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师组成“豪华阵容”,上海中医人走进贵州苗医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14:09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年届七旬的李阿姨几乎天天在大佛洞健康主题公园锻炼腿脚。她听闻山脚下的公园广场上有上海专家赴黔义诊,便及时赶到现场体验一番。“手法相当好啊!”对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推拿学博士生赵素红的针推服务,李阿姨竖起大拇指,道出自己父亲其实也是老中医,尽管受“传男不传女”影响,她也习得了这套基本功,“你看我手劲怎样?”两人握手说话间,她笑着请赵素红坐下,反过来为博士生推拿起肩颈,“你们也都辛苦啦!”

中国医师节之际,上海中医人走进贵州苗医乡。赵素红等来自曙光、岳阳、龙华等中医名院不同专业、不同科室的博士研究生,再次组成上中医博士生服务团,在黔西南山林中开展城乡义诊、功法训练、田野调查等。与以往20年的博士团不同,这次不仅有上中医青年教师联谊会骨干医师加盟,还有赵素红的博导、曙光医院院长房敏教授这样的大牌医生带队下乡。

【义诊山地伤病、城市慢病】

“这里看病不要钱吧?”“不要不要都不要!”在这个西南三省交界之地,从黔西南州州府兴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到布依族村落内的纳具和园康养小镇,再到顶效镇绿荫村卫生室外的集市,博士团、青教团“白大褂”师生们放弃在上海本院的门诊,差不多每天安排义诊。地方语言交流不畅,当地百姓义务翻译;午间太晒遮阳棚不够,工作人员自发打伞……市民、村民们拿到被写得满满的十多味中药方子,就像赶集后肩上背着的大背篓,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

年过古稀的叶老伯,两个多月前刚做过腰椎手术。他撩起背部的上衣,只见腰背中央留下长长一道伤疤,还有好几个拔火罐的印痕。“怎么到现在拔腿走路还是痛?”义诊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针灸科博士生王思佳蹲在地面,为叶老伯上了术后的第一次针灸。开始时,王思佳先用短针,老伯还感觉“不给劲”;第二次,王思佳改用长针,针对老伯背后相应的“阿是穴”痛点进针。一时间,14枚银针在腰椎周边定点排开;20分钟后,老伯完事起身,连说“很到位了,感觉对了!”

不论城乡,尤其山村,博士生和导师们都发现,不少患者在问诊中直言“平时基本不看病”,或者“撑到不行才看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是山区常见病症之一,有的老人家痛得无法下地行走才会求医问药。从杜仲到枸杞等,师生们也认识到现实中的医疗之难,为骨伤病患开出适宜方剂,活血强筋以缓解病痛。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生活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病”也越来越多。每次义诊,作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专委会秘书长,在陈凯先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青年教师崔龙涛台前,总是一排塑料凳坐满人,到义诊计划结束时间还排队不断咨询。他分析认为,从糖尿病到心血管病等,当地居民慢病也开始“城市化”。于是,开方之余,他总“不厌其烦”,向老乡宣导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尽量低油低盐、少酒少烟,避免“重口味”。

【操练“健身气功养肺方”】

“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晒背!”对于上中医附属岳阳医院内科学博士研究生王晓收集的照片,前来纳具和园康养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回答。王晓科普说,在中医看来,晒背属于“天灸”,也就是天然的“灸法”。而她与同学现场演示“家常”艾灸的实操方法,让康养长者纷纷举起手机,不错过任何一张PPT片子。

身为山东大汉,来自上中医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的博士生李学飞还捋起裤管、T恤,当场做起“模特”,在同学帮助下教授老人如何找对常用穴位、实现保健功效:哪里是膝盖下的足三里,哪里是肚脐上的中脘穴,哪里是手腕处的内关穴……王晓手持对老人比较合适的艾灸盒,提醒说:一个穴位通常施灸15到20分钟,灸透即可,时间太长会导致上火;频次方面,艾灸不可贪多,如果无疼痛时频繁进行,也会出现上火症状,建议每周3次左右即可。

说到也做到,“功夫”傍身的博士生还与不同年龄的各民族中医粉丝操练起功法来。来自上中医康复医学院的博士生段宏霞带头,在康养小镇广场上传授“健身气功养肺方”。此行康复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向延卫与副院长刘晓丹都与她同行,将这项心肺锻炼运动带到山地民众中。它融合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华传统功法,集动作、呼吸、意念为一体,改善肺功能、气短气促、运动能力及相应肌肉。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83岁庄阿婆,没想到在贵州避暑时也与当地人一起享受了家乡的健康养生服务。退休后大约十年前,她因病切除了一小部分肺叶,坚持每年在国内甚至海外“候鸟式养老”,“我7月份来的,9月份才走。”她笑着告诉记者,天天观察纳具和园山野中的负氧离子监测数据,下雨后可以到5万个浓度单位,平时也有3万左右,“在这里学习上中医的养肺气功,真是事半功倍。

【取鉴道地药材、苗医之道】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在群山环抱的黔西南田野调查中,中医人的视线也离不开神农百草。上中医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崔骥老师,与交叉科学研究院药学博士生于典平等,不仅眼尖辨识出长在树干上的小小石斛,而且在中元节期间民间集市上特别注意当地各味中草药材。比如有“七叶一枝花”之称的中药重楼,在上海等地由于缺货不出药方,却被他们在摊头上找到药用部分根茎,甚至还有农家直接带盆售卖植株成品,供本地人解毒消炎

中华传统医药各具特色、互学互鉴,中医人在苗医乡走进灵芝生产基地、苗药康养中心,也走进州里市里的兴义市人民医院、黔西南州中医医院等三甲医疗机构。他们坐着小板凳、围着折叠桌交流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他们与针灸科主任一起查房会诊带状疱疹病人,他们在拥有中医馆的西医院发现不同寻常的“葫芦灸”……

山海有情、黔沪牵手,上海中医药大学去年8月就与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的见证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两地中医药合作的新时期。多年见证大学师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校团委书记万婕、青年教师联谊会会长吴平都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夏这一海上名医名师的团队阵容堪称历年来最为“豪华”。

从沪黔中医药产业研究到贵州道地药材认证,作为两地对口高校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邬卫东,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孟煜,此行不仅带领高水平师生联合义诊,还与省中管局、自治州政府与卫健部门等,进一步就特色人才多地培养、道地药材单品种开发、双导师制等方面深入沟通,筹划更大突破进展。

据悉,后期,实践团师生将围绕贵州道地药材蜘蛛香研究,挖掘其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通过药物筛选和靶标垂钓技术,对苗药药物和产品研发展开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