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9 22:28

九华山:精心打造国际一流佛教道场

文/徐 影

 

 

 

安徽省池州市北临长江,南接黄山,境内风光秀丽,处处山清水秀,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重要的国际性佛教道场“莲花佛国”九华山风景区就在池州境内。

2007年4月12日,面积为120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为53.85平方公里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圣境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世界旅游胜地 国际佛教道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佛教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沉淀的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今日的风景名山、历史名山、文化名山、佛教名山。 九华山以奇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南朝时,因山奇景秀,峰峦异状,高出云表,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朝诗仙李白游山时,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咏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华名遂闻于天下”。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号称九十九峰。山间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气象万千。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唐代诗人刘禹锡赞曰:“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则云:“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不仅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九华山更以佛教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据考证,九华山的佛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子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弘扬大愿、奉献、孝道、慈悲的地藏精神。佛文化与山水文化的结合,使九华山成为海内外,特别是在汉文化圈及东南亚一带,具有十分尊崇地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目前,九华山保存寺庙99座,有僧尼1000余人。这些寺庙建筑具有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风格;佛教徒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形成僧俗杂居、农禅并重的独特的民风民俗。长期以来,到九华山朝山礼佛的佛教徒和信仰者络绎不绝,一年四季九华山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梵音袅袅,佛教氛围十分浓厚。漫步在九华山,不论是在巍峨的莲花峰,还是在称为“天上街市”的九华街,晨钟暮鼓声悠远绵长,僧尼们的诵经声此起彼伏,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心灵顿时会开朗平和起来。 打造神奇灵秀地 构建和谐风景区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开发战略的北部主景区,九华山近些年先后荣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池州市副市长方志恒在谈及九华山区位优势、交通状况、特色资源等如数家珍,对九华山的未来旅游开发充满信心。

曾几何时,慕名而来上九华山朝山礼佛、休闲观光的游客总感到交通的不便。现在,一个水、路、空“三位一体”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已初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九华山脚下,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和铜九铁路交汇在一起,正在建设中的九华山旅游机场将开辟与国内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航线,外籍游轮现已直接通达池州旅游专门码头。人们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方式到达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

九华山僧俗杂居、农禅并重的特色民俗风情,也决定了和谐景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池州市旅游局局长桂林介绍说,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经营者涌入主景区,从事旅游服务业,酒楼、商铺林立,九华街日趋城镇化,村(居)民、经营户与游人、香客等成份复杂,游客空间不足,环境不堪重负。

2003年1月1日,《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此为指导,一系列综合整治行动在景区全方位展开:强化封山育林,抓好退耕还林,打击开山毁林;开展青(阳)贵(池)石(台)九(华山)毗邻区域联防,建设九华山风景区森林防火远程图像监控决策信息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寺庙及文物的修缮保护……

以《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报批为契机,九华山景区再次展开综合整治:山上做“减”法,“只拆不建,只出不进”;山下做“加”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山上山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精心塑造魅力九华,构建和谐风景区。

2006年,池州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九华山风景区大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童怀伟为组长的九华山旅游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每月上山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对景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直接领导,靠前指挥。市长方西屏把景区发展拎在手上抓,带领市直部门强抓落实,做好服务。

池州市委、市政府对九华山风景区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街区环境和旅游市场综合整治。2006年,景区管委会累计投资1.3亿元,高标准、精细化、快速度地实施街区环境整治,先后拆除各类建筑5万多平方米;重新规划整治迎仙桥、吊兰桥等地段,核心景区主入口实现人车分流;全面完成了桥庵至凤凰松13公里盘山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对祗园禅寺至百岁宫至肉身殿沿线有碍观瞻的摊点、临时建筑物1772平方米进行拆除整治;发布并统一使用九华山风景区形象标志,建立较为完善的景区标识系统;开工建设由亚行贷款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数字九华山”,构建景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监管体系;集中半年时间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规范旅行社、导游经营服务行为,开展交通门票秩序整顿,加强道风道场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香烛市场整治……

近几年来,九华山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但逐年大幅增加的游客接待量,给景区环境管理带来了难以承载的负荷,高密度的建筑,蜂拥而至的客流,使弹丸之地九华街常常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针对这种状况,景区党工委、管委会痛下决心,决定实施下迁工程,为生态让道,还佛国净土,给游客腾出更多空间。从2002年开始,先后搬迁了门票管理所、长途汽车站、集团公司总部,新建了交通转换中心、行政中心等。2006年7月28日,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及直属机构从核心景区九华街搬迁至山下13公里的柯村新区。现在,柯村景区一座99米高的露天菩萨大铜像正在崛立,一个以佛文化为内核的新景区又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九华山人1988年描绘的规划蓝图,终于变成了美好现实。

九华山在经过综合整治工作之后,得到了建设部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检查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验收组、5A级旅游景区国家验收组的高度赞扬。2006年,九华山风景区成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十三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和首批安徽省文明风景旅游区之一。 “二次创业,二次开发”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以九华山为龙头的秀美山水,是池州体现后发优势最重要的禀赋资源之一。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决定了九华山景区将在池州的城市化浪潮中立于船头,不断追求做大做强。

2006年6月,负责九华山运营管理的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投资集团公司、安徽嘉润投资集团公司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书,两家投资企业以1亿元的资本正式加盟九华股份,使九华股份公司股东增加到7家,实力大增。

按照池州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未来五年,池州将积极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战略,继续加大九华山的开发开放力度,做强池州旅游发展的龙头,确保九华股份公司上市,以九华山为龙头,形成中心辐射、区域联动、特色互补、层次配套的全市大旅游格局,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

据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贵杰介绍,从2000年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现在,九华山已经跨出了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变革创新发展新阶段。

王贵杰认为,九华山已经完成了提升“吃、住、游”产品的档次、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但如果照以往的发展速度,只能像蜗牛一样,与市场发展、开放、开发不相适应,会错失发展机遇的。因此,必须调整景区的发展模式,实施“二次创业,二次开发”。“十一五”期间,将是九华山做大做强、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

据介绍,为加快世界级旅游胜地、国际性佛教道场建设,九华山风景区将继续依托佛教文化、山水文化、生态乡村“三大资源”;加快推进九华股份上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引智、重点项目建设“四项工作”;实施景区品牌化、产品精品化、营销多元化、服务规范化、人才集聚化“五大战略”;实现景区农民向居民转变、九华街集镇向景区(景点)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个体分散经营向联合体经营转变、景区管理权向基层转变、朝山礼佛向佛教文化旅游转变等“六个转变”,力争到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努力把九华山建设成为品位独特、设施配套、管理规范、发展和谐的全国一流景区,实现“国际重要佛教道场、世界一流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