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一轮更强高温释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02:08

  为何会出现?

  中央气象台中期天气预报首席、天气预报室副主任康志明介绍,我国南方大部地区的持续高温天气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影响。在副高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大气温度明显攀升,因而往往出现高温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王艳姣说,7月以来,副高稳定少动,持续控制我国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初,副高出现了一次东退过程,但8月初以来,副高再次加强西伸。最近几天,随着副热带高压特别是控制我国东部地区上空的这部分高压强度不断增强,并达到入夏以来最强,南方地区迎来新一轮高温天气。

  将持续到何时?

  康志明说,预计12日之前,江淮、江南、重庆、贵州东部等地仍维持高温晴热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6—7天,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40—41℃;12日之后,高温强度较前期有所减弱,范围缩小;8月中旬的中后期,上述地区高温少雨的状况将逐渐得到改观。

  能否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措施缓解?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毓荃介绍,针对7月以来南方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特别是因高温引发的干旱灾害,各省(市)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条件,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统计,7月29日—8月5日,高温旱区的湖北、浙江、贵州、重庆、江苏、湖南、江西等省(市)气象部门共组织实施地面人工火箭增雨和高炮增雨防雹作业1169次,发射增雨炮弹2.7万发、火箭弹2074枚。根据监测分析,在有利的阵雨云团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部分地区降水较明显。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总体来说,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并不很理想。因为天气晴空少云,水汽没有凝结,就很难形成降雨。

  影响是否已超过2003年夏季?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高级工程师王有民指出,总体上,到目前为止,近期高温天气的范围、强度及造成的影响,不如2003年夏季的大范围高温。但部分地区的高温程度和影响已逐步接近2003年。

  王有民介绍,从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范围看,2013年(6月1日—8月5日)与2003年(6月1日—8月31日)范围基本接近,即华北东南部、黄淮及其以南的大部地区。但2013年持续2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江南大部及重庆等地,而2003年还包括华南中东部的大部地区。

  从高温持续时间看,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高温持续日数明显超过2013年。不过,据预测,部分地区高温持续时间可能进一步接近2003年的情况。

  从夏季以来全国极端高温看,2013年江南、黄淮西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的极端最高气温以38—40℃为主。而2003年江淮以南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均在38℃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地区、华南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均超过40℃以上,超过40℃以上的范围远大于2013年。

  夏季持续的高温常与伏旱相伴,2003年江南至华南北部大部地区发生夏伏旱,受旱面积达960多万公顷,1400多万人、7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据初步统计,目前南方受旱面积350多万公顷,620多万人、25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近期全球为何多现高温天气?

  王艳姣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经向型环流增加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加强西伸和持续偏北,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近期也遭受了酷热高温,有些地方甚至创造或接近历史记录。7月以来,欧洲大部、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至北美洲西北部、西北大西洋[-1.40% 资金 研报]上空受持续高压脊控制,日本、美国西部、欧洲大部等地屡遭高温热浪袭击。

  高温多现,是否预示全球气温将突破平台继续上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首席专家徐影认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论,最近50年的气候变暖,人类活动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如果未来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的话,未来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温度还将继续升高,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会更频繁。但这是在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的前提下得到的一个长期变化趋势。最近十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处于增温趋缓的“平台期”。近期全球一些地方的高温,并不能确定是一个转折的信号。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7日08版 作者:刘毅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