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庐江之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3 10:47

以十年作为记录的锚点,一座县城会经历怎样的成长,又会演绎什么样的变迁?

近日,“合肥这十年”庐江篇新闻通报会在庐江县举行,央广网记者走进这座安徽省合肥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资源禀赋最好的县,感受十年巨变。

十年间,庐江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74.5亿元提升到547.2亿元,跨越四个“百亿”大关,全省排名从第20位提升到第7位。

十年间,庐江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4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8%提升至54.72%,“花园小城”展露新颜。

十年间,庐江支柱产业从农产品加工、矿产、机械制造及汽配的“老三样”,迭变为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配套“新三篇”。

……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加坚定地前行。

通报会上,庐江县委书记许华为谈及庐江县未来“全省进五强,全国进百强”的发展目标时表示:“大家都是一身激情,一身干劲,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空间嬗变

从“东扩西移”到“合肥南部新城”

庐江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余脉,是合肥的南大门。

早在2008年,为打破县城发展的空间局限,庐江开启“城区东扩,产业西移”发展战略,在老城区以东规划10.73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拉开了县城的发展框架。

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如今的城东新区建设基本完成,庐江中学、庐江县人民医院城东分院、庐江大剧院、城东公园、庐江名人馆、庐江体育馆、庐江广电中心等一系列公共配套齐备。狭长的东顾山公园绿色苍翠,四季皆景,为新区戴上一条翡翠项链。水体面积近89000平方米的城东水体公园,成为庐江最闪耀的明眸。“半城山水半城居”的新区已经成为庐江新的“城市会客厅”。

半城山水半城居的城东新区(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老县城的“更新”同步被提上日程。

庐江选择从“水”破题。庐江县城历史悠久,曾经的县城古城垣与城门均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绕城而过的“护城河”依然流经老城区。据了解,庐江老县城水系发达,不仅有移水水库,还有著名的“四河”——县河、中塘河、东门河、苏家河。

曾经的庐江县河,水清岸绿,“绣溪春涨”更是庐江古八景之一。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县河的水体变黑,环境逐步恶化。

为彻底改变水环境,重现“碧水绕城”的景观,庐江县加大力度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2014年全面完成原庐城镇地下管网改造,2016年所有河流水质达到Ⅴ类标准。此外,通过在苏家河和东大河上游分别建立储蓄水库,高标准地建设庐城内部循环、外部连通的城市水系,引水入城、聚水润城,实施活水增绿工程,庐江形成了公园河道一体的休闲圈,打造亲水和谐县城。

文昌坝上游河道旁,游人垂钓,两岸青草连片,绿树成荫,三三两两市民悠闲地漫步……如今的东门大河两岸景观廊道已经变身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环境变好了,水也变清了,我每天都来这边遛弯。”今年82岁在东门大河边住了30多年的张长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东门大河上建起的文昌坝风雨廊桥(央广网发 夏莲芳 摄)

据介绍,十年间,庐江县先后建成城东水体公园、大外环绿廊、四河景观带等9处大体量、高水平绿地和顾源、观星园等24处高品质小游园,城区园林绿化面积十年间增加了480万平方米,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花园小城”展露新颜。

“融入大合肥”,2011年区划调整后,庐江县划归合肥市,十多年来,庐江一路向北。

2016年对合铜路合肥段按照国道的高标准进行升级改造,2017年完成合安高速“四改八”改扩建,极大地方便了庐江到合肥的通勤。

“如果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全面通车,庐江就将纳入合肥的半小时经济圈。”据庐江县委书记许华为介绍,目前,徽州大道南延工程起点为合肥滨湖新区,经肥西三河东,直接连接庐江新二军路,全长约47.2里,目前庐江段已经全面通车。“在庐江最北边,我们谋划了一个南部新城,现在新城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正在开工建设!”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庐江段已正式开通(央广网发 夏莲芳 摄)

据介绍,“合肥南部新城”又称“合庐产业新城”,位于庐江县北部,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庐江段穿城而过,合九铁路、合安高铁、合铜公路贯穿南北,汤池大道、盛同路横贯东西。规划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5万人。

记者看到,目前合庐产业新城新型城镇化(一期)安置房正在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按照规划,合庐产业新城将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建设理念,主动承接合肥主城区功能疏解需求,成为合肥滨湖科学城和合肥南部增长翼的重要载体、国家级农高区的展示窗口、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产业迭变

“老三样”升级“新三篇”

庐江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已探明矿藏33种,其中铅、锌、硫铁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明矾石储量位于全国第二。

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矿产、装备制造是庐江传统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也就是‘老三篇’。”庐江县有关负责人介绍。

“农产品加工业不够高效,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大,装备制造业太传统”,当“老三篇”的弊端逐步显现,庐江开始谋新谋变,产业升级之路由此开启。

答案往往隐藏在问题中。

合肥2007年投资京东方,2011年投资长鑫/兆易创新,2019年投资蔚来……通过一连串龙头项目的引进,合肥逐渐形成了“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布局。以“融入大合肥、对接沪苏浙”为主攻方向的庐江,也迅速在产业结构升级上找到突破口。

十年来,“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为合肥市主导产业做配套”成为庐江县招商引资的主要战略。

2015年总部位于合肥的国轩高科在电池材料方面的研发取得突破,开始在全国进行生产基地的选址,“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招商部门说,如果落在庐江,他们三天之内完成土地平整!三天之后我们来看,果然平整好了。”国轩高科合肥庐江材料制造基地总经理贾宝成回忆起当初落户庐江时的情景,依然感到不可思议。

高效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国轩高科。

2015年2月,国轩年产2万吨正极材料开工建设。一期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创造了项目建设历史上的“庐江速度”。“过去像我们这样的项目,从设计规划到安装调试最后正式投产,通常需要两年的时间。”贾宝成告诉记者。

据介绍,自2015年起,国轩高科相继在庐江高新区布局了8个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总协议投资额达280亿元,生产内容涵盖正极材料、电芯等,并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全部达产后,国轩高科庐江材料制造基地年产值可达800亿元。

日新月异的庐江高新区(央广网发 庐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庐江县积极参与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围绕新能源电池领域,已基本构建包含锂离子关键材料、电池及系统、电池回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未来我们有信心打造一个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千亿产业。”许华为说。

据介绍,十年来,庐江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动力电池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195家,去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2倍,其中主导产业210.2亿元、占比76.8%。产业集聚效应、主导产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以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配套为主导产业的“新三篇”发展格局已经打开。

生态蜕变

“地下聚宝盆”种出“生态摇钱树”

黄陂湖是庐江的内湖,水域面积约为4.5万亩,有着大片的浅滩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冬季进入枯水期后,黄陂湖水位下降,鱼虾、水草显现,大批的候鸟便前来觅食、歇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等国宝级珍稀鸟类,黄陂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

岸青水美的黄陂湖(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然而,这样的场景却是近十年才出现的。

经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两次大规模围湖造田、围垦养殖,黄陂湖湖区水体逐渐萎缩。“当时的鱼苗场是全县主要鱼苗生产基地,也是唯一国营的专业水产养殖场,有5000多亩。”庐江县水产养殖场负责人丁润告诉记者,养殖污染直排,对湖区水质也有影响,随着生态的不断恶化,到上世纪80年代,来黄陂湖越冬的鸟已经不多见。

2013年底,黄陂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启动,总投资10.99亿元。2015年初,庐江县正式启动黄陂湖湿地“三退”(退耕、退渔、退养)还湿、植物复建、截污带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集成”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共计清理养殖场共25家,累计退养还湖面积20.1平方公里。通过整治周边水环境、丰富水生植物群落等生态手段,使黄陂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质发生了质的蜕变,逐渐恢复到了二类水。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

2021年夏季,安徽大学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先后在庐江县黄陂湖发现了64只青头潜鸭。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种群不足1000只。

更让人欣喜的,时隔一年多,青头潜鸭已经从“过客”变成“留客”,并且数量扩大到200余只。

“水中大熊猫”青头潜鸭戏水黄陂湖(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庐江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仅吸引了“鸟类国宝”翩跹黄陂湖,也在“地下聚宝盆”上种出了“生态摇钱树”。

驱车行驶在庐江县矾山镇西山蜿蜒的盘山路上,道路两侧满眼绿意,如果不是山脚下还耸立着高高的矿厂设备八大窑,你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光秃秃的山顶裸露在外,采矿留下的坑口和峭壁满目疮痍。

“靠山吃山”,曾经的矿产经济一度是庐江的支柱性产业。庐江县矾山镇是“千年矾都”,明矾石储备居全国第二,当地采矿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矾山镇也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

本世纪初,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兴起,古老的明矾采炼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西山留下的却是一道道“生态创伤”。

2021年7月,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矾矿治理区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此项目治理范围分围大矾山、小矾山和东山,总面积84.74公顷。

据了解,在矾矿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庐江县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重塑,让其与周边的地形地貌相融合,呈现出自然的景观风貌。

通过生态修复,整个修复区矿山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还将结合矿区遗址内的工业设施设备、工业人造物等进行改造利用,并加入旅游元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景观格局,在保护中保留了独特的工业历史遗迹风貌,打造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目前矾矿文旅项目已引入投资达24.6亿元。

矿山生态修复让荒山重批绿装(央广网发 马发青 摄)

十年间,庐江县共计关停、并转、恢复治理了196家矿山,现设置矿权的矿山仅剩26家,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已修复治理面积达460多公顷,裸露山体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到35%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乡村蝶变

“乡村运营”激活“美丽经济”

国庆前夕,一场乡村音乐会在庐江县白湖镇独山旅游景区举行。今年59岁的当地村民姚成芝完成了自己的“舞台首秀”。当《还没有爱够》的钢琴旋律响起时,姚成芝与其他钢琴演奏者一样专注。

大半辈子都在种地、打工的手如今弹起了钢琴,姚成芝直呼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营地里有老师免费教,我学了两个月,现在会弹两首曲子。”

姚成芝的“首秀”现场(央广网发 马飞 摄)

姚成芝口中的营地就是当地通过引进“乡村运营商”打造的蕻野纪轻奢营地。“之所以看中这家公司就是因为他们的运营思路,如今他们在当地成立了公司,并且与景区所在村民组签订了乡村运营协议。”白湖镇党委副书记赵敬飞告诉记者,该公司在打造景区的同时,还利用自身的音乐资源,在六岗村组织开展“钢琴下乡”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介绍,该营地于今年7月23日正式对外运营,为露营爱好者提供周边度假、营地教育、研学团建、篝火晚会等沉浸式和场景式的服务,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国庆期间的帐篷预定爆满。

“我爱人在营地里面搞绿化,这边在搞旅游开发,我也把家里闲置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两边都能兼顾,光民宿一年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姚成芝笑着说。

蕻野纪营地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央广网发 马飞 摄)

美了乡村,醉了游人,富了百姓,白湖镇独山旅游景区只是近年来庐江县“乡村运营”模式探索的一个缩影。

庐江县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十年来,累计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40个。村子环境好了,景区造好了,“如何利用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让景区村庄成为游客休闲目的地,如何才能避免人气不旺的尴尬,如何才能让这些‘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新的课题。

庐江意识到,乡村的建设运营,不能依靠政府无限制的投入,也不能仅仅依靠村干部和村民,必须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坐落于冶父山镇冶父山社区石窑组的“银杏下”民宿项目,因院中四棵高大的银杏树而得名。自今年5月20日正式开放运营以来,餐饮和住宿累计接待已超过1万人次,节假日的客房已经预定到了11月份,人气十分火爆。

依山傍水的“银杏下”民宿(央广网发 庐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投入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3万元,建成后,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进行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的固定收入是42万元,此外民宿经营的收入村集体还有一定比例的分成。”冶父山镇党委书记赵小青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民宿的运营同时带动了15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乡村运营”中,庐江县还积极探索“民宿+总部经济”模式,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镇、村集体和乡村运营商收储或租赁房屋进行改造,用于招引劳务、建筑、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领域总部经济主体入驻,同时吸引一批有情怀的本土乡贤回乡创业。

据介绍,庐江县首批租赁改造了万山镇长冲河两侧6处8户闲置农房,引进总部企业6家,预计年纳税额达900万元。截至目前,庐江已举办两批“民宿+总部经济”集中签约仪式,共有35家企业入驻。

今年8月27日,庐江县举办乡村运营商招募大会,欢迎有情怀、懂设计、肯创新、会营销、能招商的优秀乡村运营商和新乡贤加盟。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运营商,庐江现场拿出18个美丽乡村作推介、邀合作、求共赢,吹响了当地乡村运营的“集结号”。目前已有9位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乡村运营商明确表达了合作意向。

十年来,庐江因地制宜打造文旅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同时,让“田园”变“游园”、“民房”变“民宿”,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庐江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8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网红打卡点32个。2021年,全县共接待818.4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8亿元。

十年,弹指一挥间。

庐江十年之变,变化是有形的,那是城市发展空间扩容的“大”之变;变化也是无形的,那是乡村振兴百姓受益的“富”之变;变化是华丽的,那是生态蝶变山清水秀的“美”之变;变化也是铿锵的,那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强”之变……