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观长三角丨曾几度错失发展良机的太仓,终于“大器晚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17:53

在苏南,提起县域经济,有“苏南四小龙”之称的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久负盛名,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一直备受瞩目。

同样地处苏南腹地的苏州下辖县级市太仓,相比之下更为低调。虽也常年位居各类百强县榜单前十,太仓却一直无法和“苏南四小龙”相提并论。

而如今,太仓拿出了“搅局者”的气势。工信部赛迪顾问近日发布最新百强县榜单,太仓连续第二年位居第六位,仅次于“苏南四小龙”和福建晋江。

以“赛迪百强县”为坐标系,此前太仓曾长期排在第十名左右,2017年至2019年分别排名第十二、第十和第九位,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内位居第七位,2023年前进一位至第六位,今年进一步巩固排名。

在榜单头部,前进一到两位并不容易。尽管百强县榜单并没有官方版本,都是由第三方机构评出,且各自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根据《光明日报》刊发的《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太仓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榜单中位列第二位,在“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榜单中位列第三位,在“全国新型城镇化百强县”榜单中位列第三位。

曾几度错失发展良机的太仓,终于“大器晚成”?

错失机遇后,太仓的追赶之路

太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系苏州代管的县级市。

太仓的区位优越,西靠常熟东临上海,主城区和上海市嘉定区只有一河之隔,堪称离上海最近的江苏城市。

太仓城区。 图来自“太仓发布”

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背靠国际大都市上海,太仓发展在想象中应该是顺风顺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却看着昔日“苏州小六子”昆山,不断开放发展,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太仓和昆山的差距也一度拉大。澎湃新闻()检索《苏州年鉴》获悉,2001年昆山GDP达230.8亿,太仓达157.9亿,是昆山的2/3左右。但到了2020年,太仓GDP只有昆山的1/3不到了。

尽管上海修到外省市的首条公路就是通往太仓的沪太路,但那已经是1921年的事了。近些年来,说起上海的“卫星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昆山。

2010年,沪宁城际建成通车,从南京出发,经常州、无锡、苏州,从昆山进入上海。次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抵达苏州后同样是经昆山进入上海。

2013年,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上海地铁11号线开通,终点昆山花桥,沪昆之间全面进入“同城化时代”。太仓似乎被遗忘了。

但这几年,太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数据显示,太仓GDP达1734亿元,和昆山GDP比重较2020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和常熟GDP比重较2020年提升了3.3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6.18亿元,增长7.7%,增速高于苏州大市1.5个百分点,列各板块第一。同期,太仓新增“四上”单位,也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共计90家,在苏州各个板块之中居首位,占苏州入库总数的18.8%。

目前,太仓已形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也在加速成长。“3+3”产业,也成为太仓近年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底气和“实力担当”。

比如航空航天产业,太仓短短数年间已与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已聚北航天航长鹰、美国穆格、华钛瑞翔、吉太航空、星河动力等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60家,年产值超2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太仓签约低空经济项目63个、总投资154.3亿元,列苏州第一。

异军突起的“德企之乡”

7月底举行的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太仓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东表示,太仓如今是一座“近悦远来”的城市。

太仓距离上海很近,正以交通互联夯实“近”的基础,以产业协同放大“近”的优势,以创新合作丰富“近”的内涵;“悦”指的是幸福底蕴,太仓矢志描绘赏心悦目的美好图景,“幸福”二字已经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基因中;“远”指的是开拓精神,600多年前,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从太仓起航,时至今日,太仓港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来”指的是开放姿态,太仓始终欢迎各方朋友纷至沓来,体现在对外交流的广泛全面,也体现在对德合作的扎实深入,还体现在对企服务的贴心高效。

其实,如果将“近悦远来”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开放。

开放一定是太仓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一方面是用好家门口的发展机遇,打好“融沪牌”。在合作方面,太仓70%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都是和上海方面开展,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8+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建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共建科创载体。

另一方面,是对德合作。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正式落户太仓开始,太仓与德国制造携手已经超过30年。

近年来,太仓对德合作速度还在加快。从第1家到第100家德企落户,太仓用了14年,而从第400家到第500家德企落户,太仓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今年1至5月,太仓新引进德资项目22个,德企总数目前已突破530家,完成德资实际使用外资1.13亿美元,占外资总量的56.5%。

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 图来自“太仓发布”

据公开信息,目前,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有6家落户太仓,德国前20强家族企业有8家投资太仓,落户太仓的“隐形冠军”德企超50家,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太仓现已成为中国德资企业集聚度最高、发展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对德合作三十年,太仓基本形成了从创新主体的集聚,到创新产业的集聚,再到创新人才的集聚。

去年6月,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太仓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也是唯一的县级市参加论坛。“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还高。”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

做强“一号工程”太仓港

除了对德合作,太仓还手握一张“王牌”,那就是太仓港。

太仓因太仓港而得名,古称“六国码头”,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港如今是国家一类口岸,也是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在苏南各强县中,拥有如此“强港”,太仓几乎是唯一。

今年4月,苏州市委主要领导在专题调研太仓工作时指出,港口、上海是太仓发展最重要的逻辑和基础,特别是太仓港,对整个苏南来说都是决定性的,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作为“一号工程”来做。

一个多月后,太仓港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召开,聚焦港口发展“一号工程”,会上发布了《推动太仓港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一号工程”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方案提出,要全面提升港口枢纽能级。目标到2027年,太仓港口岸综合效率和服务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智慧化、绿色化发展达到国内领先,年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箱,年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江海河中转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地位持续巩固,“大船大港”效应更加明显,“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港区基本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地位基本确立。

还有,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30家,现代物贸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港航服务业加速集聚,沿江现代服务业“两极一带、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太仓港。 图来自“太仓发布”

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在会上表示,太仓要聚焦“一号工程”,增强太仓港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

他说,牢牢把握住港口这一独特资源禀赋,以港兴市、以港强市。要紧盯“一张蓝图”,打好太仓港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持续丰富港城功能,精心描绘以港强市枢纽城的美好蓝图。

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口党工委书记汪香元表示,太仓具体将坚持以“资源整合”推动港口建设,加速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构建高效集疏运体系、织密贸易航线网络;坚持以“业态融合”做强临港产业,全力打造区域性贸易中心、全力打造沿江现代服务业高地、全力拓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优势。

数据显示,去年,太仓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今年上半年,太仓市外贸进出口579.1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330.3亿元,增长15.5%;进口248.8亿元,增长2.3%。太仓市外贸增幅分别高于全省、苏州市1.1个、0.2个百分点。

太仓港在由“物流港”向“物贸港”转型的过程中,“建总仓、到太仓”的产业名片也在不断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