。


死于车祸的小灵猫,位于印度 ©Chayant Gonsalves / inaturalist


时间来到2004年,这年7月,《新江湾城整体规划方案》首度公开,次年品牌房企轮番登场,地王频出。好在那个时候,久居城市的人们已经萌生出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新江湾城的开发还是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原生环境的。


其中延绵2.7公里的新江湾城生态走廊,从2005年开始实施养护,是上海首块试点综合生态养护的公共绿地。


无公害防治是生态养护的核心技术之一,这意味着这片区域不会使用传统的灭鼠毒药和杀虫剂,而是用生物防治以及其他对生态更加友好的措施来管理病虫害。


没错,上海的这群小灵猫,正是位于这片区域。经历了战乱、大规模的猎杀、栖息地的大幅度缩减,沧海桑田,它们依然存活下来了,难以置信,但却真实发生了,野生动物向人类展示了它们惊人的韧性。



小灵猫,拍摄于老挝 ©猫盟CFCA


这群小灵猫的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基础调查工作是如此的缺乏,不仅仅是偏远的秘境缺少调查,近在咫尺的这些所谓的荒地都一直被我们忽视。对于很多野生动物来说,它们需要的真的不多,一小片水域、一些灌丛、几棵巢树、几块农田,就足够它们拿来利用休养生息。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好奇心,在开发商的挖掘机到来之前对这些土地认真地进行一番基础调查,像上海小灵猫这样的奇迹没准会再次发生。


生活在城市的夹缝中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红外相机,对新江湾的混交林、湿地、草地等代表性区域进行物种调查,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累计在新江湾区域调查了25个位点。


其中共在9个位点拍摄到小灵猫照片213张、视频70段,独立探测事件为65次,并通过个体识别,证明此区域有着一个至少包含5个个体的小灵猫极小种群。


研究小组识别出了五个个体。©王怡涵et al. / 生物多样性 (2023)


与此同时,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大量的流浪猫,共在23个位点拍摄到流浪猫照片2910张、视频937段,独立探测事件为692次,在探测到小灵猫的9个位点中,有8个均拍摄到流浪猫、人类和鸟类……


对红外相机的数据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小灵猫的活动时间均为夜间,呈现严格的夜行性,夜间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布,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夜间21:00和凌晨2:00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日间活动强度为零。


小灵猫和流浪猫的活动习性以及食物需求可能存在部分重叠,导致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空间和资源上的竞争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当流浪猫出现后,小灵猫再次出现在相同区域的间隔时间会显著增加,这说明小灵猫对流浪猫的活动存在时间上的回避,活动节律曲线也显示小灵猫的活动高峰与流浪猫的活动高峰并不重叠,这种在时间上的分化可能是减弱二者间竞争的方式之一。


小灵猫和人类、流浪猫的活动时间的差异 ©王怡涵et al. / 生物多样性 (2023)


在栖息地利用上,探测到小灵猫的位点大多是距离步道较远区域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灌丛生境,而那些被纵横交错的步道所分隔的部分城市绿地斑块尽管面积较大,但因为居民活动频繁,小灵猫反而会回避在该区域活动。这些都表明小灵猫对人类活动存在显著的回避。


上海能留住小灵猫吗?


这些小灵猫的未来会怎么样呢?它们还有时间像上海的貉、深圳的豹猫那样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人类的城市吗?新江湾城是上海市区唯一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是以“生态、人文、信息、低碳、资源”五大指标为评判体系的国际化社区。但愿望是飘渺的美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经济的发展才是更为实在的内驱力。


和20年前相比,新江湾区域的绿地(森林、草地和灌木)面积由390.84公顷缩小至215.21公顷,面积占比由41.03%减少至22.59%。


除整体绿地面积减小外,绿地的破碎化程度也在增加,残存绿地斑块数量由6个增加至42个,平均斑块面积显著减小,连接性指数由91.5降为23.45。如今,仅在江湾生态走廊沿岸地区尚存大面积连续的绿地。


新江湾区景观的改变。©王怡涵et al. / 生物多样性 (2023)


新江湾城有着优美的人居环境,但生活便利程度不高,仅有地铁10号线从中间贯穿,区域内部没有综合性医院,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商区稀缺,产业园稀缺,这些都注定了未来这片土地上会有更多的建筑、更多的施工、更多的硬化路面以及更少的绿色。


这里的荒地的权属大多都是建设用地,但又确实可能是小灵猫的重要栖息地,如果不留余地地彻底开发显然与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的方针相悖,这是一道需要全体上海市民做出的选择题。


生活在城市化环境里的小灵猫,栖息地正在日益缩减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栖息地丧失是物种灭绝的重要且难以逆转的原因,小灵猫对栖息地的要求并不高,人类是有能力在建设城市的同时留下它们的家园的,只要我们在乎。


而导致小灵猫濒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度捕猎,最初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是担心的,担心公布小灵猫的活动区域会不会引来不法分子。但长远地看,物种的保护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没有哪个物种能靠着封锁消息留存下来。


所剩无几的小灵猫会遭到盗猎吗?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捕猎工具泛滥的确令人担忧,但这种放夹子的盗猎者往往是看上一片林子就放个夹子看看能夹到什么,公布与否并不会改变什么。


对于一些盗猎分子来说,得知该区域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兴许反倒能起点约束作用,毕竟捕杀国一是真的要坐牢的。而且充满监控的市区不比荒郊野外,东窗事发后可没有那么容易脱身的。


我家在江苏,江苏省和上海市一样全域禁猎,使用任何捕猎工具都是违法行为,但联想到不久之前紫金山带着夹子的獐,永远有心存侥幸的人,一点都大意不得。


小灵猫,拍摄于易武 ©猫盟CFCA


对于新江湾的小灵猫,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小种群,任何一个个体的损失都是这个小种群所无法承受的。


因此也迫切地需要保护工作尽快跟进,包括加强宣传、加强巡护、加强执法力度、以及对人类活动加以约束、对流浪猫进行管控、对附近道路车速实施限制等等,这对于一个城市的精细管理的能力确实是个挑战。


以及,预防性地说一句:所有无视栖息地只谈人工繁育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新加坡市区里有水獭、洛杉矶郊区有美洲狮、北京也在努力地迎豹回家,上海作为中国最富庶最繁华的大都市,很有必要努力一下,去留住坚守在家园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人会说这是智慧,或者是善良,但在我看来,这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最为微不足道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