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加强智慧城市管理,实现应急资源管理一张图”代表议案》的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13:12

尊敬的乔美玲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加强智慧城市管理,实现应急资源管理一张图”的议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们对我市防汛减灾问题的关注,为我们剖析了城市抗洪救灾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尽快建立健全我市各项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全面服务提升综合应急防灾能力。结合您们的建议,市应急局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我市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我市应急救援能力。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科普场馆等各类平台,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发推送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材、读物、动漫、游戏、影视剧、短视频等公众教育系列产品。推进安全应急知识、极端天气气候应对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推广普及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增强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依托科技场馆、教育实践基地、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场所、公众游乐体验设施等建设一批安全应急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大力培育、选树、宣传英雄模范,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凝聚强大合力。二是建立基层应急动员体系。建立基层党委领导、政府履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动员机制,制定紧急状态社会动员预案,明确应急动员职责和启动程序,做好预警提醒、应急转移、组织救援等工作。以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完善各行业系统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落实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等三项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防汛救灾。完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防汛应急工作。积极推动灾害保险业发展,发挥灾害保险在防汛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健全灾害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在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公开、准确、科学发布信息。健全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引导机制,防止不良负面信息发酵,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四是开展应急培训演练。今年,市防指各成员和各县(市、区)已陆续开展各类演练238场,参演人次19410人。涉及山洪、地质灾害转移避险、交通运输保障、市政排涝、旅游管控避险、供电保障、通信保障、教育应急停课、消防救援、南水北调抢险、卫生防疫等行业科目。5月24日,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主办,龙安区人民政府、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承办,在小南海水库举办安阳市防汛抢险救援综合实战演练,分别演练群众转移安置、巡堤查险、应急通信保障、风浪抢险、漫溢抢险、决口抢险、水上综合救援等7个科目,提升了干部群众应对暴雨洪水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为今后的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4月底,组织各县(市、区)、市防指有关成员单位参加在线培训4次,总计培训130人次。6月7日至14日,与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共同组织各县(市、区)水利局、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人武部共计160人参加为期8天的全市舟艇操作骨干集训班。6月8日至10日,组织各县(市、区)防办和市防指各成员单位300人收听收看2022年度全省防汛应急工作专题培训班线上培训。6月16日至17日,组织各县(市、区)防办和市防指各成员单位90人在汤阴县举办安阳市应急预案管理业务专题培训。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各种形式防汛知识培训292次,参加人次20896人。

  二、完善各级管理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一是提升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制定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加强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按照“人防技防并重”原则,推进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系统同步运行和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预警的精准性、时效性。加强极端天气气候尤其是暴雨的形成机理研究,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响应体系。下好“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先手棋,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规范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口径,制定预警信息发布规则,建立分部门、分灾种预警信息精细化、层级化发布制度。将信息发布与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移动软件等深度结合,完善各类媒体预警信息即时插播机制,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统一单渠道权威发布、分散多口径广泛快速传播。加强会商研判,对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强制性响应措施,各媒体平台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播发制度,紧急状态下第一时间播发应急响应指令,按规定及时采取“三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等安全避险强制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专业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联勤协作机制,构建贯通上下、互连左右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一体化指挥调度,形成救援合力。完善军地协调联动制度,建立地方党委和政府请求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四是加强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强地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各专业抢险工程力量建设,优化抗洪抢险、排水排涝、高位涉水、水域搜救等装备配备,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配备海事卫星电话、长航时通信无人机、应急发电车等特殊装备,提高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三、提升基础设施设计规格,强化防灾减灾硬件能力。

  加强城市智慧检测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完善我市应急云和大数据、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应急资源,应急管理“一张图”。

  (一)防汛指挥信息平台体系

  为深刻汲取去年郑州“7.20”暴雨洪灾教训,着力提升防汛减灾信息化水平,我市今年建成安阳市防汛指挥信息平台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水利、水文、气象、住建、应急、大数据、自然资源和规划等7个部门现有信息资源,打通了雨情、水情、工情、气象、水文、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防汛非工程措施等8类信息数据壁垒,实现了防汛抗旱“一张图展示、一站式查询、一体化监视”,为防汛指挥、决策、调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撑。

  为加快完成市防汛指挥信息平台建设,保证市防汛指挥信息平台正常高效运行,进一步落实防汛指挥实体化办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了《关于成立市防汛指挥信息平台领导小组的通知》(安防指[2022]14号),由应急、水利、住建、大数据、自规、消防、气象、水文等部门组成的办公室全体成员在市大数据应急指挥中心(市委老党校)的集中办公。

  (二)电子地图建设情况

  为提升安阳市时空信息可视化呈现及态势预测、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等能力,依托北斗导航定位、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了安阳市100余类静态-动态时空数据资源,搭建了安阳市全域地形级、市建成区城市级的时空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形成了数据共享、决策支持、协助治理的大数据平台,支撑政府疫情防控工作,满足汛期防汛应急需求,辅助企业经济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了安阳全市域的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方便从整体上直观展示山川河流、村庄分布、城市形态;集成的城市级精细三维模型,真实再现了市建成区建筑风貌,清晰显示重要建筑物特征和纹理,客观反映建筑物立面及材质等真实信息,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应用提供了精细化应用服务场景,彰显时空大数据三维服务能力。平台开发了通用GIS工具,包括在线绘制、空间量测、本地数据导入、二三维场景切换、查询搜索以及鼠标键快捷地图操作功能,满足用户地图需求。

  (三)主要实现功能

  安阳市防汛指挥信息平台系统与大数据安阳三维地图和安阳市数字孪生平台有机结合,整合接入了市水利局开发的安阳市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信息系统、市气象局的气象信息系统、市住建局的城市防汛信息系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等。

  1.气象信息系统。通过气象专网能够进行天气实况监测,查询全省雷达实况,查询高空、地面各气象要素实况观测资料(降水量、风向风速、温度、能见度等);查看卫星云图;查看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数值模式预报、中央台降水量预报、强对流天气预报等多种预报产品;及时预报预警;查询气象要素历史资料,制作精细化气象决策服务产品,是防汛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2.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1)实时显示187个遥测雨量站的降雨情况以及降雨等值面图;显示河道的实时水情、洪水过程线以及防洪指标等相关信息;显示9座大中型水库水位过程线、实时水位与特征水位比较示意图、调度运用计划、水库基本特性等防汛相关信息。(2)抗旱模块主要显示墒情信息,反映土壤含水量。(3)视频监控模块实现对全市重要水库、蓄滞洪区、水闸、重要河道断面共73处的视频监控。(4)物资模块展示了14处物资仓库的位置和存储物资信息,以及9个抢险队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5)积水点模块显示了53处城市低洼易涝积水点的位置等信息。(6)工情模块展示了9条主要河流的基本情况、21处分洪口的启用条件、位置,5座大中型水闸的基本资料,7处蓄滞洪区的基本资料。其它河道、水闸的信息也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

  3.山洪灾害信息系统。该系统为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比较成熟完善,山洪灾害危险区资料比较翔实,能够监测灾害区域,及时发出警报和预警短信。

  4.地质灾害系统。能够查询87处地质灾害风险点位置、主要特征、风险等级、防灾预案等详细信息,15个地质灾害中高风险点的视频监控。

  5.南水北调左岸排水风险点信息系统。能够显示我市南水北调防汛示意图,以及9处交叉河道、15座左岸水库23处左岸排水沟基本情况。正在建设风险隐患较大的11处左岸排水和4处主要防洪河道交叉处的视频监控系统。

  6.城市防汛信息系统。能够查询城市排涝队伍、物资装备、设备等信息,53处城市低洼易涝积水点信息,实现积水情况实时监测。

  (四)下一步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协调各部门、行业,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健全气象、水利等信息资源整合与协调机制,打破部门、行业藩篱,转变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建管模式,强化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与应急管理系统的统筹整合,深化大数据和多系统之间的融合,同时积极主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建设、指挥信息平台软硬件基础条件,建立实战化应急指挥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大抢险救援资金和投入,打赢抗洪救灾每一次战斗。

  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原则,不断查漏补缺,保质保量备足备齐安全度汛各项储备物资。全市防汛物资储备3005万元。市级市政排涝抢险设备价值1114.6万元,包括5台大型移动泵及4台牵引式抽水车,多辆自卸车、30铲车、W130挖掘机等装备。抢险物料、救生器材、抢险机具等储备均达到要求水平。各县(市、区)正在加快推进应急储备物资库建设。我市现有防汛抢险物资主要有:编织袋、麻袋183.62万条、铅丝76.41吨、应急排水抢险车16台、排涝设备1138台(套)、挖掘机299台、推土机155台、铲车390台、冲锋舟(橡皮舟)374艘(只)、照明设备10076台(套)、桩木501立方米、块石5400立方米、救生衣2.5万件、救生圈3487只。

  五、提升发展理念,解决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问题。

  一是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气候可行性论证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将防灾减灾救灾作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点工作范围,及时研究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重大问题,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二是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完善防洪排涝标准和医院、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抗灾设防标准,提高城市防洪、城市排涝、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城市公共地下空间防护标准,实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强化城市“里子”工程建设。开展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实施重要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强对城市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通讯站、变配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提高设施防洪排涝标准。对位于地下空间的备用供电、排水泵站、高价值设备等关键设施实施分类改造,修订相关标准,强化封闭、抗淹、迁移等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运行安全。全面提升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实现智慧管理“一张网”。四是全面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022年,我市纳入省水利厅灾后重建专项规划内项目共8大类171个,总投资6.65亿元。今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水利灾后重建汇报,并前往现场实地调研,通过建强专班队伍,细化推进台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工程建设进度督导,强力推进水毁工程修复。其中汛前必须完工项目111个,总投资5.26亿元,截至目前所有水毁工程已全部完工。

  再次感谢您们对我市防灾减灾问题的关注。建立健全我市各项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也诚恳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您们更多的理解与监督。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