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宝鸡塑新景 增绿富民添活力——宝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15:28

  秦岭横亘,渭河流淌,八百里秦川最西端的宝鸡,因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的厚重文化而名扬天下,更因秦岭南屏、关山北障、渭水中流的生态绿韵,而成为我国西北版图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

  盛夏八月,本刊记者随中央新闻媒体“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访团走进宝鸡,感受森林城市绿色之花大放异彩。

  城市森林系统初现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宝鸡市以绿色宝鸡建设为主线,持续实施城区、台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镇、旅游景区等绿化和“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等为支撑的“九大工程”。在这片1.81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大地上,累计建成绿色林带1万多公里,植树2亿多株,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52.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5.26%。形成了城镇森林绿地建点、道路水系林网连片、百公里川原绿荫成带、周边环山景观扩面的森林生态系统,城乡处处见树见绿。

  森林俨然已成为宝鸡的天然名片,而绿色更是成为了宝鸡的鲜明符号。

  “宝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有十年之久,随着森林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森林系统已经初现,宝鸡的小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陕西省宝鸡市林业局局长陈天仓说,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市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85%以上,宝鸡的天空更是被誉为“关中最好的天、最蓝的天”。

  宝鸡南依秦岭,北靠渭河北坡,“山、水、塬、林”皆有,依山育林、蓄水造景,在主城区先后建成了九龙山、代家湾等郊野生态游园10多个,渭河公园、炎帝园等绿地广场200多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62%,绿化覆盖率40.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7平方米,充分彰显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园林城市特色。

  渭河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海平介绍,宝鸡市的渭河公园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园,全长3公里,渭河两岸栽种着樱花、竹子等30余种70余万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绿地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

  “你别看现在这里环境那么好,以前这里可都是荒滩荒地,起风的时候漫天的黄沙,根本就没有人来。”正在渭河畔散步的69岁退休市民魏瑞明对记者说。谈到渭河公园这些年的改变,魏瑞明赞不绝口:“这些年渭河沿岸变化太大了,如今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天也更蓝了。”从魏瑞明家步行到渭河公园只要几分钟,“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能够欢欢乐乐地度过晚年,感到很幸福。”

  2005年,宝鸡市便已提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并在陕西率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2012年以来,根据陕西省提出的“陕北高原大绿化、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的建设目标,宝鸡市按照“一屏五带八化”的总体布局,持续推进城镇绿化提升、农村绿化覆盖和重点区域绿化延伸,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打造“绿色宝鸡”升级版。

  如今宝鸡市境内的公路、铁路沿线几乎全被绿色覆盖,道路绿化率达到90%,形成了连霍高速、宝汉高速、法汤路、西宝客专等千里绿色长廊新景观,使多年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的国际大通道在宝鸡段实现了向“绿色景观通道”的华丽转身。在北坡、南山、千河两侧以及城镇周边坡面,同样放眼便是绿色,累计造林面积达70多万亩,建成了凤县月亮湾、麟游县青莲山、陈仓区北坡、岐山县周公庙等一批环城镇森林景观。

  宝鸡市林业局副局长杨鹏辉告诉记者,宝鸡市营造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有70公里,“这其中就包括七星河湿地公园、十里芦苇荡景观等,宝鸡市依托全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营造了防护景观林带300公里,保护湿地9万亩,水系绿化率达到90.6%,市区地表水Ⅳ类以上水体比率达到100%。”

  创森经济效益显著 工业生态发展

  随着生态优势的日益彰显,林特产业、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生态产业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带、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带和南山西山百万亩花椒、关山乔山百万亩核桃带初具规模,原生态景区建设景象喜人。

  杨鹏辉对记者说,全市发展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水果经济林180多万亩,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260多万亩,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经营面积达到252万亩,森林旅游年收入上亿元。

  岐山县安乐唐家岭村种植猕猴桃6000余亩,年产量1.7万吨,产值8000万元以上,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猕猴桃)示范村,“岐安唐”商标获得“ 2015中国果品百强品牌”称号⋯⋯岐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累计注册成立了鱼龙花椒、永红猕猴桃、金红苹果等70多个专业合作社,各类经济林木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民俗村”层出不穷,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成了林区增收的真实写照。带动新农村生态建设向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迈进。

  在宝鸡市金台区北坡胜利塬边的西府天地民俗村,民俗焕彩,绿树成荫,一幢幢汉韵秦风特色的别墅式村民住宅整齐地坐落在宽敞的道路两旁。村内游乐场、农家乐等一应俱全,骑着双人、多人自行车观光游览的游客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原来的胜利村与现在可谓是天壤之别,胜利村村民过去主要居住在半坡及塬边,属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金台区西府天地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叶国君介绍,2007年,按照“搬得出去,留得住,付得起,能致富”的要求,村民们搬进了统建房,原村民集中居住区则改造成具有西北民俗特色的休闲、观光、体验、旅游功能的民俗村。

  西府天地民俗村是“三化一片林”(即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一村一片生态林或经济林)建设的示范村,曾荣获“宝鸡市最美乡村第一名”。西府天地如今已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游憩的好去处,当地村民依靠旅游创收逐渐富了起来,“目前共有160户村民经营着农家乐,户年均收入10万元,最高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叶国君说,不仅如此,通过景区打工、果蔬采摘、养殖等多种方式还带动了周边2000多人的就业,其中仅大学生就有289名。

  “生态环境好,是一些大型集团、企业愿意落户宝鸡的重要原因。”陈天仓说,很多人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与工业发展不可兼得,但宝鸡却做到了生态、工业齐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我们的目标是把宝鸡打造成‘西部工业城市里生态最美,生态最美的城市里工业最强’的城市。”

  作为西北工业重镇的宝鸡,工业是其发展的经济支柱,决定着宝鸡的兴衰。经过几十年努力,宝鸡形成了种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宝钛集团、石油钢管、宝鸡桥梁厂等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实现了造林向造景转变、造林向创收转变、造林向造富转变。宝鸡的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凸显,生态环境这张特殊的绿色名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

  宝鸡市眉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71米,因其山顶终年积雪,素有“万年冰川”之称。太白山的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达 1.1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富含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正是因为太白山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打动了“农夫山泉”,让投资21.7亿元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项目落户到了宝鸡。

  除此之外,近几年,德国西门子、法国威望迪、今麦郎、吉利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宝鸡工业的发展凝聚了新的爆发力,全市的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在陕西关中地区领先。

  生态理念形成共识 全民共建森林城市

  宝鸡市始终把群众参与、企业支持、城乡整体推动作为绿色宝鸡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倡议、媒体宣传、社会呼吁,引导和激发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这项利国利民的“绿色战役”转化成引领时尚的公益行动。

  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适龄公民达到200多万人次,广泛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认管等活动。每年造林季节,组织党政机关营造“干群林”,驻地部队营造“双拥林”,妇联、共青团营造“巾帼林”、“共青林”,新闻单位营造“听众林”、“记者林”,离退休老干部营造“夕阳林”,企业、协会营造“纪念林”⋯⋯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2%。

  在管护上,建立和完善了城市“绿线”、“蓝线”、“紫线”等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树木保护制度,栽管并重、常年管护。市县政府先后配发浇水车200多辆、浇水泵400多台,推动抗旱浇水;开展航空护林,三夏三秋护树护绿活动。形成了县区负责、三级管护的长效机制。

  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在全市城乡间产生了共鸣,在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城乡联动。“全市上下爱绿、护绿、植绿的意识大大增强。”陈天仓对记者说,尤其是农民,对绿色、环境、退耕还林等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2012年以来,宝鸡市在渭河北坡推广“政府出规划、企业出资金、村组出土地”的企地共建模式。杨鹏辉介绍,企地共建作为宝鸡独创的绿化模式,是采取以资代劳、职工或聘请专业队造林、委托基地所在村组实施“三种形式”,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化,带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曾被评为“2012中国城市十大年度生活现象”在全国推广。

  杨鹏辉对记者说,企业对于企地共建模式是表示支持的,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自身和当地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通过这个机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这几年来,宝鸡市采用企地共建的模式在市区南山建成了九龙山、冯家塬、怡馨园等14个生态公园。共组织83个企事业单位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7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83个,年均社会义务植树800多万株。营造以彩叶树种为主的景观片林7300亩,建成塬顶防护林带630亩,绿化陡崖、沟壑2161亩,形成了横贯东西的百公里森林屏障。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是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共鸣,是城市万妙风景与人文灵气的交汇。宝鸡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坚持森林文化和历史文化相交融,先后开发建设人文、自然景点300处,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植物园、观赏园等生态科普教育基地30多处。

  每年定期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教育活动,相继出版了《宝鸡古树名木》、《宝鸡鸟类》、《宝鸡森林动植物》等林业生态成果,展示宣传森林城市、绿色宝鸡成果,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共识。

  人间万事出艰辛,历尽天华成此景。随着城市活力和品位不断增强,宝鸡市相继摘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桂冠,跻身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