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平江县名的由来
2020-12-14 11:16
朱冒柏
平江历史悠久,“平江”这个名字也非常神秘。文人墨客们喜欢研究“平江”名称的由来。为什么不是以母亲河“汨水”直接命名 ?是不是跟屈原(屈平)有什么关系?“平江”到底有什么出处?
不同的说法
关于平江县名称的由来,文史界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后唐 “昌江县”更名时,因昌江自南江桥以下“二十五里无水响”,故名“平江县”。《平江县志》( 1994版)说法类似:(昌江)因从南江到杨梅江45里间,水流平缓,故有平江之称。
第二种说法。后唐时,因县治(即今老城 - 鹤岭)周围地势平坦,江水至此平静无波,改“昌江县”为“平江县”。
第三种说法。来自于清朝平江知县俞凤翰为县衙撰书的一副长联: “是邦田少山多,介鄂赣两省上游,区爽挹君山,岳州本由天岳置;自古地以人传,吊汨罗千载呜咽,水魂依沙港,平江或因屈平名”。屈原又叫屈平,在汨罗江沉砂港怀沙沉江,“平江”是屈平的“平”与汨罗江的“江”结合命名的,“平江或因屈平名”,有纪念屈原的意思。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平江文史研究者多倾向于第三种。原因有二:一是认为清朝平江县令写入县衙的对联之中,应是有所考究,可以作为依据;二是平江县名称跟历史名人屈原挂钩,既有纪念之意,又增文化底蕴。
古籍的记载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关于平江名称的由来还有第四种说法。明弘治《湖广岳州府志》记载: “平江以昌、纯诸水合流而无奔溃,故名”。意思是,平江县因昌水、纯水等诸多支流汇入汨水,水流平缓,并无奔腾湍急现象,所以得名。康熙《平江县志》也有记载:“县名罗、名昌,后名平,皆以昌、纯诸水合流无奔溃得名。”与《湖广岳州府志》记载一致。
“昌水”,自然指“昌江”。“纯水”是指哪里?《水经注》《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对纯水都有记载。《读史方舆纪要》载:汨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源出江西宁州(修水县)……至县东合纯、卢二水,径县复折而西北会昌水下流入湘阴界。又载:连云山即纯山,纯水出其下。《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汨水自江西义宁州流入,至县东,合纯、卢二水,径县西会昌水,又西流……。明清所修县志综合历史古籍,得出如下结论:一由灶门洞出田岩,径献钟方石入汨,一由徐家洞出高塅东山,径塔水桥入汨,均应称纯水。由此可见,纯水实质上是连云山所出之水的统称。
“平江以昌、纯诸水合流而无奔溃,故名”。汨水支流 141条,此话只提及昌水、纯水,什么缘由?因为昌水出自幕阜山,纯水出自连云山(纯山),两山是全境最雄伟之山,两山、两水有代表性。
笔者的推理
对比四种说法,笔者觉得,第四种说法更可靠、更权威。理由如下:
从县名出处来看,第四种说法源自古代志书,具有权威性。第四种说法来源于《湖广岳州府志》和康熙《平江县志》,《岳州府志》记载比俞凤翰的 “联论”早 350年以上,康熙《平江县志》记载也比“联论”早150年以上。志书形成的年代越久远,是越接近历史事实的。《平江县志》(1994版)“(昌江)因从南江到杨梅江45里间,水流平缓,故有平江之称”的说法真实性存疑,因为《平江县志》(1994版)与《明清方志会刊--平江县志》几乎同时出版发行,而《明清方志会刊--平江县志》综合了《湖广岳州府志》和康熙《平江县志》的主要内容,两部志书对县名居然存在绝然不同的说法,显然是从老志书到新志书的传承上出现了疏忽。第三种说法“平江或因屈平名”,一个“或”字说明并无依据。根据明清志书的记载,可以排除第一、第二、第三种说法。
从县名沿革来看,第四种说法符合县名变化规律,具有合理性。平江,古属罗子国,秦时属罗县,公元 172--178 年(东汉)建汉昌县,公元229年(三国)更名为吴昌县,公元589年(隋)并入罗县,罗县在公元625年(唐)并入湘阴县,公元706年(唐)从湘阴县析东境为昌江县,公元923年(后唐),更名为平江县,县名沿用至今。从县名沿革可以看出,单独设县时,先后叫汉昌县、吴昌县、昌江县。这里有两个特点。特点之一,三个名称都含有“昌”字,为什么?《名胜志》记载,“昌字水,山涧中有巨石,水绕其旁,形如昌字,故名。”“昌”寓意繁荣昌盛,而且读音响亮,古人看重寓意,故以“昌”字为县命名。特点之二,汉昌县设立于汉朝,吴昌县设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都尊国号为首名。《岳阳风土记》:唐改吴昌县,以界内昌江名之。还是坚持使用“昌”字。从昌江县到平江县,为什么要改名,又有什么规律?明清《平江县志》记载,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梁灭亡,县境归属后唐,为避庄宗皇帝祖父李国昌讳,改“昌江县”为“平江县”,这就是原因,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因为县城从中县坪(安定)迁到鹤岭(今县城老城区),根据江水平静无波而改名。“平江”二字表面上规避了“昌”字,范围上仍然包含昌水,意义上包含“昌”字,可见古人用心良苦。这也是古人宁愿用昌水取名,用“平江”取名,不愿以母亲河--汨水命名的重要原因。“平江以昌、纯诸水合流而无奔溃,故名”,正是说明,平江不仅仅只有“昌江二十五里无水响”“南江到杨梅江45里间,水流平缓”“县治周围地势平坦,江水至此平静无波”,而是平江整个水系基本形态是平缓的。清朝、民国时期,汨水上至长寿、下通洞庭的发达水运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本条推理,可以排除第一、第二、第三种说法。
从历史地名来看,第四种说法符合古代地名命名一般规律,具有可靠性。从《周易》《左传》《禹贡》等历史古籍地理命名规律来看,中国古代地名多以山水、位置、气象、地形、典故、物产、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四季、八卦等命名。比如我县以山水命名的有石壁潭,以物产命名的有桃洞,以神话故事命名的有梅仙,以气象命名的有连云山,以现象命名的有长寿,以矿产命名的有黄金洞,等等。 “平江”二字,从字面上看就知道属于以水系形态命名,符合中国古代地名命名一般规律。在古代以人物命名地名的情况属极个别现象,或以姓氏命名,如阳樊;或以与人物相关事项命名,如炎陵。屈原虽然是忠君代表,爱国诗人,但他人生不顺、抱负难展、忧愤郁结,迷信的古人很难用失意者的名字作为地名,即使作为地名,也会使用“屈子”或者他的作品作为地名,断不会直呼其名。古人纪念圣贤的方法一般不用人名作为地名,而是通过建祠建庙来表达敬意,如南宋平江建立忠孝双庙,忠庙纪念屈原,孝庙纪念罗孝子,后来还建有屈子祠,当然,建祠建庙除了纪念的需要,同时也是官府加强“意识形态”、教化民众的需要。根据此条分析,可以再次排除第三种说法。
可惜的是,关于平江名称的由来,坊间传说的倒是口口相传,没人忘却;古籍记载的却是知之甚少,几近淹没。或许是 “平江以昌、纯诸水合流而无奔溃,故名” 这个说法太过深奥、太过古典了吧。不管怎样,笔者还是推崇第四种说法。
(作者系余坪镇人,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